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 楓月
各種殯葬的形式,大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保護尸體,如土葬、防腐葬、懸棺葬等;另一類是消滅尸體,如天葬、火葬、風(fēng)葬、樹葬、水葬等。如何看待死亡和采用什么樣的死亡儀式,體現(xiàn)的是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和對靈魂的理解,都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人生兩件大事,出生和死亡。出生是讓人驚喜的,是給我們的最好禮物,那么死亡是不是一定讓人悲傷和痛苦呢?人們?nèi)绾慰创劳龊筒捎檬裁礃拥乃劳鰞x式,體現(xiàn)的是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和對靈魂的理解。不管是埃及人的木乃伊、印度人的生死輪回、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還是道教的天國安好,都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與尸體共處一室的托拉雅族人
托拉雅族是印度尼西亞一個神秘的民族,居住在蘇拉威西島山區(qū)望加錫北部315公里處。托拉雅人具有獨特的“為死而生”的喪葬文化。對他們來說,葬禮并不是傷心的事,更像一種慶祝。因?qū)σ咽庞H人的眷戀,通常會和親人的遺體共度很長時間才舍得下葬。
享年75歲的太段18個月前去世了。妻子奧古斯緹娜,和太段在世時一樣,每天都為他精心準(zhǔn)備兩餐。一起生活了50年,她對太段的口味了如指掌。食物的香味將孩子們吸引過來,圍在爺爺?shù)氖w邊,眼巴巴地看著美食,垂涎欲滴。甚至還會小聲問:可不可以吃?如果吃了爺爺會不會不高興?太段的尸體之所以能與家人共處一室這么長時間,是因為經(jīng)過了福爾馬林處理。托拉雅族人認(rèn)為,這個時候的太段還沒有死去,他只是身體不適或生病。這種邊緣狀態(tài),會一直持續(xù)到葬禮舉行。他們的觀點是,如果死者生前舉足輕重,死后必須厚葬。
太段生前是政府官員。為了舉辦一場符合父親身份的葬禮,兒子帕克皮萊千辛萬苦籌集了約164萬人民幣。葬禮所欠巨額債務(wù)將用漫漫余生償還。在他們看來,只要能為父親在死后帶來榮耀,不管多么艱辛,都是值得的。托拉雅族人認(rèn)為,他們的祖先是乘船來到這里的,所以他們的靈魂必須以同樣的方式離開。于是每個離去的靈魂都需要一個裝載棺材的豪華船型屋。船型屋穩(wěn)穩(wěn)地固定在竹架上,竹架由豎向4根橫向6根粗壯的竹子交疊而成,交疊處用結(jié)實的繩子牢牢扎好。需要40人協(xié)作才能抬起,足見太段身份的顯赫。棺材被抬出家門,放置到船型屋中。托拉雅族人認(rèn)為,這才是真正的死亡時刻。這時,奧古斯緹娜才可以開始為丈夫的離去而表達悲傷,葬禮才真正開始。
水牛是托拉雅社會非常看重的動物,平時參與生產(chǎn)勞動,在葬禮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認(rèn)為動物的靈魂必須護送死者走完最后的旅程。托拉雅族人最重要的娛樂活動是觀看水牛打斗。太段的葬禮為大家提供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上千賓客圍在巨大的圓形打斗場邊,熱烈地討論著,在認(rèn)為會贏的水牛身上押注。這空前的盛況讓人很難與葬禮聯(lián)系在一起?;顒咏Y(jié)束后,水牛會被宰殺。為了確保太段能抵達來世,宰殺了10頭水牛。寶貴的水牛肉,將作為美味佳肴款待客人。牛角掛在屋前柱子上,以顯示尊貴。
葬禮的最后一天,在眾人的簇?fù)硐?,抬著船型棺材,浩浩蕩蕩往太段家族的墓穴走去。路上還要邊走邊使勁搖晃,以使靈魂擺脫塵世最后的牽絆。下葬前,雖然悲傷,但大家也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因為死者被帶去了永久的居所。石壁上鑿了很多方形的洞穴。大家搭著梯子,趴在巖壁上支撐著,齊心協(xié)力將棺材放入墓穴中。在峭壁臺子的低凹處,會看到“許多逼真的人”,他們穿著與死者生前類似的衣服,隔著圍欄向下看,人們把這種人形木雕叫做陶陶。陶陶并不是代表紀(jì)念,而是起著守護陵墓的作用。雕刻一個陶陶大約要3個月時間。古老的陶陶只有模式化的面孔,而新的陶陶則多了很多生活化
氣息。
