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禹,張建雙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學生處,遼寧 阜新 123000)
生活指導是高校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镀胀ǜ叩葘W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輔導員要“為學生提供生活指導,促進學生和諧相處、互幫互助”[1]。然而,當今國內有些高校對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工作重視程度不夠,通常采取的是“陣風性”的比賽、活動等形式,沒有從根本上探究大學生生活指導的科學內涵,也沒有形成大學生生活指導的長效性機制。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新時代,深化大學生生活指導相關問題的研究,探索其實踐路徑是十分必要的。
相關文獻資料顯示:國外高校普遍重視對學生的生活指導工作,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組織、管理、服務和評價體系。國內高校對大學生生活指導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相關的實踐探索。在理論研究上,關于大學生生活指導的研究還在基礎階段,相關研究比較缺乏,對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內涵也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高厚禮對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必要性、原則和內容進行了研究,提出大學生生活指導要“科學化”。閆玉、赫堅等人對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形式進行了研究。施周婷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內涵、特征及具體實踐措施。肖惠杰、陳文遠等人認為“學生公寓和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生活指導與生活教育的主要平臺”[2]。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當前在大學生生活指導研究上還有內涵研究不夠深入、教育對象不夠明確、內容途徑不夠完善等空白。另外,當前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價值研究主要是從大學生層面進行的,缺乏高校層面、國家層面的相關研究。
要想準確把握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是國家相關規(guī)定。《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教育部第43 號令)規(guī)定:“為學生提供生活指導,促進學生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因此,大學生生活指導范疇應指學生的日常課余生活。
另一方面從“生活”一詞詞源來分析,在詞典中“生活”有很多種意思,有生存、活命的意思,有為生存發(fā)展進行的各種活動的意思;有指衣食住行各方面情況的意思。結合教育部對輔導員工作職責的要求,應該理解為衣食住行方面的具體事務。
因此,大學生生活指導應該是指對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的衣食住行及人際交往等活動開展的針對性的指導,直接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文明素養(yǎng)及生活質量,根本宗旨是加強學生精神層面的教育引導,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生命價值觀,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正確認識生命意義,實現人生價值。其具體內涵包括:
第一,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對象應該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存在問題”的學生群體;
第二,大學生生活指導是整體性、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的工作,不是簡單的“解決問題”的臨時應急工作;
第三,“指導”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答疑解惑”,而是要通過多種有效載體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第四,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內容是圍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而開展的正確人生觀的指導、生活能力的教導及生活行為的引導,例如對學生休閑、娛樂、運動方式及學生消費習慣進行正向引導,對影音節(jié)目中蘊涵的正能量進行解析,創(chuàng)建維護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和諧關系等。真正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盵3]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階段。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思潮,它們通過互聯(lián)網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巨大沖擊。國際及國內形勢的深刻復雜的變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進入新時代后,大學生及其生活也存在一定的獨特性。學生行為表現具有外顯化和內隱化的特點?;ヂ?lián)網讓大學生掙脫了現實社會中身份、角色的束縛,使得他們“線上線下”的行為表現不盡相同。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顯現的,是基本上符合國家法律、社會公德和校規(guī)校紀的;而互聯(lián)網中的言行是大學生行為內隱化的一面,由于其受到的制約相對較少,懲罰代價相對較低,學生的顧忌會減少,展現自身更多、更“放縱”的一面,它有時是暴躁的、卑鄙的,甚至是齷齪的行為。
近年來,我國智能手機行業(yè)蓬勃發(fā)展,大大降低了人們接入互聯(lián)網的門檻,網絡生活占據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每人捧著一部手機,或是網絡聊天、或是追劇、或是打游戲,舍友彼此之間很少說話,成為部分大學生宿舍生活的真實寫照。頻繁使用外賣軟件訂餐,也使部分大學生拋棄了原本規(guī)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面對新時代大學生及其生活呈現的獨特性,開展大學生生活指導工作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
開展大學生生活指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更是大學生自己的夢想。夢想的實現要靠自己的努力追求與刻苦奮斗。追夢的過程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會遇到技術壁壘與困境,會遇到判斷選擇的迷茫與困惑,大學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需要高校給予指導和幫助的,輔導員更應該做到未雨綢繆,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給予教育和指導,使學生能夠從容面對,理性解決。因此,開展大學生生活指導工作,培育學生堅韌頑強、無私奉獻、團結友愛的精神,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就會匯聚起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后備力量,為實現我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添磚加瓦。
開展大學生生活指導是適應社會發(fā)展,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需要。當前部分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人生目標追求,缺乏對人生價值的正確認識,持有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精神世界空虛、生活狀態(tài)頹廢,貪圖安逸享樂,不主動打掃寢室衛(wèi)生,沉溺于網絡游戲、娛樂節(jié)目中無法自拔。究其原因:
一是自身性格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包括自身人格發(fā)展不完善、家庭教育的缺失等;
二是社會環(huán)境中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想傳播,誤導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
三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侵蝕,動搖了大學生的人生理想;
四是高校對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方法不多、途徑單一、載體落后,導致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工作存在吸引力不強、效果不明顯等諸多問題。
