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軍輝
城南書院原是南宋大儒張栻之父張浚在潭州(現(xiàn)長沙)的居所,建在城南妙高峰上。妙高峰并不高,海拔70米,但山色如畫,山下水波粼粼,是當時長沙城南的第一名勝地。
宋朝時,各地私立書院興起。受此影響,紹興三十一年,張氏父子將其宅精心修繕,營造了“城南十景”:麗澤堂、書樓、養(yǎng)蒙軒、月榭、卷云亭,五景集樓臺堂榭之勝,又有綠竹成蔭的琮琤谷,高邱重疊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納湖,納湖中置聽雨舫和采菱舟。居所改造成了書院。因其位置處于長沙城南,張浚稱其為城南書院,并為之手書書院匾額。張栻外調后十年,景廢弛。
張栻對于學院環(huán)境的苛刻選擇,對于湖南后人辦學影響甚大,從宋至清,湖南較為知名的學院,皆依山傍水而建,而且盡量避開鬧市。
此后,歷代長沙的治官都試圖恢復城南書院昔日盛況,但終無結果。
清乾隆十年,楊錫紱任湖南巡撫,上任伊始,楊便赴岳麓書院課試生童,然而前來應試的生童寥寥無幾,問其故,只因長沙城到岳麓書院“中隔湘江,稍遇風濤,士子即畏涉不前”。
楊決意將岳麓肄業(yè)諸生遷移至湘江東岸的城內就讀,恰巧在都正街得都司衙門空署一所,于是將其改建成書院,因該書院在城之南隅,乃稱“城南書院”。此舉極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養(yǎng)廉銀,歷一月落成書舍80間,分正誼、主敬、進德、存誠、居業(yè)、明道六齋,又仿岳麓御書匾懸之講堂,岳州知府黃凝道捐建御書樓于書院東南隅,傳誦朱熹、張栻及有功書院諸先賢。
道光二年,巡撫左輔認為天心閣下的城南書院鄰近善化縣治,市囂嘈雜,不利學子靜修,于是將城南書院從天心閣下復遷至600余年前的創(chuàng)始地妙高峰上。同時,為紀念張栻,在妙高峰上增建了“南軒夫子祠”(今湖南第一師范圖書館所在地),祠前建“文星閣”。左輔還借機向道光皇帝匯報,得到御書“麗澤風長”匾額,從此城南書院步入了它的輝煌時代。寂然500多年的城南書院又成了湖南的最大書院之一。
光緒二十九年,城南書院與湖南師范館合并,稱湖南全省師范學堂,次年改為中路師范學堂,辛亥革命后改為湖南第一師范。毛澤東曾就讀和任教于此。
(摘自《點黑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