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吸杯應(yīng)該是一種酒杯,傳說源自三國時期,在唐代小說《酉陽雜俎·卷七·酒食》中講到:“歷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鄭公愨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于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吸之,名為‘碧筩杯’。歷下敩之,言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當時的魏國名士鄭愨夏天在宴客的時候開創(chuàng)了以荷葉當作大酒杯的做法——將大荷葉連帶同長的葉莖一同采下,放在硯匣里,在荷葉上倒入足足三升的米酒。然后,用簪子刺破荷葉的蒂心,形成一個與荷葉的長莖相通的孔洞。這一方法的巧妙地利用荷葉的莖內(nèi)部天然為貫通的空腔這一特點,將莖向上拉起,就成了天然的吸管。然后主賓輪流以嘴含住葉莖的一端吸吮,荷葉內(nèi)的酒液就會順著莖內(nèi)部的空腔進入吸酒者的口中,其妙處在于能令酒水染上荷葉的香氣,給人一種勝冰賽雪的清涼感,結(jié)果引發(fā)歷下人紛紛效仿,風行一時。至唐代,這種飲酒方法更加風靡,傳說唐文宗時的宰相李宗閔在宴客的時候,不但要把酒倒在荷葉中,還要將盛有酒的荷葉扎系起來,一一送到客人面前,再用筷箸將荷葉的蒂芯刺破,然后暢飲葉中之酒。西安何家村出土了一件銀質(zhì)鎏金的“碧筩杯”,其形式如同荷葉,應(yīng)該是貴族的用品。黑石號上的瓷器高足吸杯則可以讓這種“時髦”的飲酒方法更為普及,且可以不分南北、不計季節(jié)常年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