對托拉雅族人來說,生命的循環(huán)并沒有結(jié)束。以后的每年,將舉行最駭人聽聞的死亡儀式---馬奈奈儀式。從棺材中抬出逝者,親人撫摸逝者的臉龐、手背,就像活著時一樣,以顯示家人對他的愛永不停止。然后為他更換衣服。服裝選擇逝者生前最喜歡的款式。換好后,將逝者抱著站立起來。刺眼的陽光下,是逝者灰白的軀體。親人邊拍照錄像邊和逝者聊天。對于家人來說,這是緬懷逝者的絕佳機會。他們認(rèn)為,對死去親人的悉心照料,能為他們帶來好運。親人們將照片和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讓沒有參加的親人也能分享這種幸福時刻。此儀式變得越來越流行。因為相距遙遠(yuǎn)的家人,現(xiàn)在可以通過社交媒體來見證這種儀式。這是另一種對古老儀式的現(xiàn)代呈現(xiàn)。在他們看來,死亡并非生命旅程的終點。在生命的循環(huán)中,儀式賦予他們意義,為他們帶來希望和歡樂,并不斷在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把家人凝聚在一起。
托拉雅族人是典型的懸棺葬。中國的懸棺葬起源于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懸棺距今3400年。懸棺葬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多。一是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與靈魂觀念相結(jié)合產(chǎn)生了懸棺葬。居住在高山中的人對高山懸崖的崇拜而產(chǎn)生。二是特殊的葬孝觀念。葬得越高,表示子孫越孝順。子孫會更富貴順?biāo)?。懸棺葬都選在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人的生命雖已結(jié)束,然而死者的魂魄與原先的社會群體將繼續(xù)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冥冥之中,他依然與他的親人處在同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中。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過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諧統(tǒng)一。
排隊等候的尼泊爾火葬
帕蘇帕提納神廟,又稱“燒尸廟”,位于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它供奉眾生之主濕婆神,興建于公元5世紀(jì)初,不對游人開放,只有印度教信徒才可進入,游人只能在河對岸或橋上參觀。這個旅游景點只需要30元,但不是誰都有膽量進去的。
沿著號稱尼泊爾恒河的巴格馬蒂河前行,路邊綠草如茵,渾濁的河水由北向南流淌。河兩岸有很多方形和圓形的石臺。方形的是燒尸臺,有幾十個。圓形的供家屬祭奠亡靈用。燒尸臺有嚴(yán)格的等級劃分,上游屬于貴族,下游屬于平民。越靠上游臺子越高,地位越高。站在連接?xùn)|西兩岸的石板橋上,向上游望去。只見層層重疊的紅頂間,聳立著一座兩重檐金頂塔式建筑,金碧輝煌,在藍(lán)天白云下閃閃發(fā)光。這就是著名的帕蘇帕提納神廟。整座寺廟依山傍水,林木蔥蘢,風(fēng)景秀麗,是難得的風(fēng)水寶地。
裊裊的青煙讓神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薄紗。但空氣中彌漫著難以名狀的味道?;鹪崆?,家屬要將全身包裹黃色絲綢的死者抬到河邊。家屬將死者抬抱到河水中,用圣水浸濕雙腳,再洗去死者臉上的灰塵。這是為死者沐善洗罪。死者的兒子們則需剔凈頭發(fā)、胡須,提著油燈繞行遺體3周。然后用白布或黃布包裹死者身體,灑上花、米等吉祥之物。地位高的要請印度高僧作法事。儀式結(jié)束之后,在火葬臺壘起木材。木材規(guī)格相同,方形,分四五層交錯架起,被堆成高和寬都約1米、長約2米的方體。
遺體由親屬抬起,順時針繞火葬臺3圈,然后將遺體放置在柴堆上。
一把草稈被引燃,被人高舉著。圍著柴堆轉(zhuǎn)過數(shù)圈后,被放到木柴堆中的縫隙中。穿著白色衣服的火葬師,將燃燒的柴火陸續(xù)添加至柴堆下。當(dāng)火苗漸旺時,火葬師再一次將一把把干燥的草稈添加在柴堆的上方。立時烈焰翻騰,草灰四散。親人們安靜地看著,沒有哀痛和悲傷。他們相信,一個靈魂有8400萬次生命。每經(jīng)過一次輪回,都會提升一個層次。因此,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最后,火葬師用棒子將骨灰撥到河里,帶著親人們的祝福飄向遠(yuǎn)方。骨灰隨著河水還給大地,靈魂隨著飛升的煙火抵達天國。
