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珊珊
1.STEAM項目背景。STEAM項目應用在中學教學中,因為其設計理念和思維方式,適合教學思維,能夠促進學生進步。STEAM項目結合木藝傳統(tǒng)藝術,并以此為媒介,促進學生動手操作,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STEAM課程更加注重傳承,對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更加注重,在教學中注重解決問題。有的學校會打造“造物夢”窗口,借助STEAM項目,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想象空間和操作空間,促進美術教學。
2.STEAM課程理念。STEAM課程具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并且綜合了多元化藝術,對于其名稱進行解讀,其中“S”代表科學,“T”代表技術、“E”代表工程、“A”代表藝術、“M”代表數(shù)學。因此該項目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項目,將多個學科進行融合。其課程設計的主要理念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注重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合作探究,讓學生親自動手完成任務,從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動手操作中促進思維活躍發(fā)展,同時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
1.融合課程目標。在進行STEAM與初中美術融合課程設計中,必須要明確課程的目標,有目標才有奮斗的方向,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比如,可以設置相關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可以是“資源再利用”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了解資源,結合木質材料,學生能夠更深刻認識木頭,將樹木的枝干、枝葉進行再利用,進行木藝品的設計,將不同的木頭玩出不同的花樣,學會創(chuàng)造美,了解生活中的藝術美。另一方面,注重具體目標的實行。在教學融合課堂設計中,首先要注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得到發(fā)展。比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讓學生闡述自己對于“木藝”的認知,引導學生發(fā)表創(chuàng)新性發(fā)言。然后,在研究過程中,讓學生親自進行操作。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紅木和黑木,然后了解其中的異同,能夠在制作木質藝術中,了解每種木材的魅力,從而做到巧用材料,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最后,融合要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進行美術教學中,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束縛,教學可以安排相應的活動,讓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同時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通過融合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探究精神,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發(fā)展,促進初中美術教學質量。
2.融合課程內容。STEAM木藝教學融合初中美術,需要借助課本知識,課本內容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教師要合理運用書本內容。其次,還需要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通過生活學習,讓融合課程教學更具有現(xiàn)實性和應用性。課程內容可以設計與木藝相關,比如,讓學生了解關于木藝的各大流派,學生認識并模仿自己喜歡流派的藝術風格作品,讓學生的審美視野更加開闊。然后,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木藝品的體現(xiàn),通過生活化內容學習,讓學生思考更加具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結合STEAM理念特點,給學生進行分組設計,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內發(fā)揮自己的力量,從而激發(fā)學生快速成長。
1.注重課程分層。學校在進行課程融合開發(fā)中,考慮到不同階段遇到的問題不同,從而對課程進行分層管理,促進各個階段學生能力提升。比如,在進行木藝STEAM學習研究中,就可以進行分層教學。比如,在學習“農耕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農耕文化,教師可以提出驅動型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提問“谷子是如何變成年糕的?”讓學生探討其生產過程。學生對于年糕的生產過程進行分析,了解其過程,然后引導學生了解農耕文化。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農耕過程中需要哪些工具呢?”然后,讓學生進行農耕工具的創(chuàng)作,學生能夠了解農具的發(fā)展變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具越來越先進,跟隨時代的發(fā)展步伐。學生的設計非常重要,可以結合之后的手工課程,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2.注重課程評價。課程評價在融合教學中非常關鍵,能夠表現(xiàn)融合教學的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學校加強美術教學。在自我評價中,要針對課程進行三個階段評價。在評價中要保持公正透明,針對學生學習的全方面進行評價,結合STEAM教學理念,對學生多方面素養(yǎng)進行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多激勵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針對優(yōu)秀學生作品進行公開展示,激勵學生們共同進步、互相學習。其次,在評價中要注重多員評價,家長、教師、學生都要參與到評價中,讓教學評價更具有針對性,從而促進學校安排后續(xù)的美術融合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將STEAM和初中美術融合教學非常重要,從課堂融合開始,影響學生的學習思維,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課堂始終是教學的重要場所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將兩者融合教學,設計相關課程促進學生美術思維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