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嵐 (湖州師范學院)
2017年12月28日晚,浙江音樂廳上演了浙江歌舞劇院六十周年院慶——“春風引”新年音樂會。音樂會以民族管弦樂作品為主,包括古箏、竹笛與樂隊的協奏曲和民歌經典唱段,由張列擔任指揮。筆者受此音樂會啟發(fā),嘗試從音樂會的曲目安排、演奏技法和演出效果等方面入手,探討當代民樂發(fā)展的幾個重要問題。
本場音樂會曲目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民歌相關作品,包括民族管弦樂組曲《西部民歌主題》(《馬車夫之歌》、《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青春舞曲》)、經典唱段《知音》、《北風吹扎紅頭繩》。第二類是創(chuàng)編類器樂作品,分別是《春節(jié)序曲》、《春閨夢》、《喬家大院》組曲之《立志》、《太陽頌》組曲之《挑山》、《國風》及兩首協奏曲,即古箏與民族管弦樂隊的《酒狂》、竹笛與樂隊的《聽風醉月》。
第一類中所奏、所唱的民歌都是傳唱非常廣泛的經典作品,深受人民喜愛。比如《西部民歌主題》中的歌曲都是來自王洛賓創(chuàng)作、改編的民歌,這些民歌已經被傳唱了半個世紀,影響力巨大。音樂會選擇這樣的作品,抓住了“人人會傳唱”這個核心,在情感上制造了一種親近感,能迅速抓住觀眾的心,瞬間引起共鳴,觀眾情緒馬上被調動起來,音樂會的氣氛就很活躍。第二類作品,其中有些是大眾比較熟悉的民樂經典作品,有些是新近創(chuàng)作的民族管弦樂作品。較熟悉的作品,比如《春節(jié)序曲》,是各大民族樂團在春節(jié)期間必演的保留曲目,人們經常從電視里、廣播里聽到這個作品?!读⒅尽穭t選自趙季平創(chuàng)作的《喬家大院》組曲,觀眾對此也并不陌生。至于其他的作品,如《國風》、《春閨夢》等都是創(chuàng)作于2010年以后,屬于較新創(chuàng)作的民族管弦樂作品。
對器樂音樂來說,技術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曲目中技法使用的多寡、演奏者完成度的高低都直接影響了音樂的表現和內涵的表達。
竹笛與樂隊的《聽風醉月》選自民族管弦樂《富春山居圖隨想》。這部作品根據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所作,由王直、王次恒、姜瑩三位作曲家共同完成,展示了浙江的秀麗山水,呈現出中國水墨畫的風格,是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的首部大型原創(chuàng)管弦樂作品,于2015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年度資助項目。
《聽風醉月》這首樂曲旋律優(yōu)美舒緩,竹笛柔和的音色表現出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柔美和清秀。樂曲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多種“模擬性”音響效果。比如,當曲笛模仿樹林里微風吹過,樹葉發(fā)出的“悉索”聲響時,演奏時采用了“吹指孔”的技法,就是突破常規(guī),用嘴直接吹竹笛的“按孔”。第二個類似的技法運用是竹笛技法“指擊音”,即用手指敲擊按孔發(fā)出的聲音,來表現風吹來時地上小石頭翻滾起來,互相碰撞發(fā)出的輕微撞擊聲。第三處“模擬性”音響效果是在樂曲中表現小鳥鳴叫聲,作曲家運用了竹笛家族中的口笛,用其特有的尖銳、清脆、嘹亮的音色特點來模仿鳥叫聲。在一首樂曲中就用了三種“模擬性”音響效果的技法,體現出作曲家采用了中國音樂最常見的“借景抒情”的特點。不僅如此,在整體寫作中盡量發(fā)揮竹笛擅長模仿大自然音色的樂器“本性”和特質,使音樂更生動、音樂形象逼真,拉近了“嚴肅”音樂與觀眾的距離。由此可見,新近演奏技法的運用,除了要符合樂曲表達的內涵和音樂追求的意境以外,也要注意考慮樂器本身的性能特點。
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方向有多種維度,比如“嚴肅”還是“流行”。但筆者認為,最核心最本質的還是服務什么群體的問題。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民族音樂更是人民的音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創(chuàng)作、發(fā)展。做人民群眾喜愛的音樂,是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方向。此次音樂會曲目的精心安排就非常典型的突出了這點。整場音樂會以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民歌、民族器樂為主,能夠滿足普通音樂愛好者和接受過一定音樂學習或訓練,具備一定音樂素養(yǎng)的廣大人群,基本涵蓋了社會上占絕大多數音樂聽眾??梢哉f,這是一場“人人都可以來聽”的接地氣的音樂會,實現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良好效果。
這樣的曲目安排,這樣的音樂內容,也確實是文藝演出團體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和方向?,F在的文藝團體大多是屬于企業(yè)編制,是企業(yè),追求經濟效益是極其重要的。經濟效益的前提就是“票房保證”,讓觀眾愿意“掏錢”來買票。從觀眾群的分類來看,專業(yè)的音樂工作者是小部分,大部分是對音樂或者特定的說是民族音樂的愛好者。音樂會要照顧音樂愛好者喜歡重溫經典作品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要滿足部分專業(yè)人群對新作品的需要。
