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京萍
民族音樂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沉淀,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積累,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不部分。高中生正處在人生的迷茫期,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極易受到某些流行音樂中的腐朽文化的侵蝕。隨著課改的進一步加深,將民族音樂教學融入到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已然是大勢所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文化愈來愈豐富多樣,多樣的文化蜂擁入我國。高中生還未接觸社會,尚未形成成熟的價值觀念,很容易受到外來各色文化的影響。音樂鑒賞教學是高中生較為樂意接受的一門課程。將民族音樂的學習融入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有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審美觀,能夠讓高中生明白什么是真正值得學習的音樂,什么是真正的“美”,從而降低外來腐朽的音樂對高中生的荼毒;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民族精神,可以讓高中生深入地了解我們自己民族的東西,了解民族的文化,從而增加其對中華各民族的喜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有益于提升高中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領悟力,如通過讓高中生學習蒙古民歌《遼闊的草原》,可以讓其了解到蒙古族風俗、習慣等,他們對蒙古族的文化也會多一分理解和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學方法是教學能不能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高中生雖然還未形成成熟的價值觀念,但是其已然具有了獨立的欣賞愛好,要想提升其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能力,就要注重教學方法。教育者可以根據音樂自身的特點,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闡釋民族音樂本身的內涵,以此來增加學生對于該音樂的領悟和認同。比如,在鑒賞民族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的時候,可以根據該曲子本身的特點,為學生介紹該曲子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分享對該曲的感受,并且可以讓學生上臺演繹一下曲子所描繪的情形,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更能明白該曲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多元化的影音媒體時代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民族音樂的教學應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形式。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民族音樂的教學工作者,要打破時空的限制,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外,應當逐步結合多元化的影音媒體,采用各種教學類媒介,如音像、視頻、圖片等載體,靈活有效地開展工作,增加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比如,教師在推薦學生鑒賞《賽馬》時,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親眼看到蒙古族牧民歡慶賽馬盛況的情形,讓他們親耳聽到賽馬場上馬兒的嘶吼。這樣他們就會對《賽馬》所描繪的場景有個更直觀的感受,以便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代學生即使是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都與經典民族音樂所描繪的場景相差甚遠了,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很難真正體會到歌曲里面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前,流行音樂在高中生中的流傳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大多數學生更樂于接受的音樂形式。因此,在鑒賞民族音樂的時候,教師可以深度挖掘當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元素,通過對這些元素的梳理,讓同學們深刻地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強大。比如,教師可以將當下較為流行的嘻哈音樂《穿我的新衣》引入課堂,與同學們共同欣賞里面的中國風色彩。通過對流行音樂中民族元素的挖掘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也能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當下各個學校的校園文化都是十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宣傳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民族音樂教學可以充分運用這些方式,推廣和宣傳自身, 增強校園的民族音樂學習氛圍。高中的音樂鑒賞教學不應當局限于課堂教學,應當深入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站,播放能幫助學生調節(jié)精神狀態(tài)的民族音樂,提高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接納度和認同度。教師還可以積極推動學校開展“民族音樂節(jié)”等民族音樂學習活動,在校園中的宣傳欄上,對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和描寫,同時,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民族音樂表演,增強學生的興趣。
總而言之,如何在高中音樂鑒賞中深化高中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是當代音樂教師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強高中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培養(yǎng)其民族精神,不僅可以提高其音樂審美,還能增加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使其自覺擔當其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