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江
篆刻藝術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印面的形式構成美。任何物象都具有一定的外觀形式,但不一定都是美的。有的稚拙,有的成熟,有的粗率,有的完美,而有的甚至丑陋。篆刻藝術也一樣,形式完美的作品能給人以無限美的感受。這類作品,只要看過一眼,哪怕事隔多年,仍能記憶常新,歷歷在目;而一般性的作品,只能給人以平庸印象;若是劣作,則更不堪入目。因此,歷代印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其形式構成進行探討,盡量使之達到完美境界。
篆刻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從春秋戰(zhàn)國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歷代印人的不斷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步創(chuàng)造、豐富和發(fā)展了篆刻藝術中的形式美。
《孫克弘印》 明·朱 簡
形式美的構成元素是點與線。由于點、線的不同外形,如長短、大小、粗細、方圓等,加之點、線是印人刀筆產(chǎn)生的結果,這就使點、線產(chǎn)生不同的個性特征,如動靜、剛柔、雄強、秀雅等。點、線在印人刀筆的驅使下運動,與不同位置的排列產(chǎn)生了疏密、松緊、漸變、跳躍、參差等變化。點、線運動所構成的形,有方、圓、曲、直等,由于線的緊密或疏散,便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形體與塊面分割,這就構成了更為復雜的形式。把這些不同個性的點、線和形塊加以有機的組合,就會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形式美,即哲學上所謂的“對立統(tǒng)一”,觀之藝術法則,即是“多樣變化的統(tǒng)一”,書法上稱“違和相濟”,篆刻上則是“揖讓”“顧盼”“呼應”“承應”,等等。這個統(tǒng)一,并非機械組合,而是內在的、有血有肉、有理有情、有趣的、親密團結的整體。
篆刻藝術中,章法、刀法、筆法的表現(xiàn),依附于印面上的點、線、面、形、朱、白等元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則來組織構成的。如一點一線中皆具有面與形,同時也含有刀法與筆法,布置在同一印面中因上下左右的不同安排而產(chǎn)生不同的分朱布白。在一印面中,有兩個以上的形式元素,便能構成較為復雜的形式,增加更多的美的因素。如疏密中的對稱、對比、均衡、主次,參差中的節(jié)奏、和諧、呼應,整齊中的挪移、屈伸、變化等多種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
篆刻藝術的形式美,是歷代印人不斷積累的審美經(jīng)驗在印面上的表達。印人的審美思想、觀念和作品,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一個時代的審美思想,不是少數(shù)印人所能決定的。雖然他們在作品的設計制作過程中,起著某些主要的或主導的作用,但是他們的審美思想由社會觀念和統(tǒng)治者的審美愛好所左右,并在廣大民眾的實用和審美需要以及物質材料、生產(chǎn)工具等條件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材料如玉印,它的質地堅硬、細密、不易刻琢,因而雕刻認真、工整、細致,其印面就會產(chǎn)生光潔、細潤、挺勁的效果;鑄銅翻砂撥蠟而制作成的鑄印,就會產(chǎn)生圓渾、豐滿、充實之美;以刀直接鑿刻的銅印,就會產(chǎn)生刀痕顯露、筆畫結體放任的粗率自然、挺拔銳利之美;石質材料較為松脆,易于受刃,施展自由,就會產(chǎn)生易于表達作者個性的各種各樣風格特色的形式美。
篆刻的形式美與內容、實用性有著密切關系。有時形式是依附內容或實用而存在和發(fā)展的,因此它更多地受到內容或實用的制約。如歷代官印,其外形多取方形(少數(shù)取長方形),這是否受到當時“天圓地方”“天地四方”“力陣四方”的影響呢?所謂“四方”,泛指天下各地?!洞笱?民勞》中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币源艘暧小八拇蟆??!独献印吩唬骸暗来?,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币虼?,歷代官印形式美的發(fā)展,多受到方形的制約。至于私印,一方面受到統(tǒng)治階級思想意識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社會意識的影響。如取其“四行”(仁、義、禮、智四種德行)、“四維”(禮、義、廉、恥)、“四德”(《易》稱元、亨、利、貞,儒家稱:孝、悌、忠、信),還有取之“四面八方”“四季平安”等以表吉祥。甚至印文也取四字,這也可能與社會意識、習俗有關。至于印文字體外形,秦漢以后也逐漸向四方形(或長方形)規(guī)范。除了書寫實用緣故外,還含不含其他因素,是否還與民族審美意識有關呢?這就有待專家去考證了。但傳世印章多為四字,又要安置在同一方框內,當然只有“四分天下”各居其一了。因此,印面的形式構成,只得從這個四方的外形中去“因地制宜”“置陣布勢”了。在官、私印中有少數(shù)不是方形,尤其是私印要多一點。這可能由于民間思想、行為相對較為自由,或是因攜帶方便等實用性所致。至于印文的內容、印文字的含義與印章的形式,有時也有關系,但一般不大。因為文字發(fā)展到后來逐漸抽象化了,成了代表一定意義的符號,篆刻藝術的形式美多是在文字抽象化以后加以發(fā)展的。因此,形式對內容來說,有相對的獨立性。
《竹賓書畫》 清·吳昌碩
《暗隨流水去天涯》 方介堪
《師羿樓》 鄧散木
《吳越世家》 陳巨來
不同的內容,決定著不同形式的發(fā)展。同一內容和與之相適應的形式,隨著時代的演變和印人們的努力不斷豐富積累、篩選、再加工,這就使形式更加完善、美滿起來。這些形式中的因素,隨著藝術的發(fā)展,其規(guī)律也逐漸被認識、被掌握,并使之規(guī)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