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克禮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 300381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夫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沒有講述什么是“仁”之前,他先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與“仁”相悖的嘴臉——“巧言令色”,兩個層面,一是花言巧語,工于辭令。在夫子心中,君子慎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恐躬之不逮也”,說話小心謹慎,實實在在,唯恐禍從口出、言而無信。二是奴才嘴臉,曲意逢迎。夫子認為這樣做人是很無恥的,“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p>
那么夫子所講的“仁”到底是什么呢?我們看下面夫子及其弟子給出的答案: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回問什么是仁,孔子的答案非常的肯定,“克己復禮為仁”,所謂的“克己復禮”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法的標準。顏回又問仁的具體表現(xiàn),夫子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作答,強調(diào)指出,只要是不符合禮法的就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在這里,仁是圍繞禮法而生存的,“克己”的目的是“復禮”,僅管是否為“仁”是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guān),但與禮法卻有非常重要的關(guān)聯(lián)。這是夫子對仁的一個重要闡釋,雖為律己,實際上是服務于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國家統(tǒng)治的。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p>
有很多人都問過這一問題,其中樊遲問了三次,這是第一次,答案非常地簡單——愛人,是從內(nèi)心里關(guān)愛他人。其他兩次的答案如下:
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這兩個答案實際上不是對仁的概念的答復,前面是說仁的功用,經(jīng)過艱難困苦然后再收獲,可以稱的上仁,其所反對的是不勞而獲,盤剝他人;后一則指出仁的三種表現(xiàn),平時要恭謹、做事要虔敬、待人要忠誠??芍蜃釉诓煌膱龊匣卮鸩煌娜藭r答案是有差別的,我們再接著往下看: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
只有那些有仁愛之心的人,才能愛憎分明,這也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p>
人們都會有過錯,錯誤的類別可能不一樣,但只要看他是否看到自己的過錯,就知道他是否明白仁的道理了。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這是夫子將仁者與知者相對比而言的,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愛心的人喜歡山。有智慧的人是靈動的,有愛心的人是好靜的。有智慧的人是快樂的,有愛心的人則是長壽的。通過比較,仁者的喜好和最終的結(jié)局都非常清楚了,當然這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p>
子貢在孔門的地位很高,一是善于經(jīng)商,二是對夫子至孝。他的志向也很遠大,不過他最初把“仁”理解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夫子聽到后興奮不已,感慨道:這可不是簡單的仁了,如果真能做到的話,就是圣人了,堯舜還總擔心做不到呢!感慨歸感慨,夫子對仁又從子貢理解的角度進行了闡釋,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推己及人的又一個表現(xiàn),凡事先問自己,看自己能否做到,之后再去要求別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這是與知者和勇者比較而言的,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勇敢的人不會畏懼,而有仁愛之心的人則不會有什么擔心與憂慮,“君子坦蕩蕩”正與此相同。
連續(xù)問仁的還有仲弓、司馬牛和子張。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痹唬骸捌溲砸灿暎怪^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p>
仲弓問仁得到的是夫子對仁的態(tài)度的理解,首先要端莊嚴肅,無論是“出門”還是“使民”都該如此;然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要的就不要施舍給別人了;達到的一個結(jié)果是“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國家中人都不會怨恨你。司馬牛得到的結(jié)果又不相同,夫子認為仁者話是不輕易出口的,道理很簡單,事情做起來很難,說的時候能不小心嗎!在回答子張的提問時,夫子非常明確地指出了仁的五種表現(xiàn):恭、寬、信、敏、惠。其中的好處是:恭敬就不會受到欺侮,寬容就能服眾,守信就能得到人們的信任,敏捷就肯定出成績,施恩惠就能使民眾踏實為你服務。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剛強、堅定、質(zhì)樸、寡言與仁相近了。這也屬于仁的表現(xiàn)范疇,突出的是性格特征。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p>
