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從閃電談起》一課為例,分享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大變噴泉”實驗、摩擦起電實驗、“炸開的尼龍繩”實驗等創(chuàng)意實驗,闡述用flash動畫模擬呈現(xiàn)電子的轉移過程,化微觀為宏觀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初中物理 創(chuàng)意實驗 《從閃電談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084-03
電對人類而言是神秘的,人類既敬畏電又渴望了解電。人們對電的認識始于閃電和摩擦起電現(xiàn)象。從電學知識體系來看,靜電是學習電學的基礎。要想對電學有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有必要以簡單的靜電現(xiàn)象作為學習的起點,通過模擬閃電現(xiàn)象、經(jīng)歷摩擦起電,消除對電的神秘感。在桂林市優(yōu)質課比賽中,筆者被課例《從閃電談起》(榮獲一等獎)中的部分片段的巧妙構思吸引,下面筆者分享其中幾個典型片段的巧妙處理,與讀者共賞。
根據(jù)學段特點,本節(jié)教材主要安排有摩擦起電及其原因、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靜電的應用與防護等內容,其中摩擦起電的原因是因為涉及原子結構,學生不容易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如何將靜電現(xiàn)象放大,使其直觀化、外顯化,引發(fā)學生的好奇與興趣,是本節(jié)課設計的關鍵之處。
片段一:靜電現(xiàn)象“大變噴泉”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大變噴泉。
(教師把注射器的針頭用長導線接到手搖起電機的一個起電球上,準備好一大燒杯紅墨水,提前抽滿一注射器的紅墨水,如圖1,讓學生A藏在講臺后面聽指示搖動起電機)
(學生A先不搖動起電機,教師讓其他學生認真觀察注射器射出的水柱的形狀;接下來,教師暗示學生A搖動起電機,讓水柱變成“噴泉”。為了讓學生看清現(xiàn)象,教師可以在紅墨水噴完后再次演示。教師最后請出“魔術助手”,其他學生給予掌聲,課堂氣氛高漲?;顒佑脮r3分鐘,掃描圖2中的二維碼即可觀看教學視頻)
師:為了弄懂噴泉形成的原因,我們這節(jié)課一起來學習新課“從閃電談起”。
【賞析】
魔術設計創(chuàng)意新穎、有吸引力,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魔術設計操作簡單,只要手搖起電機能夠提供足量的靜電荷量即可。魔術中的器材貼近生活,便宜易得。魔術設計可視化視覺效果好,全班學生都能清晰看到細水流被排斥散開形成噴泉的實驗現(xiàn)象,預設效果的達成度高。魔術設計針對性強,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的實驗現(xiàn)象可視,對新課教學有非常好的激趣誘導作用。
片段二:摩擦起電
【活動一】貼氣球(活動時間2分鐘)
師:有誰能夠不利用膠水,把這個氣球貼到墻上嗎?
(學生結合已有經(jīng)驗,將氣球與頭發(fā)摩擦,把氣球貼到墻上)
師:摩擦后的氣球可以貼到墻上,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摩擦的方法,用筆、直尺等吸引桌面的紙屑呢?
(學生通過摩擦筆、直尺等,吸引桌面上的紙屑,體驗摩擦起電,活動時間2分鐘)
師:請一位同學歸納一下自己的實驗發(fā)現(xiàn)。
生1:摩擦后的鉛筆和直尺可以吸引紙屑。
師:很好,摩擦后的物體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就說它帶了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我們稱之為摩擦起電。
(教師演示用絲綢摩擦后的玻璃棒吸引輕小紙屑,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膠棒吸引輕小紙屑)
師:我們就說玻璃棒和橡膠棒摩擦后都帶了電。
【賞析】
學生先體驗氣球摩擦帶電的現(xiàn)象,再通過體驗鉛筆摩擦帶電、玻璃棒摩擦帶電的過程,最后歸納實驗的共同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的形成水到渠成。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歸納、在歸納中建構。
“靜電”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知識。教師通過轉換,將不易觀察的抽象的“靜電”現(xiàn)象轉化為具體的、可視的“貼在墻上的氣球”具象,因看見“貼”在墻上的氣球從而“看見”靜電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
教學過程中,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自然順暢,豐富學生原有的感性認知,豐富學生頭腦中信息加工的圖式線索,為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腳手架,降低學生學習抽象知識的難度,順利高效地建構概念,生成科學概念——摩擦起電,符合概念形成的認知思維進階。
片段三: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師: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不一樣的,那么,具體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利用桌面的器材(玻璃棒、橡膠板、絲綢、毛皮等),設計實驗進行探究,2分鐘后請同學起來分享實驗方法。
生1:我們可以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放在旋轉支架上,將另一根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它,觀察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探究橡膠棒與橡膠棒,橡膠棒與玻璃棒之間的相互作用,再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歸納結論。
師:非常好!請大家開始實驗。請大家注意保持絲綢和毛皮的干燥。4分鐘后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學生探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教師巡堂指導)
師:實驗時間到,請小組代表描述實驗現(xiàn)象,并歸納實驗結論。
生2:我們發(fā)現(xiàn)絲綢摩擦過的兩根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過的兩根橡膠棒相互排斥,而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互吸引。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正電荷和正電荷相互排斥,負電荷和負電荷相互排斥,正電荷和負電荷相互吸引”。
生3:我們組的實驗現(xiàn)象與上一組的相同,我們歸納的結論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師:兩位小組代表都表述得非常好,請大家給予掌聲!對比他們的結論,第二組的結論更加簡潔,所以我們要記住的規(guī)律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師:同學們,老師手上有一根尼龍繩,當我用手把它從上往下捋時,尼龍繩會有什么變化呢?
