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法典的頒布是我們國家民事立法史上的大事件。認真學習民法典,貫徹民法典,尤其是民法典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對民法典的深入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及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民法典 以人為本 依法行政
作者簡介:郝燕,中共上海市寶山區(qū)委黨校講師。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21
《民法典》的頒布是我們國家民事立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從1954年我們開始啟動第一次民法典編纂工作至今,已經走過了66年,幾經波折終于正式出臺,2020年5月28日正式通過,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民法典,正式進入了民法典時代。相比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民法典》出臺的立法環(huán)境有了更大的進步,對我們的法治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2020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學習主題就為“切實實施民法典”,體現了黨中央對《民法典》的高度重視。
何為典?就是典范、典籍、典則的意思,它規(guī)定的都是一些涉及老百姓社會生活中最基礎性的最基本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民法典之所以稱之為“典”,一是因為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民法典在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是僅次于憲法的一部法律,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二是因為民事法律的內容量龐大,是目前法律條文最多的一部法律;三是因為體系完整,充分體現了民事立法的邏輯性和規(guī)律性。
《民法典》共1260條,內容博大精深,調整范圍非常寬泛,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物業(yè)管理,小區(qū)糾紛、高空拋物等等,民法典都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予以規(guī)范調整。比如住的問題,購買商品房就會涉及到房屋的所有權,根據《民法典》規(guī)定,要對所有權進行確權登記和法律上的權利保護。比如購物,通過購物發(fā)生的買賣合同關系,也要根據《民法典》合同編進行相應的規(guī)范。所以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因為它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不論是在生活、工作還是社會交往中,都離不開民法典。
一、編纂民法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大法治成果
編纂法典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立法工程。古代有非常著名的四大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法經》還有《摩奴法典》,以及后來的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以及瑞士民法典,這是最著名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法典,所以能頒布一部民法典,都被認為是當時所處時代治世的象征,國運昌盛的標志。
比如1804年《法國民法典》,又被叫做《拿破侖法典》,這部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一個社會要想不斷的進步,文明不斷的往前推進,法律永遠是要走在前面的,所以拿破侖簽署這個民法典,對當時的法國社會發(fā)展和法治轉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自己也非??粗剡@部法典,對這部民法典有非常高的評價。100年以后,德國人也編纂了一部民法典,同樣擁有很深的影響力和代表性。
我們國家的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是在1954年,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制定出臺了好幾部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律,如《婚姻法》,是我國正式頒布的第一部法律,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土地改革法》,以及有關合作社、戶籍、合同、城市房屋等方面的一批政策文件。當然,嚴格意義上講,政策和法律是不一樣的,政策并不等同于法律,只有經過法律化規(guī)范化之后,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才能上升為法律。實際上建國后,我們一直是政策法律并重的一種狀態(tài)。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民法典一共歷經五次編纂,分別是1954年、1962年、1979年、1998年和2014年,前四次由于歷史原因和當時條件限制沒有最終完成,一直到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才正式啟動了第五次編纂。
(一)第一次民法典編纂(1954年-1956年)
第一次民法典編纂工作始于1954年,正值我國法治建設的初創(chuàng)期,當時我們的法制體系還不是很健全,很多領域都缺少相應的規(guī)范。1954年我們制定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憲法制定好之后,我們開始以憲法為中心,準備制訂一整套完備的法律體系,首要的任務就是民事方面的立法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牽頭了第一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但是最終該草稿并未進入最后的立法程序。
(二)第二次民法典編纂(1962年-1964年)
1962年我們開始進行第二次民法典編纂工作,此時我們的法治建設經過前幾年的平穩(wěn)發(fā)展進入了停滯階段,沒有特別大的立法活動。當時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試擬稿)》,共有總則、所有權、財產流轉三編,沒有參照德國民法典或蘇聯民法典,后來因為歷史原因,這次編纂工作也沒有最終完成。
