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第八中學 潘建新
“家國情懷” 是指個人對國、家的基本情感及思想心境,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信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家國情懷”思想的引領,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義務教育階段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基礎上,將“家國情懷”教育滲入高中歷史教學課堂,在教學策略上可以形成感悟—思考—深化—喚醒的“家國情懷”教育過程,來逐步讓學生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幫助學生深化了解國家歷史,最終進一步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有力地驅動學生的強烈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越來越被重視,國家層面對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也非常重視。而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教師的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目標都是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引導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高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
高中歷史涉及的內容具有很強的聯(lián)系性,重大歷史事件是利用一條時間軸貫穿起來的。每個歷史事件背后都有著名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這些都成為了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素材,為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高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將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分子,在歷史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高中歷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對此,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利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fā)現(xiàn)家國情懷的意義,在學習當中感受到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與現(xiàn)代家國情懷之間的變化,領悟中華民族的精神;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歷史問題,促進對歷史知識點的理解,改善自身不足之處,從而學會去傳承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讓高中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家國情懷”作為高中歷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具體體現(xiàn)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內容上,將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結合教學情境運用到課堂中去,讓故事化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熱情,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的某個重點階段的歷史人物、事件,加深學生對于“家國情懷”的深刻感悟。因此,想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就要加強對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進一步挖掘,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去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故事,啟發(fā)學生對家國情懷深層感悟。
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 一《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這一內容時,課程主要用到了關于“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反割臺斗爭”“左宗棠魄力收復新疆”“黃海血戰(zhàn)”等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故事,來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斗爭精神,喚起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用多媒體視頻資料,創(chuàng)設感官直達的情境,通過播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故事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歷史戰(zhàn)爭的殘酷,落后就要挨打的啟示,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勇于維護國家主權的信念,從內心中去感悟家國情懷。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如:學習到“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這一節(jié)的歷史事件時,教師可以將“家國情懷”深化分解出來,讓學生來討論“三元里人民”的行為到底是“保家”還是“衛(wèi)國”?讓學生真正地明白“國與家本為一體,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從而幫助學生堅定信念、樹立理想,引導學生向先輩學習,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立志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使課堂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直達學生的內心。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家國情懷教育,使學生對家庭熱愛、對國家敬仰,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在感受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獲取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近代史的學習中,注重微觀思考和分析,明白民族興旺、國家富強才能獲取更多的世界尊重和家園的長久穩(wěn)定發(fā)展的道理,讓家國情懷充滿學生的內心,使學生樹立為祖國的發(fā)展添磚加瓦的志向。
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五第一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時,教學主要目標是要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國與國之間問題解決的基本準則。明白“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的基本立場,另外,通過新中國領導人的外交風云故事,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新中國外交的發(fā)展歷程,并通過教師的宏觀角度指導分析,讓學生了解外交在國家發(fā)展過程中對促進國家發(fā)展的作用,以及建國初期,國家領導人是如何突破困境,做出利于國家發(fā)展的外交決策。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新中國外交歷史進行微觀角度分析,通過圖書館、互聯(lián)網、社區(qū)資源庫等途徑,來全方位地收集新中國外交歷程相關的文字、視頻等資料,并整理、判斷和分析,形成客觀的研究報告,來進一步探究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點。同時,從中深刻地認識到隨著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為世界和平、正義與進步事業(yè)作出的重大貢獻也越來越多,國際影響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在探究中明白民族興旺、國家富強才能獲取更多的世界尊重和家園穩(wěn)定發(fā)展的道理。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思考習慣,將自己所學所知充分發(fā)揮,為國家建設及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真正將家國情懷運用到生活中去。
新中國正處于和諧穩(wěn)定的大好時期,學生自然未曾對民族苦難與浩劫擁有深刻的感受,故而難以理解歷史事件對于家園的影響,以及歷史事件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參觀中,去直面歷史畫面,感悟和認識重大歷史事。讓學生明白沒有革命先輩的付出,就沒有如今和諧美好的家園,進一步去激發(fā)學生去珍惜自己的家庭和現(xiàn)在的學習生活,深化內心深處潛藏的家國情懷。
例如:當學習完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這一內容后,教師可以通過延伸實踐活動,參觀革命烈士陵園、抗戰(zhàn)遺址博物館、抗戰(zhàn)紀念公園等,帶領學生以實地走訪參觀體驗的方式進行家國情懷深化教育,增強其對歷史的感受。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邀請抗日戰(zhàn)士幸存者進入歷史課堂,來講述自身親歷的抗日戰(zhàn)爭故事,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經歷過怎樣的磨難,抗日戰(zhàn)爭中革命先驅的付出是多么偉大,以及明白我們目前的和平家庭生活,是用無數先烈的鮮血換來的,從而深入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并立志向革命前輩看齊,更加努力地學習,熱愛自己的祖國,以保衛(wèi)家園、報效祖國為志向,將家國情懷深刻地烙印在心中。
文學家雨果曾說過:“歷史是什么?歷史是將來的回聲,是將來的反映”。歷史課堂從本質來說,也是一個探究性的學習課堂,讓學生通過自身探究歷史,能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的意義,并能在情感的交流中,喚醒學生內心的“家國情懷”。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來深化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與情感交流,提高“家園情懷”教育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這一內容時,著重讓學生識記1840 年到1900年間的五次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即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通過探究討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列強入侵對中華民族產生的影響,以及民族危機形成的根本原因。教學時,教師通過簡單的多媒體短片介紹以后,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通過圖書館和網絡平臺完成調查探究任務,查找與這五次戰(zhàn)爭相關的歷史資料,并閱讀對比簽訂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三個不平等條約,形成表格化的調查報告來分析三個條約的不同內容,對中國的危害,得出清朝晚期中國由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結論,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事實。通過這樣的自主合作方式,更好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合作探究精神,讓學生對歷史擁有清醒的認知。同時,在整個探究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也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了歷史的重要性,深刻銘記歷史的屈辱,喚醒內心的家國情懷,展望未來時,能讓學生勇于擔當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更加勤奮的學習。
總之,“家國情懷”是歷史教學的使命和責任,是每個高中學生都應具備的情懷。將家國情懷引到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意識,同時也讓學生面對歷史問題時,能從“家國情懷”和歷史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深挖教材內容、豐富教學方式、營造教學情境來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只有這樣,才能突出歷史教育的意義,讓學生對歷史充滿敬畏,對國家充滿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