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梅
摘 要:加強德育教育符合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目標,也是學校立德樹人的要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德育管理中借鑒儒、道、法家的智慧,在仁愛上下功夫、在無為中有為、在賞罰中明確對錯,使德育潤化心靈,收獲成效。
關鍵詞:學校德育 仁愛 克己復禮 無為 獎懲
當今提出的以“立德樹人”為最終目標的核心素養(yǎng),把德育滲透進了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過程中。由此可見,德育工作是學校和班主任不能回避的工作。
與其他教育內(nèi)容相比,德育教育具有及時性、雙向性、引導性、持久性等特點,易于引導學生消除疑慮、確定目標,接受教師的指導、教育,從而內(nèi)化為自身行為。
如何適應社會和學生變化的要求,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把“德”育好、把“德”育新,成為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德育的形式和管理對德育效果具有較大的影響,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德育管理形式會讓學生如沐春風、心悅誠服;而單純枯燥的說教則會使學生思想負擔加重,甚至激化師生矛盾。如何從中華文化中尋找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呢?
一、仁愛潤心和為貴
“仁愛”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內(nèi)容。如何實現(xiàn)“仁愛”呢?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就說明個人要達到“仁”的修養(yǎng)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克己復禮”, 即仁是由內(nèi)心而發(fā)的,行為就會止乎禮,也就是重視內(nèi)在的道德自覺性與感染力?!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边@與當今要求教師的“謹言慎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相一致的。
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是一種激勵、示范、魅力。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愛崗敬業(yè)的教學態(tài)度、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不因?qū)W生的調(diào)皮而埋怨,不因?qū)W生的過錯而急躁,不因?qū)W生的違紀而失態(tài),不因自我的情緒而影響學生的判斷力。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滋潤心田,加上稱贊的目光、明快的語言、溫和的語氣、誠懇的態(tài)度、火熱的希望,不管是批評或幫助,都在舉手投足間的一笑一顰中、淵博知識的強烈感染力與號召力下,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理性判斷、如何塑造自我,引領學生思考人生的腳步,感受花朵綻開的美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等。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便和教師接近,成為朋友,無聲中滋潤干渴的心田,無形中完成教化的目標。
二、于無為中自化,在自主中拔萃
道家思想強調(diào)“無為”,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等。由此可見,在道家思想中,“無為”是天地萬物最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無為”不等于是“放手不管”,也不等于是“學生說了算”?!盁o為”思想與當代的“主體教育管理觀”是相一致的,強調(diào)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參與德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作用,達到“無為”中自化,在自化中“有為”的目的。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取得管理效果就需要有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規(guī)章制度。在宏觀層面,可以通過《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規(guī)章制度約束學生的言行;具體到班級就需要有相應的個性化管理。班干部是管理中最重要的構(gòu)成部分,教師對班干部的管理和培育直接決定了班級德育管理的成效。比如,教師應該放手讓班干部去管理班級事務,選出值周班干部、值日班干部等,使他們分工合作,職責分明,形成管理核心,形成一支高效運作的團隊。一周的紀律總體情況、班級重要活動、班級日常的選拔比賽等都可以大膽放手地讓班干部去操作。
但教師必須注意,放手班干部并不等于“班干部說了算”,也不等于教師的失位。教師應該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導班干部的工作,指出班干部在工作過程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利用各種機會幫助班干部樹立班級威信。對班干部的監(jiān)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對班干部的民意測試和民主評議,對同學反映突出的一些真實問題,要求班干部作出檢討和改正,必要時也可以進行撤換。這樣才能高效保持班集體的團結(jié)和凝聚力,才能在“無為”中實現(xiàn)“有為”,在自主中出類拔萃。
三、求真務實判斷是非,獎懲合理盡顯公平
法家認為“好利惡害”是人的自然本性,主張“因性”,構(gòu)建法律制度,從而達到治天下的目的?!把麑嵍ㄊ欠?,因參驗而審言辭”是說要遵循一定的法則進行考核,按照事實來判斷是與非,用驗證和實踐的方法去鑒別言辭的真?zhèn)巍!百p莫如厚而信”“罰莫如重而必”,是說要注重賞罰的作用,通過合理的賞罰機制提高管理的實效性。賞罰的作用與公正性是德育管理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比如,某班級管理制度中規(guī)定:課間操或者跑操時沒有醫(yī)生證明不得請假;自習課不得上廁所、不得喝水、不能討論問題;中午放學后不得留在教室等。這些規(guī)定的制定顯然是為了維持基本的學校教學秩序和學生安全的,但是這些規(guī)則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有待商榷:課間操或者跑操不請假是否就意味著學生秩序的穩(wěn)定?自習課不上廁所,不喝水是不是就說明學生自律性強了、自主管理到位了呢?如果不能討論問題,學生有問題沒有解決怎么辦呢?中午放學后留在教室是不是因為沒有其他地方可去?學生不留在教室是否就消除了潛在的安全隱患?等等。其實細想過來,這些規(guī)則存在不合理和缺乏操作性的方面,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便,也給班級管理帶來了不必要的沖突與麻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班級制度應該是為解決問題而制定的,應該從學生自身的實際出發(fā),體現(xiàn)人本關懷。班級應該是因制度的實施而更美好,而不是造成更多的不滿與“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賞”主要功能在于“增加該行為再次出現(xiàn)的可能性”,而“罰”主要功能在于“為減少某種行為重現(xiàn)概率而在此行為后伴隨的不愉快事件”。要明確賞罰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必要手段,那賞罰就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賞罰需要公平公正才能樹立管理威嚴;其次獎勵可以是大力宣揚,但是懲罰也需要注意“度”。獎勵可以面向全班同學公開進行,而懲罰要照顧不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小錯誤私下提醒避免再犯,大問題班級討論引以為戒。在懲罰過后,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看待事件的是非曲直,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明確需要改正的方向。必要時還可以引入師生評價、生生評價,避免由班主任單方評價造成的結(jié)果絕對化和平面化現(xiàn)象。不管在班級管理規(guī)定中,還是在獎懲過程中,只有把事件放在實事求是的位置,才具有說服功能,才能讓人心服。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門運用智慧的藝術,只有這樣的德育才是有生命的教育,才是充滿人性光輝的教育。“德”潤心靈,努力做智慧型班主任,讓工作閃耀思想的光輝,顯現(xiàn)出盎然的詩意,播撒下深刻的睿智,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巫正利.人文關懷下的班級制度建設[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學生版),2009,02.
[2]馮聰.論高效發(fā)揮獎懲制度的積極作用[J].現(xiàn)代教育,2016,02.
[3]程銘莉.論儒家德育思想對我國當代學校德育的價值[G].東北師范大學,2015.
[4]王春燕.道家思想方法對當代德育的啟示[G].南京師范大學,2010.
[5]曾進.《韓非子》管理倫理思想研究[G].重慶師范大學,2013.(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海南陵水分校)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