地 娜,陳 霞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精神病人在精神癥狀支配下,會有自殺、自殘、沖動傷害、破壞等危害行為。如此一來,極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和家人朋友的生命。而且,一些患者認為自己沒有生病,經常拒絕治療,危及他人安全。因此,安全管理已成為精神科病房護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不遭受法律、法定規(guī)章制度范圍外的心理、結構、功能損傷、障礙、缺陷或死亡[1]。安全護理管理是精神科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工作中的任何疏忽都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精神科安全護理管理在精神科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探析了精神科的護理安全隱患與防范措施,報道如下。
將我院80例精神科患者,數字表隨機法分二組。每組例數40。實驗組年齡21~56歲,平均(38.77±2.34)歲,男:女=28:12。對照組年齡22~58歲,平均(38.78±2.57)歲,男:女=27:13。兩組樣本比較顯示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實施護理安全隱患防范。①風險評估。精神病患者以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為主,可出現自傷情況,此外,一些患者還會利用工作人員的疏忽逃逸。此外,還有一些患者由于長期服藥導致反應遲鈍,容易出現摔倒,造成骨折,因此,需要對不同患者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②加強護士的安全意識。與其他科室相比,精神科護士不僅要掌握各種護理技能,還要有很強的責任心、耐心和善于觀察的能力。學習掌握一定的自我防范措施,保持高度警惕,固定管理重點患者,24小時照顧患者,確保醫(yī)院環(huán)境安全。同時,也要不斷學習掌握先進的安全護理知識。③全面履行告知義務,嚴格按照相關醫(yī)療法律法規(guī)防范醫(yī)療糾紛,完善各項專項檢查知情權,全面履行告知義務,入院即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爭取患者及家屬第一時間的支持和理解,便利工作開展,杜絕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④安全管理措施。精神科患者外出往往發(fā)生在工作人員開門、患者在醫(yī)院行走和特殊檢查時,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嚴加防范。護理人員在工作期間要分工明確,加強巡視,密切關注精神病患者的動態(tài)。⑤提高護士的心理素質。護士應調整自己的工作心態(tài),24小時面對不同的精神病人容易產生倦怠、緊張等心理,需要進行自我調節(jié)。⑥患者心理護理。將疾病發(fā)生機制、發(fā)展及預防措施應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同時對患者進行心態(tài)調節(jié),關愛精神病患者。⑦做好安全預案。由于精神科不確定的不安全因素較多,難以預防,對特殊重點人群進行評估,制定各種應急預案尤為重要[2]。
比較兩組護理開始和護理后焦慮情緒、患者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率、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率。
SPSS 25.0軟件處理數據[4-7],率的數據給予x2統(tǒng)計,計量數據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護理開始兩組焦慮情緒比較,其中對照組63.32±5.03分,實驗組63.38±5.14分,P>0.05,而護理結束實驗組焦慮情緒36.12±2.03分低于對照組48.32±2.46分,P<0.05。
實驗組的患者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率比對照組高[8-10],(t=7.913,P=0.000<0.05)。實驗組的患者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率是94.57±3.56分,而對照組的患者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率是80.02±2.13分。
實驗組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x2=6.478,P=0.012<0.05)。實驗組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有1例[11-13,占2.5%,而對照組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8例,占20.0%。
該研究的成果顯示實驗組焦慮情緒、患者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率、護理安全隱患發(fā)生率和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
綜上,精神科患者實施護理安全隱患防范可提高患者的安全知識認知[14-16],減輕其焦慮和減少護理安全隱患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