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穎穎,劉 箐*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南院手術室,上海 201112)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血液在深靜脈內出現(xiàn)的不正常凝結,造成血管腔堵塞,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在臨床上非常多見,也是骨折和骨折手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據(jù)統(tǒng)計,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病率在45%~57%,而髖部骨折手術的血栓發(fā)病率達到了36%~60%[1]。一旦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那么對于患者來說將造成巨大的危害,嚴重者可能導致截肢,甚至會由于血栓脫落而引發(fā)肺動脈的栓塞,造成猝死的后果。因此,在骨科患者術后加強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F(xiàn)將骨科手術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進展綜述如下。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由于在深靜脈血管中出現(xiàn)了不正常的血液成分凝結,而這種凝結使得血管出現(xiàn)阻塞、血流不暢,直接影響靜脈回流。由于這種癥狀大都出現(xiàn)于手術患者的下肢部位,因此要格外重視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根據(jù)臨床癥狀的不同,下肢深靜脈血栓分為周圍型、中央型和混合型三種[2]。
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嚴重者會危害患者的生命。常見的預防方法中藥物預防是預防DVT的根本手段,而物理預防、健康指導等是藥物預防的輔助措施,這幾種方法相結合可以有效的降低DVT的發(fā)生率。
對于具有潛在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應及早實施藥物預防,尤其是可能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yǎng)的患者,藥物預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1.1 小劑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注射
肝素具有明顯的抗凝效果,但其有較大的副作用,如創(chuàng)口出血、失血過多等,因此,在手術中使用肝素時應盡可能減少計量,就我國臨床治療來看,一般是術后每隔8~12小時為患者注射3000 U用量的肝素[3]。
2.1.2 口服抗凝藥
口服抗凝藥可避免形成深靜脈血栓,但是口服抗凝藥過量同樣具有出血的風險,因此需嚴格配比藥量,避免過量,常規(guī)進行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的監(jiān)測,控制在2.0~3.0;INR>3.0會增加出血并發(fā)癥的危險[4]。
2.1.3 口服抗血小板藥物
血小板堆積過多易引發(fā)凝血,因此,可采用口服抗血小板藥物進行預防,一般采用阿司匹林,但該藥僅能針對血小板堆積過多的患者,卻無法對抗凝血因子,總體來說,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能力不及以上藥物[5]。
2.2.1 足底靜脈泵
靜脈泵是專門針對DVT設計的,它對下肢有計劃的實施間歇式壓迫,來消除靜脈血瘀滯,實現(xiàn)了靜脈血的回流,增加了單位時間內的血液總流量[6]。與傳統(tǒng)的人工按摩相比較,它的壓力大小均勻,可以對深部靜脈產(chǎn)生作用,自動調節(jié)充氣及排氣的時間、不受體位改變的影響。
2.2.2 翻身及按摩護理
作為護理人員,對經(jīng)歷過骨科手術的患者應注意加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在患者從手術室回病區(qū)后,可將患者下肢病床進行一定的抬高或采用其他辦法使患者下肢抬高30度左右。同時,每天定時為患者進行翻身,腿部按摩,以促進患者靜脈血液的回流。此外,護理人員應指導家屬掌握正確的按摩手法,定時給患者進行下肢按摩[7]。
2.3.1 鍛煉指導
對于需要長期臥床患者,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下肢鍛煉[8],比如腳趾運動、腳部運動等;對于手術位置不在下肢的患者或者術后康復情況較好的患者,可以逐步指導進行下肢的鍛煉,比如嘗試踢腿運動、散步活動等。
2.3.2 加強對靜脈的保護
在患者打針穿刺時,應加強對靜脈的保護,輸液位置盡量選擇上肢,減少下肢靜脈輸液,以防靜脈炎的發(fā)生。若一定要選擇下肢注射,針頭宜細,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針后按壓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局部血栓形成。[9]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股靜脈穿刺,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反復穿刺,慎用對血管壁有刺激和損傷作用的藥物。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臨床手術較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健康及預后,甚至威脅生命。因此,多種預防手段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藥物預防、物理預防、健康指導及其他輔助療法等,從根本上做好預防措施,是杜絕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