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 徐 靜
英語教學中很多內容是需要學生記憶和運用的,研究表明,視覺、聽覺、觸覺多方面的信息獲取要遠遠高于聽覺單方面的信息獲取,且記憶更加牢固,印象更加深刻。英語文化也蘊含了更多的信息,小學英語文化板塊的教學往往容易被簡單的讀與說代替,學生無法更深層次地理解、運用。多模態(tài)教學理論指出,通過更多的模態(tài)符號,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運用,教師可以在設計文化板塊教學時,使用多種模態(tài)符號,為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創(chuàng)設更為真實的情境。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教學是一種在原來的單一書本內容學習和教授的教學中引入圖片、音樂、肢體語言等教學模式,從原來的單一的讀書寫字轉變?yōu)槁犛X、觸覺、視覺等多感覺共用,多模式刺激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相對于原來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對學生更加有吸引力,同時多種感官的同時作用可以為教學烘托氛圍,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多模態(tài)話語理論產生于20 世紀90 年代,該理論的產生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一理論在提出之后就迅速在語言發(fā)展以及語言教學活動當中普及應用,現如今已經成了備受歡迎和關注的一種教育思想與方法。
多模態(tài)話語教學相對于原來的單一教學方式有很多積極效果。首先,多模態(tài)教學的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上有更加積極的表現,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學生才能印象深刻。其次,多模態(tài)話語教學通過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烘托課堂氛圍,讓學生置身于英語的環(huán)境中,在多感官刺激的英語氛圍中,英語教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最后,多模態(tài)話語教學中,教師使用多種模態(tài)信息、文化背景、情境語境甚至肢體語言,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名詞更加形象生動,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在課程教學當中引入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育方法,能夠憑借多模態(tài)的優(yōu)勢帶給學生更加豐富而又深刻的學習體驗,增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避免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繼續(xù)停留在單一和表面層次。
視覺是人的感覺之一,也是人們觀察外界環(huán)境、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感覺,視覺教學的引入可以讓學生快速地捕捉到大量的教學信息。由于文字的發(fā)明和使用,沒有聽覺也可以順利地與人交談,但是沒有視覺卻不可以,視覺的缺失會讓我們沒有安全感,所以說眼睛是人的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我們可以根據視覺獲取更多信息。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彩的圖片、豐富的肢體語言甚至夸張的面部表情來向學生傳遞信息,讓學生理解語句的含義、文章的意思以及文本要表達的內容。
視覺的信息傳遞中,我們常用的有圖片、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而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視頻也成為一種能夠直接向學生傳遞信息的溝 通方式。比如: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的文化板塊中有介紹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書上僅僅給學生展示了一張圖片和簡單的一句“You’ll find the Great Barrier Reef”,學生很好奇。因此,教師可以課前搜索大堡礁的視頻,給學生以視覺上的刺激,讓他們在“Great!”的驚嘆中加深記憶。再比如:在六年級下冊Unit 7 的文化板塊中介紹了三個國家受歡迎的運動,教師可以在課前找到相關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了解Popular spor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同時也可以適當拓展其他英語國家的運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圖片內容還可以是表格、統(tǒng)計圖等,表格和統(tǒng)計圖可以更好地反映數據的大小、數據的占比以及數據的走勢。同樣是六年級下冊Unit 7 的文化板塊,教師可以事先查閱好數據,做成餅狀圖來顯示三個國家受歡迎的運動所占比例,這樣的視覺信息對于學生而言更加直觀,他們對popular 的含義理解得也更為深刻。另外一個傳遞信息的方式就是肢體語言,中文中有些語言沒有固定的褒貶,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語氣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英文也是如此。我們與人交談時常會關注別人的面部表情,語言的作用是傳遞信息,很多信息都是主觀的,與傳遞者的個人情緒、對這個事情的認可程度都是相關的,所以我們會關注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是語言的一部分,可以使我們更加準確地傳遞信息。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不用時時刻刻都保持嚴肅的表情,可以通過適當的面部表情的轉換來講解英文句子、英文單詞,讓抽象的詞語更加具體化、簡單化。仍然是六年級下冊Unit 7 的文化板塊,在教學中popular 這個單詞不容易被理解,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扮演不同國家角色的人物,讓同學們邀請自己運動,然后通過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的配合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快樂中學習知識。
