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楊家寺中學 樊進懿
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基礎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和培植人的精神根基的主要途徑,要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高效化,必須明確對話閱讀教學的思維。閱讀到底是什么?是“對話”。古人說:“以我觀書,處處得益;以書博我,釋卷而茫然?!苯虒W閱讀,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主體性的積極態(tài)度,顧及個體的方法去閱讀作品,走近作品,進入作品,和作品“對話”,讓學生和作品相融合?!皩υ挕笔欠e極主動的心智活動,最終目的是獲得。“對話”閱讀體驗中,學生作為閱讀主體是最活躍的,一切都要動起來,一切都可以問,自己就是這個活動的主人?!皩υ挕痹街鲃?,越活躍,延續(xù)時間越持久,學生獲得的知識越豐富,閱讀教學越成功,效果越大。從更寬廣長遠的視角看,“對話”閱讀品質(zhì)應該是閱讀者終身受益的,也應該是終身具備的。“對話”閱讀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應是語文教育著力探索的。
“對話”閱讀主導的閱讀教學,學生始終應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學生對話積極主動的程度有無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師教學藝術的高低優(yōu)劣,是對施教者教學藝術的考量。
1.積極主動地讀通語言文字,了解理解文字的精意。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遍喿x作品,總是要先接觸文字,才能了解作品內(nèi)容,獲取信息,這是閱讀的第一步,這第一步尤為重要。要和作品對話,首先得明白作品給我們說什么。不明白就成了閱讀者的一種“困惑”,要引導學生多產(chǎn)生這種“困惑”;在此“困惑”情境下,“困惑”就成了不斷學習的動力,學生就會主動探求作品語言文字的含義,去反復讀誦、咀嚼、品味、識記,查閱資料,直至明白作品說話的含義。在長期的“對話”閱讀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在不知不覺得到提高,發(fā)問的意識和習慣也逐漸形成。
2.與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作品對話,模仿、感受、學習、品味和接受不同風格的語言,感受語言的力量,語言的豐富性,語言之美。在不斷的對話中,學習母語,提高母語的水平和能力,不斷完成母語對人的語言教化。
和記敘文對話,感受學習簡潔、生動、傳神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精妙的修辭手法。和詩歌作品對話,感受體悟“詩歌是語言的精華”——言簡意豐,富有音樂之美,圖畫之美,意境之美,意象之美。對話“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言淺意濃,自然天成,如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清泉,晶瑩透徹。在不知多少次與詩文的對話中,如飲醇醪,為詩歌的語言之美陶醉。
任何體裁的文章,都是作者借助語言思維的成果;作品謀篇布局的結構層次形式,是作者思維的外化,不管是邏輯思維還是形象思維。記敘文中的散文有形散而神凝的特點,形似表現(xiàn)出作者思維的發(fā)散性,但又散中求合,隘中求通。如莊子的散文,思維靈動,“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的推理性是議論文的生命線,結構層次安排是作者思維的需要和體現(xiàn)。說明文思維特點就是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本質(zhì)及規(guī)律,把這些解說明白,同時表達一定的主旨。詩歌則要講求形象思維。
培養(yǎng)人的思維習慣、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的最有效途徑是什么?就是與作品不斷地反復對話,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理清作品的思維過程、思維特點和思維藝術,讓對話者的心智受到觸動,認可接受作者作品思維的必要性、正確性,為作者思維的精妙而折服,從而受到思維巨大力量的震動。在這樣的長期對話閱讀中,對話者的思維習慣思維能力就潛滋暗長了,而且是根深蒂固、受用終生的。
閱讀就是在與作品的對話中,批判性地接受作品思想、情感、精神教化,植根人的精神?!皩υ挕遍喿x要求閱讀者突破時空,以“現(xiàn)時我”的認知水平,和作品進行平等自由對話,進行精神的碰撞和交流,將外在作品中的因素內(nèi)化為主體感受、認識,從而受到感染熏陶,接受作品的教化,釋解“現(xiàn)時我”的心靈困惑,獲得心靈的需求。在不斷地對話中,不斷釋解新的心靈困惑。讓閱讀者心靈處于不斷的不滿足中,向作品的深層掘進。在對話中不斷審視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這種“對話”閱讀在不自覺中上升成不斷的精神創(chuàng)造性活動。人的精神在對話中傳承了,植根了,豐富了,提高了。
與《周易》對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昭示讀者,生生不息,剛健進?。恍Хù蟮?,涵容并蓄,積善成德。與《道德經(jīng)》對話,領悟辯證思維的要義,“不妄為”收束了人性中的貪欲。與《論語》對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給了人為人處世的準則。和蘇軾的詩文對話,作品把閱讀者帶入全方位的人生境界:不乏失意、落寞和苦難,但更多的是鎮(zhèn)定、坦然和微笑,由高貴的精神品格和苦難的人生際遇相互作用下的寧靜澄明,瀟灑和從容,在苦難中體味生命的價值和真意的深沉,渡盡劫波仍然對生活和世界保持不衰熱情的豪邁和曠達,充盈飽滿的生命張力和浪漫的藝術氣質(zhì)。“一蓑煙雨任平生”磊落無懼,何其灑脫!“也無風雨也無晴”憂樂兩忘,何其曠達!讓閱讀者體悟到,憂患和歡樂本是生活的一體兩面,憂患與幸福取決于心靈的體驗,正如亞里士多德說的“幸福是靈魂的事”。
先賢優(yōu)秀的經(jīng)典作品蘊含的傳統(tǒng)精神和智慧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yōu)越性,是后世人植根精神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唯有和經(jīng)典對話,才能讓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
批判精神是最可貴的精神,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礎。人類思想進步史就是一部批判史。于漪說:批判不是否定,批判是在原有基礎上使好的發(fā)揚光大,使不足得到克服。閱讀者在大量的“對話”閱讀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jīng)過思辨,逐漸形成對事物自我獨特的認知和判斷,在與作品的對話中,和作品產(chǎn)生碰撞甚至是交鋒,批判意識萌發(fā)出來。終于突破唯書、唯上、唯賢、輕信、盲從的障礙,在對話中大膽質(zhì)疑、鑒別、比較,萌生自己獨特的認知和判斷。通過對大量材料的歸納總結推理,得出新的一般性的結論——對作品思想題旨及藝術高下的判斷,說出真實的自己的話。最終,思維走向自我獨立、精神獨立。批判性對話的同時,也是孕育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有批判才會有創(chuàng)新進步,有創(chuàng)造發(fā)展??梢哉f,批判精神孕育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精神。
語言、思維、精神是“對話”閱讀的一體幾面,幾個因素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不可偏廢。在電子閱讀、碎片化淺閱讀強勢襲來的時代,“對話”閱讀著力彰顯以人為中心,對人的能力和精神培養(yǎng)提高尤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