(三)第三次民法典編纂(1979年-1982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好之后,我們進入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新階段,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這是我國法制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導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樣一個時代主題上來,要進行改革開放就必須具備相關的基本法律法規(guī),有關于市場主體或交易主體的法律,能夠對合同制定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訂立、履行、違約、糾紛等進行法律的調整。1979年第三次民法典編纂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啟動,但是由于當時的整個法治環(huán)境并不是特別成熟,缺乏相關的立法經驗,所以后來我們對方案做了調整,提出了“批發(fā)改零售”的方針,先頒布了一個《民法通則》。
(四)第四次民法典編纂(1998年-2002年)
《民法通則》出臺以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又相繼圍繞通則制訂了一系列的單行民事法律,如《合同法》《擔保法》等等,最高院也出臺了很多配套司法解釋。后來2002年圍繞民法典有過一次短暫的爭論,但是沒有出草案。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立法特點非常鮮明,就是為了服務改革開放。
(五)第五次民法典編纂(2015年-2020年)
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以法治為主題正式提出了“編纂民法典”的任務,這項立法工作又重新提上立法日程。2015年,為了落實四中全會決定,全國人大制訂了兩步走的編纂思路:先制訂《民法總則》,然后編纂《民法典》各個分編。
從這樣一個漫長的立法過程可以看出,能否制定出一部好的民法典實際上反映了這個國家的一個法治文明代表的高度,也是判斷一個國家軟實力強弱的重要標準。民法典的正式出臺,說明我們有底氣也有能力回答這個時代我們面對的關于人的最基本的問題,比如人格權編中規(guī)定的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等等。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民法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重大法治成果。
二、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一)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十八大的時候我們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提出了要“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按照這樣的一個法治建設方針,我們又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首先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法律,學習民法典為代表的良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法治建設的總目標。
(二)實施好民法典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重大意義
民法典的立法環(huán)境相比物權法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它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它又反過來調整、規(guī)范市場經濟,維護經濟秩序。比如民法典的誠實信用原則,平等、自愿等等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再比如債權制度和物權制度就是市場經濟的最基本的兩根支柱。所以總書記講,“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huán)境”。
(三)實施好民法典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現在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的定義范圍很寬泛,不僅指物質生活層面,還包括老百姓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作為民法典,必須回應老百姓在這些方面的新訴求,從總則到各分編,民法典從頭至尾貫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保障人民權益。
(四)實施好民法典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法治,因為他需要借助法治的力量才能實現。對于政府而言,法治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是規(guī)范公權;二是保障私權。規(guī)范公權也即總書記講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保障私權就是借助民法典這樣的良法來保障好老百姓的人身權益、財產權益及其他合法權益等。民法典雖然保護的是私權,其實跟公權是分不開的。從物權到婚姻繼承,都會和行政機關發(fā)生一定的關系。民法典確認和保護的民事權利就是行政機關行使公權力的行為標準和法律依據。從這個角度來講,保護好私權也是為了規(guī)范公權,最終的目標就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三、厲行民法典,堅持依法行政
民法典雖然規(guī)定的是老百姓的私權利,對其不會直接產生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但是依然是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重要標尺。
(一)合法行政
合法行政是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合法行政包含四方面要義:一是主體合法,即行政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執(zhí)法權能;二是權限合法,即行政職權必須由法律規(guī)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必須有法律的授權,并在授權范圍內行使;三是行為合法,即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四是程序合法,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要遵循法定的方式、步驟、順序以及時限。
(二)合理行政
合理行政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對行政管理相對人要平等對待,作出任何一項行政行為必須公平公正,不能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擾,并且要盡量避免損害當事人的權益。因此合理行政的要求有兩點:第一,遵循公平、公正原則。第二,符合法律目的。
(三)權責統(tǒng)一
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guī)賦予其相應的執(zhí)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tǒng)一。依法做到執(zhí)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