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旭華 李宇
摘 要:當下民辦高校學風存在著學風浮躁、學習紀律不佳、學習動機弱、學習目標不明確等突出問題。自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曾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與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著嚴謹認真、精益求精、尋求完美、敢于創(chuàng)新的內涵,民辦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占據(jù)輿論高地;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發(fā)掘具備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等等,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學風養(yǎng)成過程。
關鍵詞:工匠精神;民辦高校;學風建設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學風內涵的釋義為: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廣義上來看的話,學風是包括全校師生、教職員工在內的,在日常的教學過程、學生管理和科研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于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氛圍、態(tài)度、精神、方式,也就是說,學風是一所學校內全體教師與學生在學習問題上的綜合表現(xiàn)。
學風建設是高校建設的主要內容,只有把優(yōu)良學風作為高校蓬勃發(fā)展的地基,才能確保高校教學質量的優(yōu)異。作為學風建設的重要主體,許多大學生的學風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成為阻礙當下大學生成為棟梁之才的羈絆。
一、工匠精神對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的價值
追古溯今,工匠精神在華夏之地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時代的訴求。自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現(xiàn)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此后工匠精神便成為了高頻詞,彰顯出工匠精神回歸的迫切性。如今的中國,正大步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康莊大道上。這,需要“大匠”,更需“匠心”。從國家層面來說,培育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國家意志和社會共識,而對于大學生而言,其個人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和自身價值實現(xiàn)更需要工匠精神。作為人才的輸送陣地,高校要挖掘工匠精神對于學風建設的價值,用工匠精神滋養(yǎng)學風的養(yǎng)成。學風包含著四方面的內容,分別是進取、誠信、嚴謹、創(chuàng)新。良好學風的培養(yǎng)需要的正是這種腳踏實地、心無旁騖、尋求卓越與完美的工匠精神。
第一,工匠精神有助于大學生培養(yǎng)開拓創(chuàng)新、持之以恒的學習態(tài)度。在中國古代工匠在日復一日的實踐生涯中,他們秉持著實用務實的理念,不斷開拓進取。畢昇本是一名普通的印刷工匠,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雕版印刷技術中的很多問題,繼而研究改良之道。正是畢昇在踏實務實基礎上的開拓創(chuàng)新,于是最終創(chuàng)造出了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每一位工匠成功的背后,無一例外都靠的是其長期的堅持不懈與兢兢業(yè)業(yè)的踏實苦干。當下的社會物欲橫流、人人內心浮躁,面對這樣的社會風氣,大學生需要的正是像這些工匠們一樣的十年如一日全心投入的精神。
第二,工匠精神能夠促進民辦高校學生培養(yǎng)嚴謹認真的學風和精益求精的品質。《詩經·淇奧》中說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說,做學問搞研究,離不開琢磨與切磋,這樣才能夠精益求精,取得收獲。正是工匠們嚴謹求實、一絲不茍、追求極致,在細節(jié)上精雕細琢,窮盡心智,才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讓世界驚嘆的工藝品。民辦高校大學生只有具備了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與追求極致的學習態(tài)度,才能認真學好每一門課程,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第三,工匠精神可以促進民辦高校學生增加對本專業(yè)的專注與熱愛,樹立未來的職業(yè)目標。俗語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惫そ硞兩砩祥W耀著的“干一行,愛一行”,對所手頭事情全身心投入的這種偉大精神,可以激勵學生努力挖掘其對所學專業(yè)的興趣,從而促使自身成為領域的精通者。
第四,工匠精神可以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與擇業(yè)觀。民辦大學的學費基本都比較昂貴,因此,很多學生家境殷實,加上家長的長期的溺愛,大多都眼高手低、心高氣傲,在擇業(yè)的時候普遍傾向于選擇安逸輕松的工作。畢業(yè)之后,都不愿意走到基層,更不愿意從事艱苦的崗位。中國夢的實現(xiàn)需要廣大青年的艱苦奮斗來實現(xiàn),工匠精神本身就蘊含著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從“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到“中國核司令”程開甲,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的富強與民族的復興奉獻力量,創(chuàng)造價值。工匠精神融入學風建設,能夠幫助民辦高校學生使得大學生改變思想,激勵大學生能夠走到生產一線,走下基層奉獻自己的青春。
二、民辦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與公辦院校比起來,因為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民辦高校的學風依舊存在諸多問題。
(一)學風浮躁
我國正處于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各種社會思潮激烈碰撞,整個社會在飛速的向前發(fā)展,當下的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很多人達不到自身想要追求的境界。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民辦高校學風不可避免地也浮躁了起來?!叭松喽蹋皶r行樂”,享樂主義的沖擊使很多學生追求眼前的享受,不屑于踏實苦干。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部分學生無法在校內靜下心來完成學習任務;網紅經濟的猛烈發(fā)展、讀書無用論等等,使得一些學生認為在校學習的知識無法給予自己光明的前程,喪失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
(二)學習紀律不佳
一所高校學風好壞與否的最直接表現(xiàn)是學生對于學習紀律的遵守情況,學習紀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遵守的、和學習行為相關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馬卡連柯說過:“不應把紀律僅僅看成教育的手段。紀律是教育過程的結果,首先是學生集體表現(xiàn)在一切生活領域—生產、日常生活、學校、文化等領域中努力的結果?!?/p>
民辦高校的學生大部分在入學之前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紀律。課堂抗干擾能力較弱,容易分心,學習氛圍不濃厚;大學脫離了以往的班主任、父母的監(jiān)督,學習全靠自身來把控;學業(yè)壓力也相對減輕,沒有堅定的紀律意識,玩樂占據(jù)了大學生活的絕大部分;上課遲到早退甚至頻繁的曠課,抄襲他人作業(yè)以及考試作弊等不良現(xiàn)象成為常態(tài)。