(教師演示“炸開的尼龍繩”實驗,如圖3所示)
師:哪位同學可以解釋一下,為什么往下捋尼龍繩,它會散開呢?為什么捋的次數(shù)越多,散開的角度越大?
生4:手摩擦后的尼龍繩帶上同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所以尼龍繩會分開;摩擦次數(shù)越多,尼龍繩帶的同種電荷越多,散開角度越大。
師: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視頻。
(教師播放視頻片段,視頻中的人用手接觸靜電球,頭發(fā)散開變成“爆炸頭”。請學生解釋原因)
生5:接觸靜電球后,頭發(fā)帶上了同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所以頭發(fā)會散開。
師:非常好,那么大家現(xiàn)在能不能解釋一下上課前的噴泉是怎樣形成的呢?
生6:當我們搖動起電機時,金屬球帶電,通過導線轉移到注射器的針頭上,再由針頭轉移到水柱上,使水柱帶上同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使得水分開,形成噴泉。
【賞析】
生活和科技前沿互通。生活中,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的應用實例比較多,但學生熟悉的并不多,教師緊扣這一學情,整合尼龍繩摩擦排斥實驗及科學實驗站中的人的頭發(fā)帶電排斥實驗,既有生活中常見的實驗現(xiàn)象,又有科技感強的實驗現(xiàn)象。尼龍繩摩擦帶電,學生熟悉,器材易得,操作簡單;科學實驗站中的靜電球電荷量多,手接觸靜電球,頭發(fā)立即散開,效果夸張、有趣,非學生生活常見,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兩個實驗中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的實驗現(xiàn)象明顯,設計通俗易懂,有互通之處,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發(fā)散學生思維,易于深化新知認識,形成物理觀念。
巧用資源。教師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科學實驗站”助力“電荷間相互作用”規(guī)律的應用,情景新鮮新穎、語言活潑幽默、視覺沖擊力強,且與時俱進,學生易深入學習情景中,并致力解決問題。
片段四:摩擦起電的原因
師:為什么摩擦會使物體帶電,而且?guī)щ姺N類會不同呢?為了揭開這個問題的面紗,我們先來復習一下原子的結構。請一名同學起來說一說原子的組成結構。
生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師(展示原子結構組成文字和圖片并追問):電子、質子、中子的帶電情況如何?
生2: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師:正常情況下原子是否顯示電性?為什么?
生3:不顯電性,因為電子的帶電量和質子的帶電量相同。
師:是的,正常情況下原子不顯電性,當相互摩擦時,就展開了一場電子爭奪戰(zhàn)!
(教師請男生甲和男生乙上講臺進行游戲。一人發(fā)一個氣排球,男生代表原子核,氣排球表示電子。在教師喊“開始”之后,“原子核”開始搶奪對方的“電子”,比一比誰能贏。游戲結束,男生甲搶到男生乙的“電子”,全班給予掌聲)
師:剛開始,他們每個人的正負電荷數(shù)相同,現(xiàn)在甲同學搶到了電子,那么他帶什么電?
生:負電。
師:乙同學失去電子,那么他帶什么電?
生:正電。
師:為什么甲同學能搶到“電子”?
生:因為甲同學力氣大。
師:對的,我們類比原子。不同的原子核對電子的束縛能力是不同的,在兩個物體摩擦的過程中,原子核束縛電子能力強的就會得到對方的電子,原子核束縛電子能力弱的就會失去電子。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
(教師播放“摩擦起電實質”動畫視頻,隨后歸納并板書:摩擦起電的實質——電子的轉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
【賞析】
巧用科學方法。肉眼看不見原子結構,也看不見摩擦起電過程中電子的得失轉移,認知過程內隱,認知圖式抽象,學生比較難想象電子的轉移過程。如何轉換認知讓學生看見電子的轉移過程,是教師需要精心設計的。常見的是教師用Flash動畫模擬電子的轉移過程。在本課中,教師巧用擬人、類比等方法帶領學生轉換認知,化微觀為宏觀。用宏觀的游戲呈現(xiàn)電子得失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讓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此游戲雖然不夠嚴謹,但從初中生的認知思維習慣角度出發(fā),確實達到了預設目標。教師接下來再用Flash動畫模擬呈現(xiàn),也算是課堂調控互動的巧妙一筆。
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學習電學的第一課,一個精彩的、直觀的、出乎意料的引入,成功激發(fā)了學生對電學第一課持續(xù)的、濃厚的興趣,喚醒了學生的已有認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線索。采用擬人等宏觀類比的方法,攻克靜電知識中的難點,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馬利芳(1975— ),女,廣西桂林人,教育碩士,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