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嫦
一、案例背景
“同課異構”是教學研究的一種新思路,也是教研新形式。我校與南沙小學就對如何提升教學質量工程開展了英語、數(shù)學學科“同課異構”校本教研活動。
二、案例描述
課題為人教版四年級下冊23課《寓言兩則》其中一則寓言《濫竽充數(shù)》。課文簡短而寓意深刻。課文主要講了齊宣王時代,南郭先生不會吹竽,裝腔作勢混在吹竽的隊伍中充數(shù)。后來齊湣王繼位,他喜歡聽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寓言揭示了人必須有真才實學,不能靠弄虛作假過日子的道理。
陳老師和馮老師充分發(fā)揮她們的教育機智,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感悟寓意。下面我們一起來把兩位老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對比反思。
案例一:沙尾一小學陳主任在設計《寓言兩則》時,其教學目標是: 1 .讓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故事所蘊涵的道理。2 .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感悟寓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落在了“通過學習寓言,懂得揭示的道理”上。結合單元導讀的特點,由淺入深地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先引領著學生走進文本中去,品味人物的性格、內心活動,再跳出文本之外,揭示道理,最后,以表演寓言、續(xù)寫故事的形式,再一次回到文本中去。著眼學生理解力的培養(yǎng)。
案例二:石排小學郭老師在23 課《寓言兩則》時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1 .引導學生讀課文,體會故事所蘊涵的道理。2 .能比較課文開端明白相對應的古文,并能憑據古文復述故事。著重培養(yǎng)了學生口頭表達與交流技巧的能力。
三、案例反思
1 .“同課異構”需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如案例一和二:開篇布局的策略不同。案例一陳老師從課題入手,單刀直入設疑釋疑,著眼于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著眼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訓練。 課件出示“濫”的三種意思進行解釋,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適時的提問,讓學生帶著思考進入本課的學習。案例二馮老師從猜成語入手,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理解“濫”和“竽”的意思,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準確地切入正題。兩者的開篇布局看似策略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教學目標,那就是把教學目標和內容聚焦于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
2 .“同課異構”需要從學生讀通、讀懂入手。 學習寓言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讀通、讀懂寓言都不難,但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就要從讀通、讀懂入手。因此,在教學設計的各環(huán)節(jié)中,教學過程漸入的層次則不同。如案例一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落在了“通過學習寓言,懂得揭示的道理”上。結合單元導讀的特點,由淺入深的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先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中去,品味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心理活動。案例二,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將聽、說、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啟發(fā)學生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品詞析句,讀懂故事中的人物。 如讀懂故事,品“裝腔作勢”等詞語,感知予以,聯(lián)系實際做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各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漸次深入,在如此頻繁的讀中,學生的感悟、理解和積累是不言而喻的。
3 .“同課異構”需要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 調動學生的思維與學習欲望就是一次很好的語言實踐機會,不露痕跡地訓練學生的概括、復述等處理語言的能力。在進行思維拓展時,用的方式則不同。陳老師在三次說話訓練的基礎上,繼續(xù)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看到南郭先生逃走后,你還有什么勸告的”,學生對南郭先生的勸告就是這則寓言的寓意,寓意就是這么順理成章歸納出來了,學生的口頭表達也得到了訓練。馮老師則利用“濫竽充數(shù)”這個成語,學會這類成語的正確使用方法,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舉一些生活中濫竽充數(shù)的實例。 偏向理性思維,強調做人的道理,更深一步感悟寓意。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學思維和邏輯思維。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