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中心醫(yī)院主治醫(yī)師 劉曉峰
造影劑(又稱對比劑)是為增強影像觀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體組織或器官的化學制品。它是介入放射學操作中經常使用的藥物之一,主要用于血管、體腔的顯示。如今,醫(yī)學影像在疾病的精準診療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造影劑又是醫(yī)學影像學的基本組成元素。不管是影像學診斷、還是臨床介入,造影劑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伴隨著造影劑的高臨床普及率,造影劑相關的安全性問題也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這其中,造影劑后的急性腎損傷就是一個熱點問題。
對于造影劑后的急性腎損傷,當前名稱并不統一,也有稱造影劑(對比劑)腎病或造影劑相關急性腎損傷的,本文采用對比劑腎?。–IN)。對比劑腎病是指在使用對比劑48~72小時內出現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釋的急性腎功能損害,是使用對比劑后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一般人群發(fā)病率<2%,在高危人群,如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其發(fā)病率達20%~50%,有多個高危因素的人群發(fā)病率高達40%~90%。如今,CIN已成為醫(yī)源性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第三位主要原因,占醫(yī)源性急性腎功能衰竭發(fā)病率的11%。目前CIN尚無統一診斷標準,一般認為血清肌酐水平較使用對比劑前絕對升高0.5mg/dl(44μmoL/L),或相對升高>25%即可診斷。
對比劑腎病的發(fā)生是多種病理生理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對比劑細胞毒性、黏度和滲透壓等?;诖?,臨床上選用對比劑時需要綜合考慮其黏度以及滲透壓等性質。目前臨床使用較多的是第二代次高滲(低滲)對比劑和第三代等滲對比劑。次高滲對比劑黏度相對較低,但滲透壓較高,是人體血漿滲透壓的2~3倍。臨床上一般認為,對比劑腎病的發(fā)生主要與對比劑滲透壓相關,滲透壓越低,對比劑腎病發(fā)生率越低。
CIN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3個方面:患者相關的因素、對比劑的使用方式等相關的因素和對比劑相關的因素。其中,與患者相關的因素又分為以下9點:1.腎功能不全;2.糖尿病腎??;3.血容量不足;4.心力衰竭;5.使用腎毒性藥物;6.脫水;7.高齡(年齡>70歲);8.低鉀血癥;9.副球蛋白血癥。
關于對比劑腎病的預防,要求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對比劑預處理,碘對比劑存放條件必須符合產品說明書要求,使用前建議加溫至37℃。
二是評估患者危險因素。針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首先需停用有腎毒性的藥物24小時、二甲雙胍48小時,術后48~72小時監(jiān)測血肌酐,待排除CIN后可重新用藥。其中二甲雙胍本身并沒有腎毒性,只是為避免CIN發(fā)生時引起乳酸酸中毒而停用;其次要做到充分水化,建議在使用碘對比劑前6~2小時至使用后24小時內,對患者給予水化。水化的方法:動脈內用藥者推薦對比劑注射前6~12小時靜脈內補充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加154mmol/L碳酸氫鈉溶液,滴注液流率≥100ml/h(毫升/小時);注射對比劑后連續(xù)靜脈補液≥100 ml/h,持續(xù)24小時;提倡聯合應用靜脈補液與口服補液以提高預防對比劑腎病效果。靜脈內用藥者推薦口服補液方式,注射對比劑前4~6小時開始,持續(xù)到使用對比劑后24小時,口服清水或生理鹽水,使用量100ml/h;條件允許者,建議采用與動脈內用藥相同的水化方法。
三是減少造影劑用量,術中盡量減少新型造影劑的用量,造影劑用量<4ml/kg或對比劑體積與肌酐清除率的比值(V/CrCl)<3.4 被認為是可以接納的。
四是避免使用高滲對比劑及離子型對比劑,盡量使用低滲或等滲非離子型碘對比劑。
五是避免短時間內重復使用診斷劑量碘對比劑。如果確有必要重復使用,建議2次使用碘對比劑間隔時間≥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