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當前STEM項目越來越深入到學校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對學科教師的課程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中要多方面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研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鼓勵學生全面發(fā)展、自由生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STEM項目;信息技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 ? G633.6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36-0040-02
課程化環(huán)境下的STEM項目,是對S(科學)、T(技術)、E(工程)、M(數(shù)學)四門課程進行融合,利用一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原本看似沒有聯(lián)系的零碎知識進行整合,提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的設計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素養(yǎng)。
筆者有幸在2018年參加“美國STEM項目浸入式學習”,在對美國中小學STEM項目教學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學生在思維、動手、團隊合作,特別是在創(chuàng)新方面有較強的能力,課堂上STEM項目的環(huán)節(jié)已為廣大師生所接受。
就信息技術學科來說,如何將STEM項目融入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需要從課程內(nèi)容、教學組織形式以及課堂評價方式等多角度進行改造,突出跨學科、工程教育、創(chuàng)新等特點,最終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服務。下面以《智能避障小車》的教學為例談基于STEM項目的教學設計。
一、課堂教學目標:從技術能力操作目標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轉(zhuǎn)變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其中知識與技能作為重要目標,其實現(xiàn)往往要通過對學生進行技能操作的指導。在STEM項目中,需要將技能目標淡化為暗線,而將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任務作為明線,用明線推動課堂教學,暗線作為技術支持,兩者進行融合,從而實現(xiàn)STEM項目教學的實用效能。
《智能避障小車——出發(fā)》是筆者在初中信息技術程序設計教學中選擇的一個微型STEM項目教學課例。下面是課堂設計及思考評析。
【課堂設計】(第一稿)
通過語音的實例引入聲音傳感器的概念→講解聲音傳感器的概念;
介紹傳感器相應的程序模塊→教師演示講解基本模塊的搭建過程→學生模仿教師的操作過程,編寫程序;
按照課堂既定的具體項目要求進行活動,解決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課堂巡視輔導評價。
設計思考:以上設計,技能教學非常明顯,注重對聲音傳感器的概念認知,將聲音傳感器的外設控制程序模塊作為教學重點。學生雖然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了聲音傳感器的技術原理和控制模塊,但是對傳感器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缺乏感性認識,且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完整的實際應用練習,導致學生學習過程單一,對概念的理解片面,無法形成正確的知識遷移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課堂設計】(第二稿)
導入:同學們看到的賽車游戲比賽,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遙控手柄進行控制,那么可不可以讓我們的賽車更加智能一些,脫離手柄也可以自由駕駛呢?如果可以,首先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賽車知道何時出發(fā),不輸在起跑線上呢?
問題提出:
判斷出發(fā)時間1:發(fā)令槍響→賽車出發(fā)。
判斷出發(fā)時間2:人聲口令→賽車出發(fā)。
判斷出發(fā)時間3:音樂聲音→賽車出發(fā)。
判斷出發(fā)時間4:揮動紅色小旗→賽車出發(fā)。
判斷出發(fā)時間5:拍拍小車→賽車出發(fā)。
問題思考:如何解決以上問題?