這是夫子在談論德與言、仁與勇的關(guān)系時闡述的,夫子認為,有道德的人一定會有言論流傳,但有言論傳流的人未必有道德;同樣,有仁愛之心的人肯定勇敢,而勇敢的人未必有仁愛之心。其總的目的是告誡人們不要混淆了德與言、仁與勇的關(guān)系,它們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在夫子眼里,不僅君子重視仁,百姓同樣重視,甚至崇敬。他說:老百姓對于仁的需要是超過水火的,我看見有腳踩著水火而死的,沒有看見腳踩著仁而死的。
盡管“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但《論語》中真正對仁的論述還有很多。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三字經(jīng)》中有“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為了給兒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多次搬遷的故事。實際上,夫子就很講究對居住周圍環(huán)境的要求,當然夫子的要求不是針對自然環(huán)境而言,而是針對社會環(huán)境,他以為,一個充滿仁愛氛圍的人文環(huán)境才是最好的居住選擇,并且說,如果選擇居住的環(huán)境不考慮這一點,就算不上明智的人。當然,夫子的選擇是有原因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夫子以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是不能和他長期相處在困難之中的,也不可以長期與之處在快樂之中,當然更不可以選擇這樣的環(huán)境居住了。同時指出,有仁德的人,安心于仁道;有智慧的人,有利于仁道。總之,愛人是仁與智的基礎(chǔ),一旦致力于仁愛之義,就不會做壞事了,故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辈粌H不會犯錯誤,還會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襲。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p>
夫子這里很直白地告訴我們:我沒有看到喜好仁德的人,也沒有看到厭惡不仁德的人。喜好仁德的人,沒有比他再高尚的了;厭惡不仁德的人,他本身就已經(jīng)是仁德之人了,能夠不讓那些不仁德的思想影響自身。有能一天從早到晚都致力于仁的人嗎?我沒有看見能力不夠的?;蛟S有吧,但我沒有看見。夫子處在春秋末期,周天子失位,“禮”不復存,何況于“仁”,于是夫子感慨非常也是應該的,即便是他本人的弟子,他也沒有隨便冠以“仁”名。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纾俊弊釉唬骸扒笠?,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p>
孟武伯探問夫子的學生中哪一個懷仁,對象包括子路、冉有和公西華,結(jié)果夫子的回答讓孟武伯大出意外,夫子說,這三個人各有各的能耐,但他們是否達到“仁”,我不知道。以此可知,夫子對弟子的要求很高,對仁的要求更高。甚至自己都不敢承認是否達到了這個標準。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p>
在與弟子的對話中,有人恭維夫子是圣人,是仁德之人,夫子很謙虛地說:像圣與仁二字,我怎么敢擔當呢?但我能達到的不過是努力做仁德之事,永不滿足,在教導別人仁德思想上我也不會厭倦,只能說如此罷了。夫子是謙虛,但他確實是在不斷地實踐著仁者愛人的思想。所以他能做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并且認為仁義離我們不遠,只要我們想做仁德之事,就能做到。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p>
仁是夫子核心思想的最高境界,所以,夫子不僅嚴格要求自己,也號召志士仁人為此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所謂的殺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
而殺身成仁正是夫子仁愛思想的最高境界。需要清楚的是,為仁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個人是小范圍的,而國家則是大范圍的,受益者更多,所以,夫子對執(zhí)政者為仁更加看重。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夫子在某些方面對管仲是有看法的,尤其認為管仲不知禮。但當學生——子路和子貢懷疑管仲的人格時,夫子卻非??隙ǖ卣J為管仲在相齊時制止了戰(zhàn)爭,發(fā)展了經(jīng)濟,為了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如其仁,如其仁”是對管仲最大的贊美。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由于夫子更看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殺身成仁的人,所以他單獨列舉了商朝時三個仁德之人——微子、箕子和比干。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p>
對待仁德,夫子是一視同仁的,所以有了在仁德面前不與老師謙讓的感發(fā)。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的一個學生子夏也跟著老師一起談論仁的問題,他說:仁存在于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之中,意思是說,只要你做到博學,且意志堅定,喜歡仔細詢問并對當前問題有深入的思考,仁就體現(xiàn)出來了。從子夏的這番言語看,他屬于學而知之論者。
以上是《論語》中夫子對“仁”的種種說法,看上去沒有什么邏輯關(guān)系,實際上都是圍繞著“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闡發(fā)的,這其中既關(guān)乎修身與人性,也關(guān)乎社會道德和秩序,更關(guān)乎天下興亡之仁政,故為學者必須從基礎(chǔ)入手,明其理,感其心,才能對夫子的“仁”有確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