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丹
(廣州市交通技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技工院校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中等教育,處在學生重要的人格培養(yǎng)階段,音樂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其課程改革早已提上了日程。在傳統(tǒng)音樂資源的開發(fā)和傳授過程中,將非遺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傳承工具,讓學生能夠充分學習和感知非遺音樂文化,讓學生逐步生成特有的本土多元化認識論和本土文化感知能力,在非遺音樂文化的熏陶和學習之下,充分凈化學生的心理特質與行為模式,讓學生在傳統(tǒng)音樂的洗滌提煉之中建立開放包容的處事心態(tài)。具體的音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本土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過程,音樂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xiàn)實之中的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模式。雖然很長時間以來音樂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從課堂教育之中開始重視本土非遺文化尚且為時未晚。多所院校音樂教師聯(lián)合起來整理這些豐富的本土音樂資源,讓學生有機會能夠在音樂課堂上接觸到這些經過整理和復原的本土非遺音樂,讓學生主動地接觸這些珍貴的音樂實踐,也能夠讓學生為這些本土音樂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為民族音樂事業(yè)做出自己的貢獻[1]。
當前,許多技工院校的音樂教育體系仍然是仿效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而成,缺乏音樂教學的特殊性,在音樂課程之中能夠展露頭角的音樂潛力人才與其他人才并無質的分別,所接受的音樂文化也偏向西方,對于本土傳統(tǒng)音樂文化稍有涉及和了解。技工院校的許多學生擁有巨大的潛力,如果能夠通過音樂課程讓一些學生建立對于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強烈興趣,將激發(fā)出學生的音樂潛能,甚至于能夠主動承擔起對于本土非遺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任務。在對于本土非遺音樂文化長時間的系統(tǒng)學習之下,勢必會對整個非遺文化成果有著深入的見識,在非遺音樂文化的熏陶之下逐漸成長為帶有活躍感情的社會人才,甚至成為能夠承擔區(qū)域性文藝組織工作的高素質人才[2]。
當前,技工院校對于音樂課程的教學理念還是普遍局限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唱歌打拍子之上。在現(xiàn)階段,國家為了強化社會文化自信,大力倡導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于本地非遺音樂文化的研究與整理在音樂界內也依然成為一種潮流,各大院校也逐漸開始嘗試在音樂教學之中的革新和創(chuàng)造。但是音樂教育特別是非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尤其難以取得現(xiàn)實的收獲,從小學到技校乃至于各大高校之中都不會對普通學生進行專業(yè)的音樂樂理和演奏、歌唱教育,就算是較為負責任的音樂教師,能夠將那些書中的歌曲教會幾首,就已經能夠算是學生認真學習了。在這種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下,音樂教育的改革就應當是一次全面性的改革,讓學生從單純的學唱歌曲之中解放出來,用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號召學生參與到音樂的教學之中來,讓音樂教學充滿生機。有個別技工院校開設了器樂課程,但是也是普遍以西洋樂器為主。在有些實力雄厚的院校之中,有開設葫蘆絲這樣的方便攜帶的民族樂器課程[3](技工院校的音樂教學現(xiàn)狀需要再搜索文獻,事實上教學并不局限于唱歌打拍子,音樂鑒賞占的比重反而比較大,但鑒賞的內容來說,西方音樂文化或者流行音樂文化占的比重較高)。
就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即使是許多國家一線的音樂家與演奏家,都大力提倡在中等教育階段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教學,從西方音樂文化之中的樂理等基礎知識入手奠定基礎,大力發(fā)展帶有區(qū)域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尤其要深入挖掘地方上的非遺音樂文化,將非遺音樂文化作為民族音樂的典范進行大力推廣。從各大技工院校的音樂教師的組成情況來看,基本都是受過正規(guī)音樂院校的學習,部分教師甚至畢業(yè)于世界知名的音樂學院。但是就當前技工院校的音樂教學來看,并沒有能夠做到人盡其用。且不論音樂教學體系的建立有些過度西洋化,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方面對于民族音樂的認識很不到位,無法發(fā)揮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時,學生對于音樂課的參與興趣不高,很難去進行音樂文化教學。技工院校的生源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技工院校進行音樂教學和音樂課程建設需要進行相當程度的調查研究,根據學生的特點去尋找相應的教學方法。