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玲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將課堂還給學生,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把閱讀變成“悅讀”。教師要讓閱讀變成學生自己的事兒,讓他們成長為獨立、自信又快樂的閱讀者,構建屬于學生的英語“悅讀”課堂。
一、對接生活,增強學生共情體驗
只有將語境植入課堂,語言教學才是真實的。語言的輸入要創(chuàng)造語境,接軌生活。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機械性的輸入必然導致機械性的輸出,這樣的輸入與輸出,與生活脫軌,即便學生在課堂上能流利背誦課文,一字不差地回答教師的問題,一旦他們遇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仍然會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開口。可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積極創(chuàng)設接地氣的生活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生活中產生英語實踐的需求。
二、點亮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
語言的教學與思維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在開展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一并開展思維教學。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得先學會思考,學會用英語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才能夠自信、得體、流暢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真正掌握運用英語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度解讀文本,細細推敲問題的設計、提出,關注語境的創(chuàng)設,讓問題顯得更加自然合理。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提出疑問,培養(yǎng)他們自主思考的能力。如在講授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5 What do they do?這單元的story time時,筆者就非常注重問題的設計以及語境的構建,旨在以問啟思,以問促讀。
在pre-reading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觀看動畫視頻,根據動畫視頻解決“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感知語篇內容。在while-reading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從“What does Mikes father/mother do?”“What does Su Hais father/mother do?”這兩條思維主線出發(fā),有方向性、目的性地開展閱讀活動。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則為學生提供了語言支架,引導學生以文本重構的形式,根據閱讀中獲取的相關信息,分別扮演Mike和Su Hai,并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紹父母的工作。
在這堂課中,筆者專注于問題的設計與提出,在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這三個不同的閱讀環(huán)節(jié)中,有側重地、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設計問題任務,讓學生在整體感知、深度閱讀、文本重構的過程中,主動深入語篇,經歷完整的閱讀過程。
三、活化形式,豐富學生閱讀實踐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既要根植于主教材,又要善于注入其他活水。比如,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和繪本故事就是非常不錯的閱讀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合這些更具童真色彩的閱讀材料,豐富閱讀內容,活化學生的閱讀形式,讓他們以小組探究、做匯報、DIY繪本故事、角色扮演、配音等多種形式,豐富閱讀實踐。如在講授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這單元時,在語篇復述互動中,筆者利用手機投屏的方式,借助視頻軟件,引導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配合表情、動作對故事內容進行復述。同時借助視頻軟件的倍速等特效功能,播放小視頻,以趣味化的視頻營造出了活躍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錄音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以“first...next...then...finally”為線索,根據人們慶祝圣誕節(jié)的經過,開展個性化的復述活動,鼓勵學生在復述中加入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動作、表情,讓視頻內容更加豐富、有趣。學生看到處理后的視頻時捧腹大笑,躍躍欲試,原本枯燥乏味的復述活動變得生動多彩。這一刻,“悅讀”在課堂上成為可能??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發(fā)掘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形式,充分利用資源豐富的互聯網平臺,以新奇、接地氣的閱讀形式和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把閱讀中的獨特體驗以個性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實現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有機結合,真正達到讀有所得的教學目的。
總之,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體驗,釋放學生的天性與能量,引導他們去摸索,去發(fā)現,去理解,去自主感受與表達。教師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的訴求與心聲能夠被聽見,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閱讀”向“悅讀”的轉變。(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程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