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課程,顧名思義是以班級為單位,師、幼、家長三方共同開發(fā)的富有班級特色的課程。班本課程從本班幼兒實際與生活出發(fā),基于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活動中立足幼兒為課程的中央,強調幼兒自主性的學習,教師結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斷調整活動內容,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情感、道德、知識、經驗等諸多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課程更加貼近、適宜幼兒的生活,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本文以大班“皮影人”為例,談談運用“五個一”策略促進幼兒園班本課程的開展。
一日,從陜西旅游回來的汐汐帶來兩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皮影人。當汐汐為我們展示她帶回來的皮影人的時候,小朋友們投來了好奇的眼光。郭桐甫說:“我也想要一個這樣的皮影人,真好看!”瑤瑤說:“這個皮影人跟我們做的那個好像不一樣,比我們做得好看很多?!标栮栒f:“可以給我玩一玩嗎?”汐汐把皮影人拿給了小伙伴們,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要試一試,看著皮影人靈活又搞笑的動作,不禁哈哈大笑。在玩的過程中,有的孩子覺得皮影人的顏色鮮艷,衣服上的花紋比較好看,孩子們對這些皮影人特有的服裝產生了興趣,小腦袋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探究活動生成的緣起,是教師俯下身子,以兒童視角看問題的結果。幼兒天生具有好奇心,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在生活中的興趣點,并以此為教育契機將幼兒的興趣與我們的教育進行鏈接,搭建支架支持幼兒大膽的探索和表達。
班本課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幼兒。因此,班本課程要始終堅持兒童在前、教師在后,要密切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面對孩子們層出不窮的問題,師幼展開了一次談話,了解幼兒對皮影人的已有經驗,以及他們還想要知道的秘密。
圖1 幼兒問題清單
圖2 幼兒問題梳理
在班本課程的推進過程中,通過提出支架性問題“你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用什么辦法知道”,既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點,也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望。與此同時,對于幼兒的問題清單還需進行梳理歸納,敏感的察覺值得深入探究的價值點,從中尋找新的生發(fā)點。
當幼兒引發(fā)的班本課程主題確定后,教師梳理出前期需要搭建的幾個支架:第一,多途徑了解關于皮影的信息,豐富知識。第二,營造多感官的環(huán)境,并投放相應的區(qū)域材料。第三,預先設計計劃網絡圖。這張圖幫助教師思考課程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它包括一個中心主題,并分出相關的、多元的子題。
圖3 教師預先設計的思維導圖
教師通過與幼兒交流討論等方式,將與幼兒討論的內容記錄下來,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出幼兒的話語與概念的對應,這種方式幫助幼兒將自己及他人的話語與書面文字相聯(lián)系,延伸幼兒對此主題的了解,探討各子題之間的關系。
圖4 幼兒參與討論的課程脈絡
如何秉持讓幼兒站在課程中央的理念,基于生活深挖課程資源,讓幼兒在班本課程開展過程中獲得深度學習,一次課程前審議是十分有必要的。審議中教師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順應幼兒發(fā)展的需求,讓幼兒自由、自主地學習?如何搭建合理的鷹架,支持幼兒大膽的探索與表達?通過基于兒童立場的重新審視,讓幼兒對皮影人的探究從較淺顯層面走向深度的發(fā)展,激發(fā)幼兒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
圖5 重新檢視的課程圖
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幼兒執(zhí)行探究的實際過程。在此時,所要探究的問題在前期已經被收集,幼兒已經準備好通過實地調查、游戲體驗、團體小組的討論等多種方式來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運用大量的表征符號搜集資料,從而更深入地探索班本課程的主題。
我們結合現(xiàn)有的資源,拿出了汐汐帶來的皮影人再一次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與討論,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皮影人面部都是側面的,一些小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皮影人都是側面的嗎?”
