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燕,毛秀彩,覃玉鳳,張裕丹
(賀州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賀州)
急性心肌梗死讓心臟血管在短時間內面臨損傷,讓心肌嚴重缺血、缺氧,誘發(fā)心率失常等疾病,加大死亡概率。急診PCI術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幫助,本次研究用常規(guī)護理和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進行對比,發(fā)現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康復過程更新穎,加強術后康復護理質量,降低并發(fā)癥對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具體見下。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來院治療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據擲硬幣法均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27:18;平均(62.85±6.62)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9:16;平均(62.71±6.2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兩組基線資料比值為(P>0.05)未顯示統(tǒng)計學意義,僅保持比較價值。
1.2.1 參照組
常規(guī)護理:患者進行完急診PCI手術被送回病房后,要24小時關注患者生命體征,重點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壓、排尿等情況,對患者肌體上的穿刺點進行重點護理,讓患者保持絕對臥床休養(yǎng)在3天左右,并做好防墜床等措施。在患者能下床活動后要避免劇烈運動,并指導患者飲食、用藥等情況,禁止辛辣生冷油膩等食物的攝入,協(xié)助家屬定時幫助患者擦拭、翻身、按摩等。還要利用心理護理,降低患者情緒波動度。
1.2.2 觀察組
參照組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保留上組操作,然后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①術后第一天要讓患者絕對臥床,讓患者呈平臥位,每1-2小時將其四肢抬高一次,角度控制在15-30度,定時為患者受壓部位進行按摩,改善患者姿勢,指導患者進行主動或者被動關節(jié)鏡運動,在術后6小時對穿刺部位進行有效壓迫,鼓勵患者在床上積極活動關節(jié),但要規(guī)避較大活動幅度防止穿刺點出血。術后12-24小時內要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度,不再限制健側伸屈,叮囑患者控制活動幅度,增加飲水量(一般每日不低于2000mL)促進造影劑排除,避免造影劑腎病等情況。②術后第二天對患者自主進食進行指導,在患者首次自主進食時將枕頭等放于患者背部,讓患者保持半臥位或者坐位。還要在其余時間指導患者進行翻身練習、腹式呼吸練習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鼓勵患者在床上完成進食、洗漱等事項。叮囑患者多食用纖維素高的食物,保障排便順暢。保障每日飲水量,保障肌體代謝,減少血液粘稠等形成的血栓??梢詫⒒贾Ц咭苑乐够贾[,還可以遵醫(yī)囑為患者提供利尿劑/中藥等保障肌體氣血正常運轉、代謝,防止水腫對患者的影響。③術后第三天引導患者坐在床邊,雙腿懸吊在床邊,每天進行3-4次,每次堅持5-15分鐘,繼續(xù)鼓勵患者自主洗漱、穿衣、活動等,情況穩(wěn)定后練習站立、行走等,頻率和速度不宜過高,以沒有眩暈等為宜,距離控制在25-50米為宜等。堅持飲水、健康飲食,保障每日訓練充足,提高水分、血液等正常運行效果,減少血栓、腫脹等不良情況,規(guī)避腎病、泌尿系統(tǒng)疾病、便秘等病癥對患者的影響。
表1 兩組的并發(fā)癥對比[n(%)]
表2 兩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n(±s)]
表2 兩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n(±s)]
組別 例數 平均動脈壓(mmHg) 心輸出量(L/min) 心率(次/min) 舒張壓(mmHg) 收縮壓(mmHg)觀察組 45 80.11±6.22 7.09±0.64 74.29±5.53 81.35±5.36 123.44±2.81參照組 45 85.41±8.13 5.38±0.75 70.67±6.37 87.66±5.99 129.67±2.77 χ2 / 3.473 11.634 2.879 5.266 10.592 P / 0.001 0.000 0.005 0.000 0.000
在護理第3天觀察兩組的并發(fā)癥,針對排尿困難、穿刺點出血/感染、腹脹等進行統(tǒng)計,并生成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還要觀察兩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主要針對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心率、舒張壓、收縮壓進行,詳細記錄并比較。
數據處理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方法;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時即為呈現出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參照組的并發(fā)癥多于觀察組,比值數據為(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詳見表1。
護理后,參照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差于觀察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急性心肌梗死在短時間對心肌血管等造成損傷,讓血管變窄、血栓生成、粥樣斑塊破漬出血等加重心率失常等,讓患者處于高危狀態(tài)[1]。本次研究對常規(guī)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進行了對比,發(fā)現后者對患者進行完急診PCI術后康復更有幫助,減少排尿困難等并發(fā)癥出現概率,保障血流動力學指標正常性,促進患者康復[2-3]。
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加強護理操作的有效性,讓患者在手術后盡早接受康復訓練,促進造影劑等排除體外的速度[4]。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為患者痊愈提供較大幫助,讓患者從手術后第一天開始就接受更全面的康復保護,減少肌肉萎縮、飲食不當等情況[5-6]。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幫助患者進行各種康復訓練,維持了患者的自主能力,讓患者各方面都保持在良好的狀態(tài)中,提高患者肌體健康度[7-8]。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為患者提供了更多詳細的康復護理內容,保障患者的恢復效果[9]。經過本次研究發(fā)現,護理后,參照組的并發(fā)癥多于觀察組,比值數據為(P<0.05)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護理后,參照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差于觀察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強化了急診PCI術后康復過程,讓患者的康復質量更高[10]。
綜上所述,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術后提供早期康復護理模式更好的保障了患者的康復效果,降低并發(fā)癥對患者康復的影響,推廣使用價值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