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解放軍970醫(yī)院麻醉科,山東 威海 264200)
近些年來,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國內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重,膝、髖骨退行性病變,粗隆間骨折等疾病逐漸增多,手術是高齡病人接受治療的最佳手段[1]。然而因為老年病人的機體功能下降,且一般都合并有若干種疾病,開展麻醉以及手術具有較大的風險,優(yōu)良的護理配合有助于提升麻醉以及手術的質量以及安全性。本文重點探究了高齡骨科病人開展下肢手術麻醉的護理配合效果,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我院開展下肢手術麻醉的高齡骨科病人共計42例,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1例。觀察組:女7例,男14例;年齡64~82歲,平均(74.23±4.93)歲。對照組:女8例,男13例;年齡65~81歲,平均(73.98±4.33)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重點涵蓋心理護理以及生命監(jiān)測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為本組病人開展麻醉護理配合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1)術前訪視:在手術之前,護士應進入病房,主動與病人及其家屬開展深入溝通,掌握病情相關變化,交流過程中應使用簡單、易懂的語句,強化對其的健康教育[2]。
(2)提升麻醉的配合度:開展麻醉前,幫助病人進一步擺好體位,有利于各種操作手段的順利開展。高齡病人因為年紀很大,一般會存在皮膚松弛以及關節(jié)僵硬等情況,于是需幫助病人做一些翻身動作,使他們的肩胛骨以及肩周等部位都保持放松,避免關節(jié)脫位、壓瘡以及神經損傷的出現(xiàn)。當麻醉產生效果的時候,病人喪失一些知覺,護士應該對病人的四肢進行有效固定,保持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平穩(wěn)性,確保呼吸道的順暢。擺放體位的過程中應該有效避免呼吸循環(huán)受阻以及神經血管受壓[3]。
(3)麻醉期間密切觀察:在此期間,護士應對病人的生命體征進行仔細觀察,保持病人呼吸道的順暢,對呼吸的幅度與頻率進行科學監(jiān)測。止血帶的使用、體位的變化與手術的刺激都會對血壓的變化產生影響,而且硬膜外麻醉下,高齡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低血壓。護士應該對各項生理參數的具體變化進行密切監(jiān)測,準確、及時地開展研究以及判斷,一旦病情出現(xiàn)變化,第一時間通知麻醉醫(yī)師實施處理。
(4)麻醉后護理干預:受體質以及年齡的相關影響,老年病人在麻醉后其蘇醒時間相對延長,護士應更加細心與耐心地觀察病人的每項生命體征變化,病人清醒后,先進行吸痰,然后拔出管子,之后應馬上進行面罩吸氧。
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手術醫(yī)生與麻醉師對護士的麻醉配合評價。
護理滿意度:對照組為57.14%(1221),觀察組為95.23%(2021),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手術醫(yī)生與麻醉師對護士的麻醉配合評價為(87.97±4.34)分,觀察組為(96.18±1.22)分,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高齡病人是骨科下肢手術的一個特殊群體,一般合并有若干種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臟病等[4]。護士應該時刻觀察手術過程中產生的突發(fā)情況,幫助麻醉醫(yī)生主動預防所發(fā)生的意外,進而充分提升手術的成功率與安全性。為病人進行麻醉護理的時候,應認真實施各項規(guī)章制度,以有效提升護理質量,確保麻醉以及手術的成功實施。低溫是寒戰(zhàn)誘發(fā)因素中的核心原因。低溫能夠導致若干種并發(fā)癥頻繁出現(xiàn),對高齡手術病人帶來極大的危害[5]。于是護士應該密切監(jiān)測病人的體溫,并且強化對病人的保暖措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率,確保了老年病人手術期的順利度過,身體可以更快、更好地得到恢復。病人在采取椎管內麻醉的過程中其并未徹底喪失意識,應杜絕在手術室內喧嘩,也不能在手術室內討論不相干的話題,以免給病人心理帶來消極的影響。一旦病人具有緊張情緒,護士應輕輕握住病人的手,對其緊張的心理進行有效緩解,使其情緒獲得穩(wěn)定,以保證麻醉操作的順利完成。本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觀察組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手術醫(yī)生與麻醉師對護士的麻醉配合評價都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相比于常規(guī)護理,在高齡骨科患者開展下肢手術麻醉的時候應用護理配合的成效更突出,能夠有效提高病人的滿意度評分,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