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聰 寧德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畬族傳統(tǒng)服飾不僅是畬族人民現(xiàn)實生活中遮體御寒的必需品,而且是畬族人民精神和審美觀的集中體現(xiàn),更是本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畬族服飾作為匯聚畬族諸鄉(xiāng)地區(qū)文化要素的重要載體,集中反映了畬族的歷史文化與當?shù)氐慕?jīng)濟狀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畬族的服飾原材料主要以自產(chǎn)的布為主,而服飾的主要顏色則以藍黑(青)為主。
閩東地區(qū)是一個大量畬族人民聚集的地區(qū),這里的畬族服飾也有著獨特的工藝特征。早在清代《福安縣志》《寧德縣志》《古田縣志》中就有關(guān)于畬衣服飾特征的記載。另外,在乾隆年間,寧德市古田縣曾經(jīng)奉命繪制畬民圖形呈獻給朝廷,這幅畬民圖也已被編入皇家大型圖冊《皇清職貢圖》中,這是最早對畬族服飾形象進行描述的重要文獻。
畬族人民遍布全國各地,其中閩東地區(qū)尤為廣泛。然而畬族人民因居住地區(qū)不同,她們的服飾樣式以及服飾工藝的特點也都不盡相同。在閩東,畬族人民基本聚集在寧德蕉城八都、福安、福鼎、霞浦、寧德飛鸞等地,僅這些地區(qū)的畬族人民的生活習(xí)性,風(fēng)俗特征也不同。以畬族婦女服飾為例,八都、福安一帶的畬族婦女上身是黑色大襟衣,在大衣領(lǐng)口處繡有馬牙花紋,下半身則穿黑色長褲,腰間系圍裙,上端兩角繡有花紋。分布在福鼎一帶的畬族人民,服飾則比福安一帶的更為講究,更為細致,這里的婦女畬服上半身大衣以桃紅色為主,繡有大面積彩色花紋,衣領(lǐng)較高,上面繡有梅花,袖口處也有繡有花紋的彩色布條。霞浦畬族婦女的服飾樣式與上面兩地的相差不大,聚集在這里的畬族婦女服飾在袖口處用藍色布條縫制,服飾上的刺繡花紋更為豐富多彩。而蕉城飛鸞一帶的畬族婦女服飾樣式則與以上幾處的畬服有較大不同,這里的畬族婦女一般身穿黑色短褲綁腿,而不是黑色長褲,她們的上衣與前面幾處也都有所不同,她們的上衣領(lǐng)上排列著豐富的柳條圖案,腰間也系有圍裙,以刺繡有大量云紋為主要特征。
閩東畬族服飾的用色大膽,對比強烈,但聚集在這里的畬族人民性格端莊穩(wěn)重,所以她們選用畬服衣料的時候,色彩也較為單一,衣服的主色基本都是相同的,都是以藍、黑(青)為主。但裝飾色彩相對較為豐富,通常用的色彩有青、黑、紅、藍白、綠等,盡管閩東畬族的人民生活地區(qū)不同,她們對畬衣用色的選擇基本是相同的。閩東的畬民在選擇以藍黑為主調(diào)的基礎(chǔ)上,有時加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法,這樣就增添了幾分生活情趣。另外在服飾的色彩搭配上,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但不追求大面積的色彩對比,而是采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以及突出醒目的輪廓線去統(tǒng)一劃分這些多變的色彩區(qū)域,所以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大塊面色彩也能融合于整個畫面色調(diào)之中,不至于脫離整體畫面之外。總之,畬族服飾的裝飾色彩雖然豐富但不顯浮華,素雅但不顯得呆板,整體上自然大方,和諧美觀。
1.動物類
動物紋樣是畬族服飾圖案中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題材,其中有龍紋、鳳紋等,在畬族人民心目中,龍是民族的保護神之一,因此在設(shè)計服飾圖案的時候,龍紋成了常見的圖案,她們對龍紋進行了任意的變形加工,造型自由夸張,充滿稚氣。鳳凰紋也是一種常見圖案,多見于已婚婦女的服飾中,以及婚嫁服飾中,寓意祝福女兒像鳳凰一樣吉祥富貴,同時祝愿生活幸福,此外還有蝴蝶紋、飛鳥、家禽、畜獸等動物的外形紋樣,寓意也不盡相同。
2.人物類紋樣
閩東地區(qū)畬服婦女服飾中上衣通常繡有人物圖案,大部分引用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如“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夢嬌手平塔”,以及戲劇中的書生、勇士、仕女等造型,神態(tài)形態(tài)各不相同,栩栩如生,富有民族特色。
3.植物類紋樣
植物紋樣是畬族服飾中使用最廣泛的題材之一,主要以花卉、樹木為主,如牡丹、菊花、蓮、桃花、杏、蘭花、水草、竹、松樹等。例如,寧德蕉城地區(qū)的畬服人民服飾就多以花卉等植物圖案為主。
4.其他綜合類紋樣
畬族服飾中除了以上三類圖案紋樣外,還有其他紋樣的存在,如幾何圖案,云紋、漢字、水波紋等,歸根結(jié)底都是將圖案從具象向抽象轉(zhuǎn)換的過程。寧德霞浦地區(qū)的畬族婦女盛裝多采用鳳凰牡丹、鰲魚龍門、百花爭艷、雙龍戲珠、龍鳳呈祥等形式多樣的圖案,將抽象與寫實手法相結(jié)合,而這里的常服則多以刺繡幾何紋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