一組幼兒在老師和爸爸媽媽的幫助下,觀看了《武松打虎》《花木蘭》《葫蘆兄弟》等皮影戲,大家發(fā)現(xiàn)皮影戲里的皮影人都是側面的。另一組幼兒實地參觀了甘熙故居的民俗博物館,通過與博物館的民俗藝人交談了解到:皮影人如果是正面的話,在表演時就感覺皮影人是橫著走路的,臉一直是對著前面的,不夠生動形象。
可是,側面的皮影人的臉要怎么畫呢?聽到小朋友們討論,一個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
釗釗:側面人是什么樣的呢?
宇航:咦,你是側著站的,我現(xiàn)在可以看到你的側臉!
小朋友們自發(fā)地開展了觀察小伙伴側臉的活動。
瑤瑤:我只能看到你的一只眼睛,另外一只看不見。
萱萱:我看到了你高高的鼻子。
涵涵:側面鼻子和嘴巴好像是凸出來的。
圖6 側面人作品
于是,小朋友們通過對傳統(tǒng)皮影人以及鏡子里自己側面形象的觀察,繪畫出了各具特色的側面人的臉。
反思:挫折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調色劑,當幼兒提出問題或遇到困難時,要把幼兒看成是學習的主動者,相信并充分尊重幼兒的潛能,教師以旁觀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鼓勵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在探索傳統(tǒng)皮影人的過程中,孩子們想出了觀察、對比、觀影等方法解決遇到的困難,老師在身后隱性的給予他們鼓勵,讓幼兒始終保持興趣,促使項目繼續(xù)開展下去。
圖7 關于皮影人只能往一邊走的討論
孩子們制作了關節(jié)可以動的皮影人,大家拿著制作好的皮影人,開始了表演。這時,小觀眾跳跳提出了疑問:“為什么唐僧走回來的時候是倒著走的?”表演唐僧的小樊說:“我這個皮影人頭轉不過來,所以回來的時候只能倒著走了?!?/p>
那有什么方法能讓我們制作的皮影人轉頭呢?根據(jù)這個問題,小朋友們又展開了討論……
小怡:我有一個娃娃,它的頭掉下來了,我媽媽用針線幫我把娃娃的頭縫好了,還可以左右擺動,我們試試用線來連接它的頭和身體吧。
小博:我覺得還可以用毛根,我們班上就有。
可樂:可以試一試彈簧。
Micky:螺絲釘可以試一試,我爸爸就經常用它連接很多東西。
陽陽:我媽媽的鑰匙扣上的娃娃可以轉,上面好像是小鐵圈連接的。
圖8 如何連接皮影人的各個關節(jié)
幼兒對于怎么讓皮影人轉頭及需要的材料產生了分歧,我們根據(jù)幼兒的意愿進行了投票。結合投票結果可以看出,孩子們認為使用鐵環(huán)、繩子、毛根、紐扣能讓皮影人轉頭的比較多,有的孩子則認為鐵絲、釘子能讓皮影人轉頭。根據(jù)投票結果,孩子們決定回家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試一試,看能否讓自己制作的皮影人頭部轉動起來。以下是第二天幼兒關于“你覺得哪種方法最好”的討論結果。
表1 關于如何連接皮影人各個關節(jié)的討論結果整理表
根據(jù)幼兒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出:用鐵環(huán)、毛根和線對皮影人的頭部與身體進行連接,這種方式可以讓皮影人的頭轉動起來!
反思:幼兒對皮影人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嘗試制作自己喜歡的皮影人,豐富的材料給予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嘗試、探究的機會,雖然制作過程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是通過討論和不斷嘗試,幼兒最終選出適合的材料。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多通道的參與豐富了他們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合作能力和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友誼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
(1)如何讓手和腿同時動起來
小演員們拿著制作好的皮影人爭先恐后地在幕布上表演了起來??墒?,小朋友們又有了新的困難……
毛毛:誰來幫幫我呀!我沒有手操作皮影人的腿了!我兩只手拿著皮影人的兩只手,可是皮影人的腿就操作不起來了!
萱萱:你用我的皮影人來表演吧!我的這個下面是裙子,不用操作腿!
毛毛:可是,我就想要用我的皮影人來表演……
萱萱:那你操作手,我來操作腿!我們合作吧!
毛毛:好呀!好呀!
