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華 石立慧 王穎
病毒性心肌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發(fā)病的原因多是由于病毒的感染而導致[1]。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也是對患兒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的心臟疾病,患病后若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或者治療,很大程度上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比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2-4]。因此,對此病要有很深刻的研究,才能夠更加有效的對患兒進行治療。本次研究運用了評分和對比的方式進行分析,以求能夠更好的對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從而選擇更好的方式進行治療。這對醫(yī)院來說也是一種責任,要專心的去對每一個患兒的治療情況進行記錄和總結,使得研究的結果更加準確。臨床上對于病毒性心肌炎及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的治療,最常用的方式為吸氧、抗病毒等常規(guī)治療,雖取得一定療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5-7]。本文探討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及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的臨床效果,旨在探究更合理的治療方法,完善治療方案。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診的100例病毒性心肌炎及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的患兒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實驗組年齡1 d~12歲,男30例,女20例;病毒性心肌炎22例,其中11例存在乏力、胸悶等癥狀,5例存在生長發(fā)育落后的情況,3例存在反復發(fā)作的心力衰竭,其心電圖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改變,10例存在T波及ST段改變的情況;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28例,其均存在不同程度T波倒置或低平以及ST段移位。對照組年齡1 d~13歲,男31例,女19例;病毒性心肌炎21例,其中10例存在乏力、胸悶等癥狀,6例存在生長發(fā)育落后的情況,2例存在反復發(fā)作的心力衰竭,其心電圖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改變,9例存在T波及ST段改變的情況;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29例;其均存在不同程度T波倒置或低平以及ST段移位。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其主要治療方式:對病毒性心肌炎患兒行常規(guī)吸氧、抗病毒等治療,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患兒行能量合劑、顱內(nèi)壓降低、抗感染、吸氧、鎮(zhèn)靜等治療。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大量維生素C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將 500 mg/kg 維生素C分為2次,加入至葡萄糖溶液(10%)中,靜脈滴注;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患兒:將500 mg/kg 維生素C加入至30~50 ml的葡萄糖溶液(5%)中,靜脈滴注。兩組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均接受以上治療時間為10 d,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患兒治療時間為15 d。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病毒性心肌炎及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患兒治療的效果、癥狀緩解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作觀察分析。療效判定標準[8]:治愈:結束治療后,患兒的疾病癥狀消失,其心肌酶、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結束治療后,患兒的疾病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其心肌酶、心電圖改善,但是仍存在部分異常的情況;無效:結束治療后,患兒的疾病癥狀未改善,其心肌酶、心電圖仍然異常;治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嘔吐、厭食、注射部位疼痛等。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兩組患兒治療后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實驗組癥狀緩解時間為(9.03±2.10)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1.25±2.12)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606,P<0.05)。
2.3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與對照組的4.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病毒直接對患兒的心肌細胞造成侵犯,導致其組織壞死,出現(xiàn)自身免疫反應,因此,其疾病急性期表現(xiàn)主要是免疫反應、心肌細胞損傷所致[9,10]。在治療過程中,對病毒性心肌炎及新生兒窒息后心肌損害病癥的治療也是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在治療當中主要運用常規(guī)方式,此方式有它自身的好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常規(guī)治療模式中所使用的藥物雖然有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效果有限[11,12]。所以需要對治療方式繼續(xù)進行研究,這也是臨床治療展開的原因。此次研究的主要治療方法是結合性的,通過和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進行對比,能夠更好的體現(xiàn)出結合性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實驗組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在常規(guī)模式的基礎上加入了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的治療。在對患兒治療期間,工作人員定時的關注患兒的各方面出現(xiàn)的變化,做好觀察和記錄,對以后的研究提供資料。維生素C是一種清除劑,它可以控制一些炎癥的細胞,并且具有很好的效果,減少心肌的損害[12]。所以,運用大劑量維生素C來結合常規(guī)模式治療,使得治療效果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
此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癥狀緩解時間為(9.03±2.10)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1.25±2.12)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與對照組的4.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常規(guī)模式的基礎上加入維生素C治療這一方式是有效的,與之前的治療方式比較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對患兒實行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可以幫助患兒的身體恢復,治療效果較好,值得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