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波 邢臺現(xiàn)代職業(yè)學校
美是什么?一直以來,美的定義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美術教學方面的內容,所以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美。美,對于普通人而言,就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主觀感受;對于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來說,就是從平凡的世界中挖掘出深藏其中的蘊含著超脫生活的高能品質,并將它以一種作品的形式完美地展現(xiàn)給世人。
這里面包含著幾個方面: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只要做到了這幾個方面,我們就具備了美的素養(yǎng),擁有了美的靈魂。下面筆者就從實景寫生、課堂教學、作品鑒賞等方面淺談如何激活學生的審美思維。
藝術離不開生活,任何藝術形式只要離開了生活都是空洞的、乏味的、脫離實際的。藝術雖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由此可見,生活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
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他們汲取自然的靈氣,獲得獨到的體會,進而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獨特的審美意識。秋天是色彩斑斕的季節(jié),大地萬物競相展示它的萬紫千紅。在這個季節(jié)里,筆者組織學生到太行山寫生采風,收獲極大,在這次寫生中,學生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興奮與激情,大山將我們帶進了繽紛的藝術世界。一絲朝陽喚醒了沉睡的太行山,我們帶著興奮草草洗漱,就連平時上學愛遲到的學生也早已躍躍欲試。呼吸著山中特有的氣息,清清的、涼涼的,還伴有泥土的香氣,放眼望去,壯麗的大山,古樸的房舍,清澈的山泉,碧藍的天空,美麗的山花,裊裊的炊煙……讓我們輕輕地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這片刻的寧靜。
進入大山的深處,我們猶如滄海一粟,天地寬廣,創(chuàng)作的思維空間也大了,潺潺的流水激起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沁人心脾的芳香蕩漾著他們的心靈,畫筆在他們手中不停地舞動著,他們的目光是那樣專注,仿佛這美麗的景色會在他們不經(jīng)意間消失一樣。學生一向是愛動的、貪玩的,但到了這里,一畫就是幾個小時,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情和創(chuàng)作靈性遠遠超出了筆者的想象。學生在山谷間創(chuàng)作,遠遠望去,就像一朵朵色彩斑斕的小野花競相綻放,星星點點地散布在大山之中。在這次的寫生中,學生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如《峽谷流韻》《太行碧溪》《秋谷晴嵐》,有些作品還參加了省市舉辦的畫展并獲獎。總之,野外寫生對學生創(chuàng)作的幫助是非常大的,這也更鮮明地體現(xiàn)出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形象化教學,因此,教師應當更注重組織學生開展體驗式的創(chuàng)作活動。
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是對美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學會如何認識美和理解美。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更為今后他們創(chuàng)造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一節(jié)色彩靜物寫生課,通常是教師擺好一組靜物讓學生畫,并給予輔導,講評示范。在這節(jié)課上,筆者卻沒有急于擺靜物,而是引導學生了解一組靜物所需的道具,如襯布、主體物、配襯水果等,幾種物體組合在一起會出現(xiàn)什么效果成了本課的主題。這樣一來,學生明白了如何才能擺好一組完美和諧的色彩靜物,他們的創(chuàng)作也就有了方向和重點。
學生是獨立的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對色彩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學生的色彩偏好是不同的,有的喜歡暖色調的,有喜歡冷色調的,有喜歡灰色調的……他們都在忙著擺自己喜歡的靜物。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通過切身體驗了解了色彩知識,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鑒賞能力,也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美術學習興趣。
教師要轉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對各自的作品進行評價,并在評價中相互學習,甚至可以讓學生給教師改畫。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說課”教學,比如,選出一幅課堂作業(yè)來讓每一位學生發(fā)言,提出個人欣賞觀點,包括自己怎樣理解一幅作品的優(yōu)劣,作品的優(yōu)點在哪、缺點又是什么。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既是學生又扮演了教師的角色,充分調動了他們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參與度;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讓學生在互動中學到了知識。
以上是筆者就中職美術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這一問題的心得體會,以期給廣大同人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