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王麗麗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鹽城 224000)
臨床將小兒支氣管肺炎又稱為“小葉肺炎”,該病屬于呼吸道常見、高發(fā)??;患者以“喘息、氣急、呼吸困難”等癥狀為臨床主要表現(xiàn)。隨疾病進一步發(fā)展,若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不及時,極易對患者身心健康發(fā)展產生威脅。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仍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開展優(yōu)質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并促進患者盡快康復[1]。為進一步研究乙酰半胱氨酸及布地奈德霧化吸入配合護理干預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臨床效果,特擇我院34例患者展開研究,現(xiàn)分析:
遵循護理措施差異分組方式,擇我院2019.5-2019.12的小兒支氣管肺炎患者34例分為對照組:9例男,8例女,年齡0.8-5.5歲,均值(3.15±1.33)歲。觀察組:7例男,10例女,年齡0.8-6歲,均值(3.44±1.4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用統(tǒng)計學分析,P>0.05。
常規(guī)給予吸氧、抗感染等對癥對因治療;霧化吸入:給予布地奈德混懸劑(0.5mg/次)聯(lián)合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 3ml/次),2次/日,堅持用藥1周。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做好家屬宣教,叮囑其為患者準備清淡飲食,后期配合護理人員開展各項工作。
觀察組:優(yōu)質護理:(1)咳痰:密切注意患者呼吸情況,飯前半小時輕拍患者背部,由下至上持續(xù)5-10min,便于促進痰液排出。若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過多,可以借助體位引流來幫助其排痰。(2)霧化吸入:叮囑家屬,霧化吸入前30 min切勿飲水,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取面罩,幫助其取坐位、側臥位后開展霧化吸入,保證面罩完全罩住口鼻,促進藥物吸入。若患者痰液稀薄,可吸痰后再給予霧化;若患者痰液粘稠,可在霧化后再吸痰。(3)定期翻身:將定期更換體位的重要性告知家屬,叮囑其通過定期翻身來幫助患者促進痰液排出,在翻身過程中要動作輕柔,并且密切注意患者呼吸情況。
1.3.1 觀察臨床療效
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呼吸功能、體溫正常,白細胞計數(shù)≤10×109/L),有效(癥狀、體溫緩解,白細胞計數(shù)>10×109/L),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2]。
1.3.2 觀察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SPSS22.0版本軟件進行此研究,各組數(shù)據(jù)服從方差相同的正態(tài)分布,P<0.05,顯著差異。
觀察組(n=17):顯效12例,有效4例,無效1例;對照組(n=17):顯效6例,有效5例,無效6例;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較對照組高(97.0%vs81.0%),P<0.05(x2=4.4974)。
觀察組:體溫恢復(2.1 5±0.1 2)d,咳嗽消失(4.23±1.36)d,哮鳴音消失(3.23±1.22)d,喘息消失(3.12±0.45)d;對照組:體溫恢復(3.69±0.69)d,咳嗽消失(5.85±1.56)d,哮鳴音消失(4.85±1.55)d,喘息消失(4.69±1.41)d。經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各指標消失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P<0.05(t=9.0662、3.2274、3.3862、4.3736)。
小兒支氣管肺炎對患者身體正常發(fā)育會產生嚴重影響。近年來,在多因素的聯(lián)合作用下,該病臨床發(fā)病率居于首位。各種病原體感染是該病的致病因素,上呼吸道、口腔等部位大量聚集致病微生物,導致患者機體抵抗力下降,引發(fā)支氣管肺炎。而該病在嬰幼兒中的發(fā)病率明顯較高,只因嬰幼兒年齡小、呼吸道尚未發(fā)育完全,因此頻發(fā)該病。
研究證實,在吸氧、止咳、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及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可有效改善支氣管通氣并消除痰液。提示:乙酰半胱氨酸屬于黏液溶解劑,可對痰液粘稠度及粘附性予以降解,稀釋痰液的同時促進咳痰,且抑制炎癥反應。布地奈德可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產生,發(fā)揮抗感染作用的同時生物利用度較低,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炎性物質釋放,因此聯(lián)合用藥治療效果更好。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持續(xù)提升和護理服務的不斷轉型,優(yōu)質護理干預模式成為臨床新型模式。經研究證實,優(yōu)質護理模式以“人文管理”為基礎而開展各項措施,確保護理干預模式順應時代需求并滿足患者實際需求[3]。此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較對照組高(97.0%vs81.0%),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各指標消失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證實了乙酰半胱氨酸及布地奈德霧化吸入配合優(yōu)質護理干預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價值,值得推廣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