我們常說英語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視、聽、說,的確,語言的學習就是要多聽多說,聽覺教學也是英語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方式。聽覺教學主要有音樂、聽力、音效等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音樂來烘托課堂氛圍;通過聽力來加強學生對于英語的理解;通過音效來輔佐教學,幫助教師傳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使抽象的詞匯更加形象具體。為保證聽覺信息的豐富性以及多樣性,充分增強學生的文化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良好的文化氛圍當中,教師要注意從多個途徑出發(fā),收集和拓展不同類別的聽覺材料,提高聽覺信息和教學主題的關聯(lián)度。
音樂有讓人放松心情的作用,也有振奮人心的效果,合適的音樂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渲染課堂氣氛。比如:六年級上冊Unit 8 文化板塊和圣誕節(jié)有關,可以放一些圣誕歌曲,創(chuàng)設情境氛圍,讓學生對西方圣誕節(jié)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并用歌曲把學生帶入良好的節(jié)日氛圍當中,讓學生被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感染,對文化學習內容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也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打下基礎。當然教師也可以抓住這一時機,引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與之相關的歌曲,讓學生在對比聆聽當中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而五年級上冊Unit 3 的文化板塊和動物相關,我們在導入時可以放一些有關動物的歌曲,讓學生伴著音樂進入課堂,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復習上課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音樂能夠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刺激人的感官,帶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讓學生在課上能有更加積極的狀態(tài)。聽力能夠讓學生在英語的環(huán)境中欣賞對話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找一些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文化話題,讓學生聽甚至可以讓學生模擬聽的環(huán)境,設計不同對話,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當然教師也要在教學當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習需求積極收集和文化有關的聽力材料,并對其進行自主剖析和研究,在鍛煉聽力能力和累積聽力素材的同時,保證學生的文化學習和理解效率。
視覺和聽覺的引入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示詞匯含義,加深學生對于英語短語、詞匯的記憶,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好的英語教學是模擬國外的環(huán)境,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英文內容。而讓學生更加主動接觸英文內容的教育方法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學生有學習興趣自然會主動接觸相關內容,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英語學習上。小學英語教學遇到重重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語言學習缺少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再加上學生的母語是漢語,存在著比較固化的漢語語言思維,給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教師可以綜合運用視覺、聽覺來創(chuàng)造課堂環(huán)境,模擬真實文化場景,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Unit 5 的文化板塊時,教師可以在課上放圣誕音樂給學生創(chuàng)設圣誕節(jié)情境,通過課件圖片創(chuàng)設收到禮物的真實情境,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中國人和外國人收到禮物后的情境,并設計把其中文化差異表演出來,最后由教師和其他組的學生做出點評。借助評價活動,教師可以及時獲知文化板塊教學的反饋信息,了解教學當中存在的優(yōu)勢和不足,當然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針對性指導。學生也可以及時補充文化信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這種對話、表演的訓練,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上學習的內容,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另一方面,這種語言的輸出能夠加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綜上所述,文化板塊在譯林小學英語教材中雖然篇幅不長,卻是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徑。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為文化板塊的教學帶來了很多有益的效果,讓教學方式更加豐富多彩,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樣,讓學生對英語的文化學習有更多的熱情;還可以通過美麗的圖片、直觀的視頻、多變的肢體語言以及豐富的表情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文化差異;可以通過音樂、音效的引入,創(chuàng)設文化場景。這些綜合應用可以讓學生對英語文化更感興趣,對課堂學習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