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了當?shù)匾患衣眯猩绨才诺幕罩輧扇沼危哌M了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歙縣城西北的古村落許村。聽說這里牌坊林立,古祠散落,沿街鱗次櫛比別墅式民房縱向伸延,更有鄉(xiāng)賢輩出,譽滿江佑,乃徽州地區(qū)的一塊風水寶地。
黃山腳下的古村落倒是去過好幾處,此次徽州行,卻是對許村多座聳立的牌坊情有獨鐘。前行的旅途上,急急在手機上搜索一番“牌坊”的準確釋義,讀到徽州被譽為“中國牌坊之鄉(xiāng)”,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教的。牌坊是由欞堂門衍變而來的,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筑不僅置于郊壇、孔廟,建于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里前,或路口,不僅用于祭天、祀孔,還用于褒揚功德、旌表節(jié)烈等等。
漫步踏進村口,屹立在路邊的一塊漢白玉碩石上,鐫刻著“國家級旅游景區(qū)——許村”,幾個朱紅大字特別醒目,對面便是兩座沖天聳立的四腳牌坊,兩座牌坊正中的梁上,分別鑲嵌著“薇省坊”和“三朝典翰坊”的黑色遒勁大字,牌坊下則立有碑文:古代稱省級政令機構為薇省,“薇省坊”是為了旌表明朝嘉靖年間,許村人許琯,榮登甲第,官至湖廣參政而立。“三朝典翰坊”是為出生三天即被明朝崇禎皇帝封為“中華金人”的汪德章而立。沿著石板路前行,迎面是一座長型走廊,只見走廊門楣上,書有“高陽廊橋”四個金色大字,熠熠發(fā)光??邕^門檻,廊內左側墻壁上方,留有一個圓型窗戶,透過圓孔窗,向外眺望,只見黛色山巒,巍娥屹立,山下河流,溪水潺潺,蜿蜒流淌,遠山近水,藍圖美景,盡收眼底,游客駐足觀賞,大呼美哉,紛紛掏出手機拍照留影。一出橋廊,便是高聳的一座四柱三間五樓式的石牌坊,上刻“雙壽承恩坊”五個正楷大字。導游介紹了這座牌坊名稱的由來:相傳明朝時,朝廷為旌表村中一對樂善好施的百歲夫妻而立,細細觀賞高聳的牌坊,其柱、梁、拱、隔、扉上,雕有“獅舞壽球”“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猴獻壽桃”等文字圖案,楹柱兩側,奔哮猛獅圖樣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美妙絕倫,無不贊嘆古人高超的雕刻工藝水平,形象貼切的表述手法,無不驚嘆,天下牌坊,莫過徽州!
千年古村,人杰地靈,聳立牌坊,遺留風范,警戒后人。據(jù)介紹,唐代末期,戶部尚書許儒為避戰(zhàn)亂而隱居于此。后來,人丁興旺成村中大族,遂改名為許村。明末大學土許國,清末翰林許承堯,均是許村許氏的后裔。許村三面環(huán)山,西溪和方溪在高陽橋前匯成富資河,向南逶迤而去,人們便美其名曰“雙龍戲珠”。緊跟著滔滔不絕的女導游,一路前行,沿街兩側,古式別墅民房,依次排列著許杜林宅、大邦伯祠、大郡伯第門樓、大宅祠、觀景第、許聲遠宅、許靜宅等;游至村落后緣,更有積式節(jié)孝坊、五馬坊、貞節(jié)牌坊(徽州地區(qū)最小的牌坊)等等,無法一一觀賞溯源,不能細細品味,探究其歷史的緣由、動容的傳說、悲慟的故事。
今生有幸踏入徽州地區(qū)的許村,讓我驚嘆這樣一個偏居一隅的古村落,至今還保存著上百座古建筑,無數(shù)精美的“徽州石雕”,還保存著武岳凌云等名勝景點,辟有歷史博物館等文化遺址。驚異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古村落,歷史上先后誕生了48位進士;古民居的生活風貌,竟還完完整整地保存至今。一個古老的村落,千年不衰,牌坊聳立,英才輩出,民風淳樸,澤延后代,無不令人傾慕,贊嘆!一個古老的小小村落,今天也能成為一處國家級旅游景區(qū),細心地游覽完徽州的許村后,想必便能找到一個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