由于火化的人太多,有些人還沒有完全咽氣,就被抬到廟里等著,一去世就第一時間燒掉。年輕人死去后,一般會將眼角膜無償捐獻,在火葬臺后面的屋子里隨時接受眼角膜捐獻??嘈猩畟兡坏刈⒁曋@一切。他們在身上涂抹白色骨灰,表示對肉體的輕視和不在乎。尼泊爾人相信,肉體只是靈魂的載體,生死只是一種存在形式。小孩子們歡樂地在河邊玩耍,撿拾一些尸體燃燒后散落的物品。教徒們旁若無人,全身赤裸地在河邊洗澡。他們認(rèn)為,神圣的巴格馬蒂河水,能洗滌罪惡和痛苦,沖刷污濁和罪孽,加速輪回,達到超脫凡俗、實現(xiàn)天國永生的愿望。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火葬產(chǎn)生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火葬習(xí)俗受宗教靈魂觀念支配?!赌印す?jié)葬下》:“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意思是說秦國西邊有個國家義渠,親人死了,采取火葬的方式,讓死者升天而去。云南普米族認(rèn)為,火葬能讓死者靈魂送入光明世界。正常死亡的人實行火葬,“惡死”的人才實行土葬。土葬將其靈魂埋入地下,永遠(yuǎn)不能轉(zhuǎn)生。佛教認(rèn)為,生命就像火焰,肉體只是燃燒火焰的柴火。柴火燒盡了,會在另一個柴火上繼續(xù)存在。因此,佛教的火葬也象征著升天,到西方極樂世界。理解死亡能幫助我們思考活著的意義。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的死亡儀式都有差異。
靈魂觀念出現(xiàn)之前,人們棄尸于野外,如同禽獸對待同類尸體一般。靈魂觀念出現(xiàn)之后,人們便根據(jù)靈魂與尸體關(guān)系的種種想法,以及關(guān)于靈魂陰間生活的幻想來安放尸體。于是產(chǎn)生了各種殯葬形式,大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保護尸體,如土葬、防腐葬、懸棺葬等;另一類是消滅尸體,如天葬、火葬、風(fēng)葬、樹葬、水葬等。
土葬起源于原始社會。漢族土葬有幾千年的歷史。古時講究入土為安,《周禮》規(guī)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才是孝順。古人認(rèn)為人死后形體埋入地下,脫離形體的靈魂才可以歸于天。人們在埋葬死者時,都要為之隨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種用具、食物、裝飾品等,目的是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更好。最典型的就是帝王陵墓。
藏族的“天葬”習(xí)俗也是靈魂不滅觀念的產(chǎn)物。天葬的理論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回往復(fù):死亡只是不滅的靈魂與陳舊的軀體的分離。藏民認(rèn)為,人死后,只有靈魂所依附的軀體完全消失后,死者的靈魂才能升入“永生的世界”。而要升入這個靈魂“永生的世界”,需要借助于能往來于上界和人間的靈性動物——鷲鷹。他們認(rèn)為用肉體喂食鷲鷹是最尊貴的布施,體現(xiàn)了大乘佛教波羅蜜的最高境界——舍身
布施。
樹葬是一種古老的葬式類型,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樹上,任其風(fēng)化。現(xiàn)代樹葬是一種全新的殯葬儀式,是當(dāng)今世界最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之一。以認(rèn)養(yǎng)綠地的辦法植樹,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或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壇,這樣骨灰可以滋養(yǎng)樹木。現(xiàn)代樹葬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沒有任何殯葬設(shè)施的。僅在樹下放一塊石頭,石頭上釘一塊銅板,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樹上懸掛死者的紀(jì)念牌。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這種綠色環(huán)保的殯葬方式是社會極力提倡的。
不管是哪種殯葬方式,都是表達親人對仙逝者的思念和祝福。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好好對待親人的離去,但更應(yīng)珍惜生前相伴的美好時光。
(責(zé)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