音樂教師在學校接受音樂教育的時候,其對于教師專業(yè)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方式的培訓不足,在展開系統(tǒng)的民族音樂和非遺音樂文化的課程建設之前,仍舊需要組織教師進行教師職業(yè)技能培訓,讓教師掌握靈活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對于民族音樂和非遺音樂文化的認識和研究能夠深入到教學過程之中,最終實現(xiàn)對于傳統(tǒng)非遺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針對現(xiàn)有的音樂課程教學,課程設置方面應當盡量避免在西洋音樂方面加之以過多的權重,雖然在進行音樂鑒賞及分析的教學時刻,西洋音樂確實較為系統(tǒng)、完整,但仍然需要通過加大傳統(tǒng)音樂在音樂課堂之中所占的比重,讓傳統(tǒng)的音樂思維和音樂文化在課堂教學之中得到理性回歸。原本的音樂文化教學需要重新建立一套符合中等教育理念的全新體系,而非遺音樂文化正好能夠添補音樂教學之中所欠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運用本土非遺音樂文化之中的精華璀璨的篇章來充分開發(fā)音樂課程的潛力,促使在本土非遺音樂的研究和整理過程中所得到的成果和新生創(chuàng)作能夠在專業(yè)課程之中得到應用或者體現(xiàn)。有些技術學校開設有音樂專業(yè),這就更加需要院校和授課教師通過國家大力開發(fā)非遺音樂文化的這一良好的契機,使地方音樂特色和民族精神在音樂課堂之上取得良好的融合的發(fā)展,促使教學資源的整體配置之中對音樂課程有重新的審視。當本土非遺音樂能夠進入學校的音樂課程改革之中時,仍然需要進行一些必須的具體工作才能夠得到有效的展開:其一,建立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建設研究,并且開設一些文化方面的選修課程或特色課程,如南派醒獅、粵曲、古琴藝術等教學課程;其二,針對藝術相關專業(yè),開設民族音樂或本土非遺音樂專業(yè)課程,如部分學校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yè),對于該專業(yè)的學生應當有針對性的開展本土音樂教學,可以加入廣東音樂、粵曲、客家山歌等專業(yè)必修課程,藝術相關專業(yè)需要更為深入的技術和理論教學,其他專業(yè)還是以普及音樂知識為主;其三,建立完成地本土非遺音樂文化教研工作室,從非遺音樂之中研究其教材與課程的編制創(chuàng)設,多與其他院校的音樂教師或教研室展開教學交流活動,用非遺音樂的研究成果回饋社會、回饋教學。
民間藝人走向院校課堂并非新鮮事情,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經有著大量的民間藝術家以兼職教師的身份前往各大初中高中開始音樂教學,并且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些民間藝術家在教學資源最為緊缺的年代為學生的精神文化教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培養(yǎng)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家。但是當前的音樂課堂之中已經很難見到這些民間藝術家的身影,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教學也隨著民間藝術家從課堂逐漸消失而逐步變得落寞,這和國家所提倡的振興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大戰(zhàn)略有所違背。為了對本土非遺音樂文化走進音樂課堂做出努力,聘請民間非遺音樂文化傳承人成為兼職音樂教師無疑是一種具有建設性的策略,讓最為純正的民間文化和民族文化能夠與學生的感知與認識相接觸。在進行非遺音樂文化教學時,需要讓民間非遺音樂文化傳承人和專業(yè)的音樂教師共同授課,合作教學。一方面需要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仍然需要專業(yè)教師對一些具有強烈專業(yè)性的樂理知識做出系統(tǒng)性的解答,使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創(chuàng)新,促使非遺音樂文化教學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非遺音樂文化傳承人進行授課的時候,需要對非遺音樂文化的下列特性做出專業(yè)解答:其一,非遺音樂演唱或者演奏的方式與方法;其二,傳承人自身學習經歷、學習方法和學習心得體會;其三,明確科學的教學和練習方式;其四,對當前非遺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傳承現(xiàn)狀做出介紹。
根據信息傳播模型來展開分析,傳播信息在受眾群體之間的傳播是最具有效率的,跨受眾群體的傳播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價。學生是一個巨大的受眾群體,根據行政分類可以分成各種班級年級,根據興趣愛好可以分成各個學生自己組織的學生社團,還能夠分成每個宿舍或者其他小的同好會等。這些受眾群體在群體內部傳播和接受信息的效率是驚人的,群體人數越少,對于文化的接受能力就越強。從教師群體直接對學生群體進行教學,就是最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效率非常低。但是如果能夠通過在學生社團這樣的小群體之中進行非遺音樂文化的傳播,就能夠極大地提高非遺音樂的教學效果。例如音樂教師和對音樂有興趣的同學建立一個音樂同好會,教師就能夠在同好會內進行非遺音樂文化的傳播和教學,讓這些同好會的成員再分別將教學內容傳遞到其他小型團體之中,運用傳播學理論讓學生社團成為教學信息傳遞的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學生社團在教師的帶領下也可以進行一些音樂實踐活動,例如去鄉(xiāng)村田野感受傳統(tǒng)非遺音樂文化的孕育樂土,還能夠前往一些非遺的音樂會接受熏陶。使教學信息和社會實踐得到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人建設性,一改往日需要時刻督促的學習模式。
技工院校的音樂教育作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得到各方的重視和支持。本土非遺音樂文化作為地方特色教學的一部分,能夠在保護和傳承非遺音樂文化時同樣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民族精神教育。院校應能夠承擔起對本土非遺文化的繼承和建設的重擔,開展工作,取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