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上海城市品格讀本》熊月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
品讀上海著名文化學者、歷史學家熊月之先生的最新著作《上海城市品格讀本》,我感覺國家、城市和人一樣,都具有不同的品格特征。如游客一進入首都北京,就會感到肅然起敬,大到著名的長城風景區(qū)、故宮博物院,小到老舍胡同、北大書店和古宅老樹,到處散發(fā)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甚至,許多首次來北京的海外藝術家朋友都會說:這真是有故事的偉大城市!創(chuàng)作激情斐然。
和記錄北京各個時期文化品性的圖書及研究相比,上海主題的城市品格鑒賞和著述在以往顯得相對單薄;文化評論也偏重于十里洋場和小資情調(diào)。如影視導演和小眾作家,會對蔣宋陳孔特別感興趣、會對張愛玲情有獨鐘、會迷戀港臺二手文藝腔的《上海灘》;盡管這一切與新時代的上海早已漸行漸遠。王榮華教授十五年前在擔任上海社科院院長時就覺得“閱讀上?!睉淖冞@種腔調(diào),上海的城市品格應得到更精致的闡述和廣泛尊重,當時就得到了熊月之先生的呼應。
十五年的積淀、伴隨著上海新時代的擔當,且在上海隆重舉行浦東開發(fā)開放三十周年慶典之際,筆者期盼已久的《上海城市品格讀本》出版了。王榮華教授在序言中,就明確指出“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是上海最鮮明的城市品格”。而在熊月之先生的筆下:上海曾是一片灘涂,由于其獨特的面江臨海地理優(yōu)勢,成為中國吸引外資和最早開放的首批城市之一。海內(nèi)外游客一進入上海,就會出現(xiàn)一種時尚的氣氛:無論是街道上鱗次櫛比、嶄新的高樓大廈,還是歷史風貌區(qū)域注重格調(diào)的休閑社交安排,都能感受到上海現(xiàn)代快捷的工作節(jié)奏和面向未來的氣息。
熊月之先生在他的這本專著中對上海的城市品格,進行了精確的論述和案例式的描繪,并借鑒了上海地方志研究最新成果的精髓。這十五年來,筆者的一個主要課題正好是“濱江岸線重塑與上海城市品格相映研究”;而這種“重塑”更需要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學者們都清楚,水是城市的生命線和文化靈魂的源泉。
奔流不息的黃浦江與蘇州河,就見證著上海成長的歷史軌跡,也代表了發(fā)展中的城市品格。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楊浦濱江時,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成為上?!耙唤缓印眱砂豆部臻g貫通建設的指引。將岸線重塑為公共空間而非私家花園,“創(chuàng)新”煥發(fā)了活力。
如楊浦濱江南段核心區(qū)近七平方公里,公共空間占了三分之一;活化更新成為創(chuàng)新的主旋律。突出案例就是:其位于安浦路的一座原煙草倉庫,建筑師對其進行階梯式削切,在城市與濱水之間架起一座空中橋梁,讓百姓得以登高望江而感懷時節(jié)、物候。創(chuàng)新理念在蘇州河貫通工程中,體現(xiàn)在“從擋水到親水”的思路轉(zhuǎn)變上。
在筆者曾參與規(guī)劃研究的徐匯濱江,如今的龍美術館曾是原北票碼頭的煤漏斗,余德耀美術館由原上海飛機制造廠機庫改造而成,西岸藝術中心原為上海飛機制造廠的廠房。第一次來到西岸油罐藝術公園的游客,總是很難將眼前的藝術館與十五年前儲存飛機燃油的油罐聯(lián)系在一起。一位北京評論家在觀摩上海濱江岸線重塑后,發(fā)出感慨:“這樣的建筑留出了大量可以自由徘徊的公共空間,代表了海派城市對市民的寵愛”。而我更認為,這樣的空間必能激活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源頭。
書中收錄作者對自己翻譯的十余部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細讀心得、深度評論和譯事漫談,以及十余年所譯詩文中的精彩篇章,并配以親筆手繪插圖十八幅。翻譯是一門怎樣的手藝?在這本青年作家、資深譯者、“靈魂畫手”包慧怡的譯評集里,你能看到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譯者是如何化身精靈,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世界里往來穿梭,架設橋梁,耐心而精妙地編織出譯文的經(jīng)緯,讓詩不再成為“翻譯中的失去的東西”,而是翻譯中的應有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