解決思路1:聲音→聲感→音量→聲音傳感器。
解決思路2:顏色→色度→強弱→顏色傳感器。
解決思路3:觸碰→振動→強度→加速度傳感器。
解決方法:
出發(fā)過程1:檢測環(huán)境數(shù)值(音量、顏色或振動力度)。
出發(fā)過程2: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適宜的閾值。
出發(fā)過程3:實驗調(diào)試,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參數(shù)調(diào)整。
設計反思:
解決問題所用的傳感器:(? ? )聲音傳感器(? ? )顏色傳感器(? ? )加速度傳感器(? ? )聲音傳感器和顏色傳感器(? ? )聲音傳感器、顏色傳感器和加速度傳感器
解決問題所用的程度模塊:
應用效果:
設計反思總結:
設計評析:在第二稿的設計中,任務主線替代了技術主線,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通過一系列的應用實例,讓學生客觀體驗到除了聲音傳感器外,還有顏色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它們是如何對編程軟件進行控制的,實現(xiàn)賽車的出發(fā)。這些任務來源于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個人經(jīng)驗。通過一個微小項目,創(chuàng)設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提升學生的認知度,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遷移,創(chuàng)作出個性化作品,從而達到行為與創(chuàng)新的教學目標。
二、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教師選擇和組織到學生自身選擇和組織的轉(zhuǎn)變
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一般都是在學校的公共計算機教室內(nèi)完成,學生無法安全地存儲自己的作品,常常會導致2~3課時內(nèi)無法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因此主題活動常常流于形式,難以真正實施。
【課堂設計】(第一稿)
《智能避障小車》課例是安排2~3課時,完成一個完整的作品。理想狀態(tài)下,學生依據(jù)“功能選擇→車身搭建→程序編寫→程序調(diào)試→程序優(yōu)化→完成作品”的流程在2~3節(jié)課中完成制作。但是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如課時有限等,最終導致作品制作往往有頭無尾。
設計思考:每節(jié)課的教學時長有限,這對教師二次加工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師應根據(jù)學情進行針對性加工,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課堂設計】(第二稿)
對主題活動進行改良設計。由學生來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建立非線性教學結構。
《智能避障小車》課堂設計可以由3個開放性任務和2個線性任務組成:
任務1:學生自行對賽車功能進行選擇,增強小車在比賽中的實用性(開放性)
任務2:車型設計,學生根據(jù)對小車功能的選擇設計不同的車型與結構(開放性)
任務3:程序設計,針對選擇的功能進行具體的程序編寫(線性)
任務4:程序調(diào)試(線性)
任務5:程序優(yōu)化(開放性)
設計評析:整個教學過程采用開放性的賽車功能選擇、車型選擇、程序優(yōu)化和線性的知識學習的教學設計結構,既讓學生進行自我設計,體現(xiàn)其個性,又讓學生有充分的技能實踐認知過程,既能滿足學生對作品綜合性的修改需求,也能讓學生體驗這個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作品呈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性。
三、課堂評價:從單一的總結性評價到綜合性、過程性評價的轉(zhuǎn)變
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堂中,評價方式多以總結性評價為主,通常通過一個作品來總結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而STEM項目教學設計,強調(diào)給學生不同的表現(xiàn)機會,對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涉及的各方面能力進行綜合性的過程性評價,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課堂設計】(第一稿)
在《智能避障小車》課例中,對學生最后能否讓賽車完成避障比賽進行評價。雖然對教學目標是否實現(xiàn)進行了評價,但是忽略了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對賽車功能、外形等的考慮,只通過能否完成比賽來評價,容易給學生帶來挫敗感。
設計思考:每個學生在完成作品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會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也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相應功能的設計,制作令自己滿意的作品,只進行總結性評價不能客觀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課堂設計】(第二稿)
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賽車功能設計評價、車身造型設計評價和程序編寫調(diào)試評價。綜合性評價包括程序優(yōu)化評價和比賽成績評價。
設計評析: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不能僅依據(jù)自身感受對學生進行評價或打分,因為這樣的打分不夠客觀,因此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最好有一個量表來對照進行打分評價,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給出不同的層級,按照層級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提升也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教學與STEM項目的融合對主題性和綜合性的要求很凸顯,更加關注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拓展實際生活中的元素,為信息技術課添加更豐富的層次和設計元素,推動學科教學的發(fā)展。首先是要融合得自然,選擇合適的主題,尋找合適的內(nèi)容進行融合;其次是要融會貫通,兼顧信息技術的技能性和STEM項目的多維性,通過良好的任務進行融合,促使教學效益最大化;最后,教師要依據(jù)學情,采用最佳的融合方式,保障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卓澤林.超越課堂:美國中小學校外STEM項目的實施和評估[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80-86.
[2]? OSMUNDSON,何珊云,王小平.理解課堂中的形成性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2(4):3-6+20.
[3]? 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4):13-22.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