大學生以這種人生態(tài)度及個人品質走向社會,是無法適應當今快節(jié)奏社會發(fā)展的。大學生生活指導是在適應當代大學生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新特點、新趨勢下產生的,它圍繞學生成長、關照學生成才、服務學生生活,把握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并把安全文化氛圍建設、和諧集體建設及勞動精神培育融入全過程,發(fā)揮文化引領學生精神追求,激勵學生尚德求真,實現價值認同和情感陶冶的作用,讓廣大學生從中得到滋養(yǎng),增強底氣。大學生生活指導在載體上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活動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促使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增強大學生的認同感。大學生生活指導能夠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使他們在活動中懂真理、明事理、受教育、長知識、提能力,這是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途徑。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盵4]“三全育人”是實現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生活指導是在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其與大學生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具有隱性育人、無聲樹人的特點。
通過對社會生活現狀的分析和引導,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點燃學生為國奮斗的夢想;通過對學生生活行為的幫助引導,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激勵學生向善好學;通過對學生人際交往的解析和引導,可以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掌握合理表達的技巧,認識到團結和諧的重要性,這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智育的發(fā)展,最終全面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在人。當代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具備的能力越全面、越充分,對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貢獻也越大。因此,大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生活指導在內涵、途徑上與大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相契合的,開展大學生生活指導是適應大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
大學生生活指導中精神價值引領與大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觀相契合。大學生生活指導旨在加強學生精神層面的教育引導,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正確認識生命意義,實現人生價值。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個人價值必須與國家、人民利益一致,個人價值觀必須從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大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觀是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從中可以,二者在價值觀引導上的目標一致性。
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常態(tài)化滿足大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大學生生活指導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指導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深度、廣度隨大學生思想認識發(fā)展程度而增加,因此,它能不斷適應大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
大學生生活指導旨在使廣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使他們認識到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與國家民族利益相統(tǒng)一,大學生生活指導工作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需要與高校安全管理、文化建設、學生組織建設等相契合。
高校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生活指導工作的頂層設計及統(tǒng)籌規(guī)劃,不斷加強規(guī)章制度建設,形成以制度保障為基礎,以嚴格執(zhí)行為重點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管理工作機制。高校既要設計制定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工作方案,又要將工作落實、落細。
安全、整潔的生活環(huán)境是大學生生活指導的基礎。因此,高校要加強學生住宿秩序管理和排查,嚴格執(zhí)行學生校外住宿審批制度,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完善和加強學生夜不歸寢零報告制度,以此來保障學生最基本的人身財產安全。高校要優(yōu)化軟環(huán)境建設,通過號召學生做好周末大掃除和義務勞動,加強宿舍衛(wèi)生管理。高校要創(chuàng)新管理工作形式,創(chuàng)建安全文明宿舍,加強學生行為教育管理。
樹立安全文化觀念是大學生生活指導的重點。高??梢詷嫿ㄓ蓪W生處、保衛(wèi)處、總務處、后勤集團、校醫(yī)院等部門組成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協(xié)同合作機制,通過設立安全知識宣傳月,通過開展安全應急演練、防騙、防盜知識宣傳、預防傳染病知識宣傳,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教育,不斷增強學生識別危險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安全防范能力。
加強精神價值引領是大學生生活指導的核心。高校要大力加強學生宿舍文化內涵建設,積極開展主題廳廊文化建設,并利用多種方式不斷優(yōu)化學生宿舍的軟環(huán)境,來實現優(yōu)美環(huán)境育人的目標。高校要廣泛開展例如“雅舍大賽”等需要寢室同學共同參與的住宿園區(qū)主題文化活動,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意識、共同奮斗意識等,來滋養(yǎng)學生心靈、涵育學生品行。
創(chuàng)新學生組織形式是大學生生活指導的保障。高校可以設立大學生自律委員會等學生自律、自管組織,來增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督、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能力。通過創(chuàng)新學生自律組織等在生活指導中的作用途徑及方法,增強大學生生活指導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此外,高校還可以深入開展“厲害了,我的寢室”等先進集體培育、評選、宣傳工作,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優(yōu)秀集體創(chuàng)建的熱情,使學生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提高與人和諧相處能力,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為學生提供各類服務是大學生生活指導的關鍵。高校要不斷提高服務育人意識,提高服務育人精細化程度,高校可以實施學生處定點聯(lián)系學院制度及輔導員、班導師定期深入學生宿舍走訪、學工后勤聯(lián)系會議等制度。通過學生座談會、實地調研等途徑,及時掌握學生訴求,積極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對學生的行為給予指導。
在大學生生活指導工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大學生生活指導是比較含蓄、隱蔽的思想教育形式,它運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健康的生活觀念等通過具體的生活事務指導來潛移默化的完成,使學生在無意識間受到教育、觸動和感動。生活指導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持續(xù)性地發(fā)揮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地學懂真理、明辨事理、掌握情理。
大學生生活指導是輔導員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多向的溝通交流,輔導員與學生都是教育指導的主體與客體,在指導方案的制定、指導計劃的實施、指導成效的總結上,輔導員與學生都要全程參與,都要提出各自的合理化建議,形成互學、互助、互促的關系。
大學生生活指導是對學生的衣食住行及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引導和幫助,具備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重點突出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引導、方法的傳授和行為的督導,不斷強化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與素質的發(fā)展。
大學生生活指導本質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然而目前實際卻是管理代替了服務,輔導員只是要求學生不能做什么,而沒有考慮學生實際的需要,這就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大學生生活指導要講究服務的藝術性,這包括語言的藝術性,使學生容易接受,也包括行為的藝術性,使學生受到感動和鼓舞。
總之,大學生生活指導既是對學生日常事務進行的服務和管理,也是創(chuàng)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它體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踐化,它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對于促進大學生智育與德育、勞育的全面發(fā)展,對于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