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學 廖軼華
隨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強勢復興,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誦讀在小學語文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誦讀的學習方式引導下,教師不僅能夠使小學生更好地領悟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還能使之生成一種強烈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經過多年的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經驗積累,現(xiàn)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誦讀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誦讀有利于小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順利掌握斷句。
斷句,古稱“句讀”,它指的是在誦讀文言文時的停頓間隔等。只有熟練掌握斷句的技巧,小學生才能在文言文誦讀中對文言句意等產生更加全面、客觀且深入的了解??梢哉f,斷句能力不僅是小學生進行古文閱讀的最基礎能力,也是小學生能夠在文言文閱讀中準確分析句子停頓的最重要保障。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不事生產、好吃懶做的窮秀才投奔在山中的遠方親戚,并多日逗留,蹭吃蹭喝,最終使親戚忍無可忍。然而,礙于情面,親戚不好直接趕人,便在桌上留下一副對聯(lián)“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誰知第二日,窮秀才竟然還在。親戚再看桌上的字變成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然而,親戚的本意卻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只是因為斷句的差異,結果便出現(xiàn)南轅北轍的偏差。同樣地,斷句往往會令小學生在文言文解讀過程中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唯有掌握正確的斷句方式,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才能獲得更加有效的提升。
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言斷句能力,首先要引導小學生通讀全文,在閱讀中認真琢磨字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梢韵纫龑W生斷開簡單易理解的內容,再認真思考較難段落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化整為零的文言文解析中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地熟練掌握文言內容。其次,我們應該引導小學生找出文言文中的具有名詞或者代詞,如人名、地名、動物名稱、植物名稱、器物名稱以及代指此類名詞的代詞等。在此基礎上,小學生勢必會在文言文解讀過程中如虎添翼,進而根據名詞的引導屬性對文言文內容以及停頓位置等作出更加準確的分析與判斷。再次,我們可以引導小學生在朗讀中注意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等,如“……者……也”“為……所……” “見……于……”以及“況……乎”等。在熟練掌握此類常用文言句式的基礎上,小學生勢必會在誦讀中深入領悟文言句意,從而進行正確的停頓。最后,引導小學生聯(lián)合語境對斷句進行檢查,看斷句是否契合整體意思等以確保斷句的準確性。通過以上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斷句能力可以有效增強小學生的誦讀能力,反之,良好的誦讀能力亦有助于小學生斷句能力的提升。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務必要注重小學生文言斷句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
誦讀能夠使小學生對文言文進行全面且客觀的解讀。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如此。唯有借助誦讀的形式,教師才能使小學生在身臨其境的誦讀過程中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借助誦讀的形式,我們不僅能使小學生在音韻和諧的韻律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簡練、生動、形象,還能使他們在或緩或急的語氣中感受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間的創(chuàng)作情感,從而使他們更好地領悟文言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等。
眾所周知,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以及語言環(huán)境的改變,文言文賴以生存的土壤逐漸被時間沖走。于是,文言文逐漸淡出人生的生活和視野,成了只能活在歷史文化典籍中的古老存在。然而,這種只念未來、不計過往的行為不僅對我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還對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諧進步等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所幸,隨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文言文誦讀不僅再次回歸到了大眾的視野,還成為所有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但是,沒有了實際運用的土壤,文言文的理解也成為學習的難點。將吟誦的方式引入到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效鞏固小學生的文言基礎,提高其文言感悟力。
比如:在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楊氏之子》中,作者記錄了這樣一件小事:“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借助此前所學的斷句技能,小學生便能將句子斷為: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拙?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眱?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痹诖苏b讀過程中,小學生即便不清楚“詣”等偏難生字的意思,也能根據“梁國”“楊氏子”“孔君平”“父”“兒”“果”“夫子”以及“禽”等名詞進行斷句。在合理的斷句后,小學生勢必會對文言文的內容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與解讀,從而更好地了解到楊氏之子的聰明、機智。
誦讀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領悟文章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核心之所在,也是文章中最能打動人的東西。這種情感是可以通過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等清晰呈現(xiàn)出來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務必要在誦讀過程中給予小學生正確的示范與引導,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言文的學習與領悟之中。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在誦讀中真正領悟文言文的情感,也才能將自身情感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來。比如:在《伯牙絕弦》中,作者如是描述道: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在這則文言文故事中,我們不僅可以通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的行為深層次領悟到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真摯友情,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低沉、緩慢的語調來演繹這一結局。如此一來,小學生不僅能夠對文言文內容及其主題思想等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識,進而在誦讀中更加傳神地表現(xiàn)出這一種情感,還能將深刻感悟化為小學生的牢固記憶,從而成為學生深厚文化積淀中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誦讀對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借助誦讀的形式,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小學生對文言文斷句、句意以及主題思想等產生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還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歷史文化底蘊等,為其后的語文學習以及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作為奮戰(zhàn)在小學語文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想小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大的進步與發(fā)展,就必須在文言文教學中竭盡所能,將誦讀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學中最大限度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