(三)學習動機弱
學習動機學風建設的核心。學習動機能夠鼓勵行為主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經啟動的學習行為,促使主體的活動邁向已經確定的學習目標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學習動機可以提高個體對學習行為所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大幅度增加學習效率。
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逐漸成熟,除了學業(yè)之外,生活與高中比起來也豐富了很多。在感情生活、興趣拓展等方面也產生了需求,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不合理削弱了學習動機。
(四)學習目標不明確
學習目標猶如燈塔一般,有了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繼而學習才會漸入佳境。民辦學校錄取分數(shù)相對公辦而言要低一些,所以生源總體水平比公辦差民辦。學生入校之后本身就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覺得前途渺茫,甚至放棄努力惶惶終日;一開始樹立的學習目標不切合實際,或者過分地功利化,自身自控能力差,學習定位不確切,搖擺不定。
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挖掘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是當下民辦高校的學生普遍缺乏積極進取、渴求卓越、力求完美等精神和品質。因此,必須要注重用工匠精神來引領優(yōu)良學風的培育。
三、用工匠精神引領大學生學風建設的路徑
(一)充分利用新媒體,占據(jù)輿論高地
民辦高校應充分挖掘各種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借用這些新興平臺來弘揚工匠精神,使得工匠精神如一縷春風,吹進校園,滋養(yǎng)廣大師生的精神花園。例如,可組織全體師生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之心》、《大國工匠》等國產高分紀錄片;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公眾號定期推送大國工匠事跡;舉辦講解工匠精神的微課競賽,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宣傳工匠精神。
(二)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孕育優(yōu)良學風
要深化民辦高校學生對新時期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接受,除了要抓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輿論引導,還要牢牢地守住校園文化的重要戰(zhàn)略陣地。各種文化形態(tài)對于人的理想信念有著滲透性作用,民辦高??梢越M織校內社團、團學青等學生組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風建設中。例如,開展專題講座、志愿者服務活動,舉辦工藝品創(chuàng)意比賽、開展走廊文化建設等等。在這種喜聞樂見的校園活動中,將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滲透到校園文化之中,從而孕育優(yōu)良學風。
(三)以教風帶動優(yōu)良學風養(yǎng)成
常言道:“教學相長”,學風與教風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共生關系,二者相融相促,共同營造出高校的校風。在高校,教師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群體,他們對于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起著引導作用,如燈塔一般,能夠為學生學風的培養(yǎng)起到帶頭作用。治學嚴謹、勇于創(chuàng)新、勤學善思的教風能夠促進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善學風狀況。所以,教師群體要自覺用工匠精神涵養(yǎng)師德師風,對自身嚴苛要求,不但要提升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也要形成良好的學術風氣,工匠精神引領師德和教風,帶動學風的涵養(yǎng)。
(四)發(fā)掘具備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
身邊的人和故事最具有說服力,今年來,民辦高校也涌現(xiàn)出很多優(yōu)秀的教師、學生以及校友,挖掘他們身上符合工匠精神的品質,作為典型人物來宣傳,形成豐碑力量,感染大學生養(yǎng)成優(yōu)良學風;帶動學生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內生動力,從生活點滴來培育專注嚴謹、追求卓越的品行,為學風的良性態(tài)勢做好鋪墊。例如:邀請企業(yè)中具備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作為特別教師走上講臺為學生授課,在實踐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手把手的指導。
(五)將工匠精神滲入到民辦高校日常教學活動中
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陣地,而工匠精神的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高度的內在一致性,因此,在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中,可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創(chuàng)新性地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
高校要積極調整教學內容,在各種專業(yè)課教學活動中適時適量地加入工匠精神方面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多元化教學方案,深入挖掘和充實技術體系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等教育資源。
(六)大力開展實踐教育,孕育工匠精神
“知之匪艱,行之惟艱,”良好學風的培育不僅僅靠的是理論化的說教,更需要從學生的日常實踐活動中去落實,這樣,才能夠將工匠精神真正做到內化為心,繼而外化于行。因此,民辦高校應該根據(jù)本校的具體教學情況,開設相應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將工匠精神巧妙地融入到學生的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讓學生明確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注重在就業(yè)上的指導,可以明確民辦高校的學生對于未來的信心,從而靜下心充滿動力地去完成學業(yè)。
加強學校與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民辦高校要增建校內與校外實訓基地,促進產教融合發(fā)展。除此之外,也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到企業(yè)的生產與管理過程中,為學生搭建實踐鍛煉的平臺,在實踐中培養(yǎng)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蔣瑾,楊蔚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徑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03):67-71.
[2]趙怡悠.基于工業(yè)4.0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8.
[3]冉紅衛(wèi).用工匠精神引領大學生學風思路探析[J].新西部,2017(1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