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艷
(蘇州大學附屬張家港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胸部手術除具有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等缺點外,還由于麻醉劑的作用,使患者術后氣管纖毛運動速率下降,導致氣管纖毛對痰液的清除作用減弱[1]。有效排出痰液也成為預防患者肺部并發(fā)癥的重要指標[2]。拍背咳痰法只能排出肺部的部分痰液,而對于位于氣管深部的痰液排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院選研究拍背咳嗽法與振動排痰儀的預防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胸部手術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49例。觀察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42~65歲,平均(53.5±2.5)歲,肺部手術患者23例,食管手術患者26例;對照組男22例,女27例,年齡45~69歲,平均(54.6±3.2)歲,肺部手術患者20例,食管手術患者29例.從性別、年齡及患病類型三方面看,兩組患者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選取標準:42~69歲;均符合肺部疾病和食管疾病的診斷標準;均符合肺部及食管疾病手術標準;排除患有心肺功能不全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表示同意。
1.2.1 拍背咳痰法干預
對照組患者進行拍背咳痰法干預,取患者半臥位或側臥位,五指呈空心狀并攏,掌、指關節(jié)呈150°角屈曲,腕關節(jié)對患者前胸、后背發(fā)力進行叩擊,叩擊頻率為每分鐘50下,從患者肺底由外到內,由上及下叩擊,叩擊力度以排除痰液力量為準,在患者可承受范圍內,力度不可過大,每天進行4次,每次15~20分鐘。護理人員手掌與患者胸壁或背部之間扣住部分空氣,保證叩擊存在空響聲。在叩擊過程中,指導患者主動咳痰配合治療,當患者無法進行主動咳嗽配合治療時,按壓著患者環(huán)狀軟骨下緣和胸骨連接處部位引發(fā)患者咳嗽。
1.2.2 振動排痰儀干預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振動排痰儀干預。醫(yī)務人員洗手,幫患者調整到合適檔位,患者如果是首次使用振動正壓通氣治療系統(tǒng),請確保將頻率調節(jié)轉盤轉到標示為“1”的最低頻率-阻力設置;指導患者放松并緩慢深呼吸2秒、屏氣2秒,吸氣量應大于正常潮氣量(但不是總肺容量);指導患者通過裝置主動而不是激烈呼氣到“功能余氣量(FRC)”,可以在設備振動時呼氣3~4秒;做完20次PEP呼吸,讓患者取下咬嘴,指導其正確的咳嗽3~4次;如果以排痰為治療目的,建議檔位設定在3~5檔。當振動頻率達到10 HZ以上時,可以跟纖毛的運動頻率、哮喘或copd患者的呼吸道共振頻率基本一致,能促進纖毛運動和呼吸道振動兒加強排痰效果。
對比兩組患者肺部并發(fā)癥的預防效果,主要包含低氧血癥、肺不張、纖維支鏡介入吸痰及切開氣管吸痰;對比患者排痰舒適程度,排痰舒適程度分為舒適、劇痛、可忍受疼痛、惡心。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低氧血癥、肺不張、纖維支鏡介入吸痰及切開氣管吸痰的患者數(shù)量共6例,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部并發(fā)癥預防效果比較表(n)
觀察組患者感覺舒適的患者數(shù)量為40例,明顯高于對照組,感覺劇痛、可忍受和惡心的患者數(shù)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胸部手術因其創(chuàng)傷大、治療護理時間長,易引發(fā)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尤其是術中為擴大手術視野,對肺葉進行擠壓,導致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呼吸面積縮小、呼吸功能減弱等癥狀[3]。在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后,進行排痰治療是極為重要的。痰液的排出方法主要有拍背咳嗽法和振動排痰儀兩種。因拍背咳嗽法存在無法排出氣管深處痰液、人工排痰缺乏標準流程和力度不準確等局限,導致其排痰效果并不理想[4]。隨著振動排痰儀廣泛應用于胸部手術患者的排痰治療,打破了拍背咳嗽法的局限,從患者排痰舒適程度看,振動排痰儀有效的增加了患者的舒適感。
表2 兩組患者的排痰舒適程度比較表(n)
本次研究顯示,從并發(fā)癥預防效果看,觀察組患者發(fā)生低氧血癥、肺不張、纖維支鏡介入吸痰及切開氣管吸痰的患者數(shù)量共6例,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感覺舒適的患者數(shù)量為40例,明顯高于對照組,感覺劇痛、可忍受和惡心的患者數(shù)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預防胸部手術患者肺部并發(fā)癥,振動排痰儀效果明顯優(yōu)于拍背咳嗽法,能有效的減少肺部并發(fā)癥,提升患者排痰舒適感,有效地提升了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與工作效率,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