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襄陽 441700)
剖宮產為一種重要的分娩方式,主要用于解決難產、不適宜自然分娩的產科合并癥等,該分娩方式有助于挽救產婦以及圍產兒的健康和生命。近年來,剖宮產技術日趨成熟,很多對分娩疼痛有懼怕心理的產婦也開始青睞于采取剖宮產方式進行分娩。但是剖宮產術后,產婦宮體均會受到損傷,導致產后恢復較慢,且容易導致相關并發(fā)癥。若再次妊娠,相較于未接受過剖宮產的產婦存在更大的分娩風險,其分娩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為了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全面放開了二胎政策,使得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的產婦逐漸增多,而對于此類產婦應當采取何種分娩方式也成為了一項重要臨床研究問題。本文分析對于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孕婦經陰道分娩的臨床效果,并探討其可行性。
抽取的63例臨床資料為本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待產孕婦,其中,有30例為足月初產產婦,將其作為對照組;33例為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將其作為觀察組。所選產婦中,年齡22~35歲,平均(31.22±2.01)歲;孕周34~42周,平均(38.23±1.49)周。兩組產婦臨床資料基本情況對比,差異性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產婦均先經陰道試產,若失敗,再行剖宮產。一是待產婦入院后,醫(yī)務人員首先需對其基本情況詳細詢問,如孕次、產次、既往疾病史、產科合并癥、剖宮產史等等,并行產檢及超聲檢查,尤其是充分掌握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待產婦胎兒狀況及其瘢痕愈合程度,并以此就其分娩條件進行明確。若陰道自然分娩條件具備,則給予所有產婦以陰道試產[1]。二是嚴密觀察產婦的整個產程,尤其是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重點監(jiān)測其第三產程。臨產之后,對胎心監(jiān)護力度加大,各產程時間需有效縮短,如有必要,予產婦陰道助產。同時,護理人員需做好床邊應急準備,產婦一旦出現嚴重情況,如子宮破裂等癥狀,則需立即行麻醉,中轉行剖宮產,終止妊娠狀態(tài)[2]。
(1)觀察分析兩組產婦陰道分娩各指標情況,包括手取胎盤率、產婦會陰側切率、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巨大兒發(fā)生率、陰道分娩成功率等,以上各項指標均為計數資料。
(2)觀察分析兩組產婦陰道分娩各產程時間與產后出血量情況。
(3)觀察比較兩組產婦的平均住院時間情況。
本次分析所涉及指標數據均經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3.0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s),檢驗方式為t檢驗,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檢驗方式為x2檢驗,若P<0.05時,則說明組間各指標差異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示,觀察組產婦中手取胎盤率為12.12%,會陰側切率為69.70%,產后出血率為39.39%,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為3.03%,巨大兒發(fā)生率為6.06%,陰道分娩成功率為78.79%,以上各項指標和對照組相比,結果顯示對照組產婦陰道分娩成功率高于觀察組產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組間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此外,觀察組的產婦會陰側切率、產后出血發(fā)生率也明顯比對照組更高,兩組這兩項指標差異也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思,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分析結果表明,兩組產婦陰道分娩第一、第二產程時間情況差異性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第三產程時間,對照組為(7.12±3.06)min,而觀察組為(12.43±7.95)min,兩組以上指標差異存在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產婦的第三產程更長;產后2h、24h出血量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組間指標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經過統(tǒng)計,觀察組產婦平均住院時間為(5.98±1.17)d,對照組產婦平均住院時間為(5.54±0.89)d,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具體應當選擇哪種分娩方式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但是近年來隨著研究增多,越來越認識到了陰道分娩的優(yōu)勢,因此對于符合陰道分娩指征的產婦比較提倡實施陰道分娩。而近年來臨床研究顯示,對于符合陰道分娩條件的剖宮產再次妊娠產婦,可以先進行陰道試產,這有利于促進產婦產后恢復,同時也可以避免再次剖宮產對子宮造成的創(chuàng)傷。
綜上所述,經陰道分娩方式的選擇,對于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而言,要視其產婦禁忌證及其適應證而定,具備條件,即可行陰道試產,同時需在第三產程,針對產婦出血,做好防范準備,以確保分娩順利,母嬰安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