說罷,兩個小伙伴一起合作表演了起來……
(2)幕后的小演員怎么站位
操作問題解決之后,我們的木偶表演小劇場正式開演啦!小演員們紛紛準備了起來,有的幼兒自覺當起了小主持;有的開始準備表演的道具,搬來了幕布,準備好了觀眾的小椅子;有的拿起了小蜜蜂話筒,準備好了音樂;還有的當起了小演員??墒侵鞒秩诉€沒講完,拿皮影表演的小演員就爭先恐后地講起了自己的臺詞,并沒有按照排練的對話來表演,導致下面的小觀眾看不下去了,紛紛離開……
這時小主持人急了,對小演員說:“你們演得太亂了,觀眾都走了,快想想辦法吧!”
老師:“你們覺得是什么原因促使小觀眾們都走了呢?有什么方法能讓他們再回來看你們的表演嗎?”
辰辰:主要我們演得太亂啦!我們應該按照排練的臺詞來演!
琪琪:我去把觀眾們都喊回來!
航航:我有一個方法!我們可以排好隊,一個一個上場!
老師:那可以怎么排隊呢?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呢?
郝蘊:可以從高到矮!還有從矮到高!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了,最后大家決定排好隊上場,先按照表演時臺詞先后的順序站位,之后再按照高矮的順序站位。小演員們根據(jù)兒歌里人物的順序出場,果然很有秩序,吸引了不少小觀眾。
反思:孩子們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和同伴相互協(xié)作、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時一起解決,與同伴發(fā)生意見沖突時,能傾聽和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接收時也能闡述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大大地提升了孩子們的學習品質。
表演游戲后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幼兒針對“皮影幕布總是看不清”這一話題進行了討論。
毛毛:我覺得在表演的時候小演員一定要把皮影貼緊幕布,不貼緊幕布就會看不清楚。
汐汐:因為燈管太少了,有的地方幕布上面沒有光,就會看不清楚。
豆豆:我家的平板電腦如果用幾天不充電,屏幕就會越來越暗,我覺得這個燈管也是,要經常充電。
琪琪:那如果忘記充電,表演時突然沒電怎么辦啊?
航航:我們可以從科學區(qū)把手電筒拿來打在幕布上。
萱萱:可是我試過那種方法,幕布上會有一個圈圈啊!
通過孩子們的討論,大家總結出因為有光才能看見幕布上的皮影人。怎么樣才能讓幕布上的皮影看得清楚呢?幼兒紛紛想去嘗試一下尋找“燈光”。第二天,在劇場游戲中,他們逐一嘗試了幾種方法。
經過一系列的嘗試,最終大家決定還是加入更多新的燈管效果才會比較好,就是需要定期給燈管充電。于是,幼兒又自發(fā)討論,設計了燈管管理手冊值日表。
表2 燈光實驗記錄表
反思:在追隨班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解放思想,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以兒童發(fā)展為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切實關注兒童的需要和興趣,真正地蹲下身、貼近心,與兒童在一起,深入觀察幼兒、研究幼兒,在時間、空間、材料、規(guī)則等多方面充分滿足幼兒的需要,不斷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讓幼兒真正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
班本課程如同其他教育經驗,可以從反思和評估中獲益。探究階段結束后,需要將焦點集中于幼兒學到了什么,幼兒通過回顧自己的工作、作品等,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高興和自豪。教師則結合《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回顧課程實施過程中,是否理解兒童學習的發(fā)展規(guī)律,考慮到兒童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是否站在兒童立場,基于兒童的興趣不斷引發(fā)新經驗,助力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螺旋上升,是否遵循兒童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呈現(xiàn)兒童多感官、多通道的真實參與體驗。通過以上三層次評估個別幼兒和整個團隊來了解課程的效果,以此拓展幼兒探究的廣度,是非常有必要、有價值的。
實踐證明,只有開闊的教育視野才能催發(fā)幼兒的自主生長。在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始終要記得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有以幼兒為本的課程理念和開放的思路變式,讓幼兒尋找到班本課程中的存在感和幸福感,努力尋找適合每一個幼兒快樂成長的教育方式,才能夠實現(xiàn)班本課程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