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九臺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馮奇薇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視,我國對孤獨癥兒童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為此,國家已經為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訓練提供了諸多政策上的支持,為孤獨癥兒童的干預和康復提供了經濟保障,使沉重的家庭及社會負擔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緩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有效幫助孤獨癥兒童與他人建立語言聯(lián)系,提升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表達水平,仍是各領域工作人員需要探究的核心問題。本次研究針對孤獨癥兒童的語言障礙施加了一定干預,為孤獨癥兒童的語言恢復提供了有效支持?,F(xiàn)將研究流程與結果詳細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的30例孤獨癥兒童均為我校學生,均符合DSM-Ⅳ孤獨癥診斷標準。在30例孤獨癥兒童中,男性患兒24 例,女性患者6 例,年齡分布于6.5~12.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9.57±3.68)歲。
30 名孤獨癥兒童均參與我校安排的綜合干預訓練。訓練包括四項內容。每周平均接受4~5 次語言干預訓練,每次訓練以1 小時為宜。接下來詳述四項訓練內容:
1.結構化教學。結構化教學的主要內容包含七個方面:
(1)模仿,通過語言模仿和動作行為模仿提升孤獨癥兒童的行為能力;
(2)感知,訓練兒童的基本感覺能力,使其與外界刺激建立一定聯(lián)系;
(3)手眼協(xié)調,提升孤獨癥兒童的手眼運動能力;
(4)精細運動,提升孤獨癥兒童的精細化操作水平;
(5)粗大運動,改善孤獨癥兒童的身體機能;
(6)認知理解,提升孤獨癥兒童的認知水平;
(7)認知表達,提升孤獨癥兒童語言表達的清晰與準確程度。
從時間設置的角度來看,結構化教學一般每周需要開展6次,每次訓練1小時左右。
2.語言訓練。如果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能力尚未完全丟失,則可以使用擁有激勵制度的情景練習或者游戲訓練等方式來加強孤獨癥兒童的治療配合力度。如果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能力已經完全喪失,則需要在開展相關訓練之前進行專項發(fā)聲訓練,由簡單的音節(jié)逐步向復雜的詞語、句子轉變。如果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無法與孤獨癥兒童使用語言進行溝通,則應當調整溝通方式,利用圖片和肢體動作等媒介相互傳遞信息,當上述方式為訓練師和孤獨癥兒童構建了溝通橋梁后,可以逐步開展難度遞增的語言訓練。語言訓練應當設定為一周6次,每次的訓練時間為1小時。
3.游戲訓練。在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游戲訓練時,優(yōu)先考慮團體性質的游戲。在開展具體的游戲訓練時,需要依據(jù)孤獨癥兒童的智力水平提前分好組,使4~6名處于同一智力水平的孤獨癥兒童開展團體游戲。游戲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類:
(1)模仿游戲,訓練師需要指導孤獨癥兒童開展有目的的模仿學習,以增強孤獨癥兒童將心理能量投注在他人身上的能力。
(2)假想類游戲,訓練師需要在游戲過程中利用一些性質較為抽象的事物來培養(yǎng)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
模具是在工業(yè)生產中是比較常見的工藝裝備,生活中很多產品與模具密不可分。用模具制造零件優(yōu)點也很多,成本的節(jié)省是一個模具企業(yè)較為關注的方面之一。
(3)社交互動游戲。訓練師安排孤獨癥兒童共同完成社交活動,并教導孤獨癥兒童與社會交往有關的規(guī)則及方法。
游戲訓練每周需要開展6 次,每次最低1 小時,最多3小時。
4.家長培訓及參與訓練。在孤獨癥兒童的康復過程中,孤獨癥兒童的父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要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專項康復訓練,還需要對孤獨癥兒童的父母開展培訓工作。對父母的培訓內容包含以下幾點:
(1)通過講解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特點,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語言與行為,使其能夠對孤獨癥和孩子形成準確的認知,在與孩子相處時能夠擁有良好的態(tài)度;
(2)幫助父母理解孤獨癥的形成原因及臨床表現(xiàn),增強父母的認知水平,使父母對孩子的情況有更科學的認識,能夠和孩子更好地進行溝通,使父母掌握一項具體的專業(yè)化訓練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20.0 軟件用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表示形式為例數(shù)和百分數(shù),差異比較時選用卡方檢驗。軟件輸出P<0.05,代表差異十分顯著。
孤獨癥,全名廣泛性身心發(fā)展障礙,因為患兒不懂得如何與外界溝通,與外界格格不入。因此,孤獨癥還有許多別名,例如自閉癥和孤獨障礙等。本次研究在實驗過程中,詳細探究了孤獨癥兒童的實際病情,并為30名孤獨癥兒童制定了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通過對孤獨癥兒童認知及語言方面的訓練,幫助孤獨癥兒童提升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孤獨癥兒童擁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能夠獨立完成簡單的思考過程;通過圖片交換等訓練,幫助完全喪失語言能力的孤獨癥兒童,通過肢體語言表達與外界構建了非語言聯(lián)系,增強了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感覺訓練,增強孤獨癥兒童的基本感知能力,增強了孤獨癥兒童的控制水平,而且也加強了孤獨癥兒童的運動能力。此外,使用音樂療法,加強了對孤獨癥兒童聽覺神經的刺激,推動了孤獨癥兒童中樞神經發(fā)育與聽力發(fā)展;通過對孤獨癥兒童自主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與強化,使孤獨癥兒童掌握了較為簡單的生活技能,對于提升家庭的整體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影響。本次研究的實驗結果為:30名孤獨癥兒童在進行康復訓練之前,能夠發(fā)出單音節(jié)詞的兒童有6例,能夠發(fā)出多音節(jié)詞的兒童有4 例,能夠表達簡單要求的兒童有2例;在參與為期一年的綜合康復訓練后,能夠發(fā)出單音節(jié)詞的兒童有30例,能夠發(fā)出多音節(jié)詞的兒童有14 例,能夠表達簡單要求的兒童有7 例。由此可見,30名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經檢驗,數(shù)據(jù)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以認為,針對孤獨癥兒童的語言障礙進行干預并采取若干康復訓練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孤獨癥兒童的溝通障礙,增強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