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燕
(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第五小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并不是等值對應。因為教學內容來自于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不僅包括教材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成分。況且,教材本身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處理教材上,教師的任務在于用教材教學,而不只是教學教材。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做到尊重教材與靈活處理教材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有機協(xié)調的系統(tǒng),重教輕學,課堂教學中缺乏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學輕教,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忽視或輕視教師的主導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教學中,不僅考慮到教師怎樣教,而且考慮到學生怎樣學。使教學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fā),能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設計。特別是能順著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不回避問題,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加強提問的啟發(fā)性,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力求服務與指導相結合。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
要重視繼承前人優(yōu)良的教育傳統(tǒng),決不意味著墨守成規(guī)。而要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既要研究小學數學教育發(fā)展史上值得借鑒的經驗,也要以科學、審慎的態(tài)度來分析批判以往小學數學教學中失敗的教訓,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作大膽的嘗試,要敢于超越傳統(tǒng),綜合創(chuàng)新,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小學數學教學手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電視機、錄放像機和計算機等現代化的電教設備,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雖然還只是初露頭角,但優(yōu)勢非常明顯。它能集圖、聲、色、文于一體,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大課堂教學密度等。但這里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教學手段畢竟是為完成教學目的服務的。它受到學校的電教設備、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教學內容等因素的制約。況且,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并不代表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相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并不意味著現代化的教學思想。二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絕不排斥其它教具、學具的使用;相反,各種教學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處理好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注重實效。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在于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學生在課堂上除了接受知識,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課堂,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在課堂上,他們除了與教師交往以外,還有與同伴之間的相互交往。因此,學生課堂學習遠不只是學習知識,還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學習審美情操、培養(yǎng)個性等。他們是把整個生命投入課堂的,這就要求教師能立足于生命的高度來看待課堂教學,要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體工作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的培養(yǎng)也作為教學目標,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處理好智能培養(yǎng)與情感教育的關系,著眼于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tǒng)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而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fā)展。要解決這一矛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采用一些能盡可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的策略。把個別參與為主的組織形式,轉變?yōu)橛扇w學生參與為主的組織形式。把面向全體學生作為確定組織形式的基本要求,必須盡可能地避免和減少一問一答等“少數學生爭臺面,多數學生作陪客”的形式。把“一刀切,齊步走”的組織形式,轉變?yōu)橐虿氖┙?、分層達成的組織形式。
總之,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也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少講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學生的應用意識淡薄。即使是應用題教學,也缺少了“應用味”。絕大多數都是湊好數據編好題型直接塞給學生的。很多學生只在課堂內、考試時感到數學有用。而走出課堂,離開考場,幾乎感覺不到數學的存在。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積極倡導應用意識,根據教育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目的地培養(yǎng)一種應用數學的欲望和意識,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