民族音樂發(fā)展方向的第二個重要問題就是,在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之后,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音樂的需要。這方面,創(chuàng)作更多高品質音樂是第一位的;但以恰當的方式地向觀眾推廣高品質音樂,引導觀眾對不同音樂的欣賞能力同樣重要。這方面,“春風引”新年音樂會的做法同樣值得推廣。一是以優(yōu)秀的專業(yè)作品作引導,逐步提升對高品質音樂的審美能力。專業(yè)音樂工作者要負起對大眾審美起引導作用這個重責。觀眾聆聽音樂,有一個逐步從感官享受,到心靈碰撞,到思想升華的過程,這是客觀規(guī)律。專業(yè)音樂工作者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助推作用,要定期、適量地推出更高層次的音樂作品。比如,此次音樂會在“民歌”和“傳統器樂”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現代作品,特別是《聽風醉月》等兩首協奏曲更是音樂會的高潮,可以滿足和催生更高層次的音樂需求。二是不斷創(chuàng)新。音樂會現場既有新觀眾,也有老觀眾。一方面當然是要不斷推出新作品;另一方面要探索“老曲新彈”,翻出新花樣,引導觀眾體驗不同的音樂風格,感受多樣的樂器魅力。例如,此次音樂會引入了古箏與樂隊版《酒狂》,給多次欣賞過獨奏版的老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發(fā)展民族音樂在于堅守,在于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也是民樂前進道路上的兩大主題。發(fā)展民族音樂,切莫把傳承與創(chuàng)新割裂開來,更不能搞走過場,圖表面形式,要做到既堅守本根又與時俱進,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在傳承上,首先要深深扎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要從傳統器樂、戲曲、戲劇等音樂表現載體中汲取養(yǎng)分。民族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歸根結底是表達中華民族的情感、理想、志向。可以說,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才是中華民族音樂的本質,是我國民族音樂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音樂的最主要特點。所以,創(chuàng)作和表演民族音樂,都要盡可能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其次,要“敬畏民間”,深入民間,把散落在民間的民族音樂瑰寶搜集整理、系統建檔并設法發(fā)揚光大。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源遠流長,特別是近現代歷史滄桑巨變,許多民族音樂散落在祖國大地,流傳在民間藝人手上,夾雜在各類民間習俗之中。許多技藝,許多表演形式都已面臨失傳。這就需要廣大民族音樂從業(yè)人員發(fā)揚自覺精神,從我做起,在本地區(qū)、本專業(yè)做好相關的民樂傳承工作。
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第一動力。時代在變,人民對民族音樂的需求也在變,這就要求民族音樂必須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創(chuàng)新具有豐富內涵,有多個層次的。第一,音樂作品內容要創(chuàng)新。許多人認為民族音樂就是傳統音樂,這種認識是狹隘的。不可否認,當下說起民族音樂大家第一反應還是像《高山流水》等傳統曲目,但中國當代文化,既包括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果民族音樂無法表現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脫離當下這個最大實際,民族音樂就是殘缺的、落伍的,就會失去生活根基,民族音樂工作者就是失職的;“為當代代言”,這也是民族音樂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的需要。這就要求民族音樂首先要進行內容上巨大的創(chuàng)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音樂創(chuàng)造。特別要加強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例如,建國后浙江箏派創(chuàng)作的《戰(zhàn)臺風》就表現了人民群眾抗御臺風,建設美好家園的社會主義建設,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戰(zhàn)臺風》也成為浙江箏派的經典曲目。缺少“現實題材作品”,這也是本次“春風引”新年音樂會的較大不足。
第二,創(chuàng)新要堅持本土特色。民族音樂特別是傳統器樂是分流派的。以古箏為例,分為河南、山東、浙江、客家、潮州等;以琵琶為例、分為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汪派等。每一個流派都個性獨特,風格鮮明,使得民族樂器亦帶有強烈的“本土”意識。即便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專業(yè)作曲家參與創(chuàng)作的民樂作品,作曲技法、演奏技法都迅速發(fā)展,仍然可以從作品中看到“本土”意識的體現。具體表現有,創(chuàng)作內容多以某一地域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儀式音樂)為主;創(chuàng)作手法多會選用當地音樂中某些特性音調。這個地域通常是與作曲家本人有緊密聯系的地域,如長期生活居住過的地方。所以說,這種“本土”意識首先是存在于作曲者本身的潛意識里,繼而從作品中呈現出來。筆者認為,民樂作品中的“本土”意識是難能可貴的,它是民族音樂保持具有“民族性”的基石。只有存在這種意識,才能使民樂工作者時刻保持清醒,保持初心,不偏離初衷,堅持保護弘揚“民族性”。民樂要發(fā)展,就要創(chuàng)新,就要不斷有新作品。要在新作品中堅持“本土”意識的體現,只有運用本土文化元素來創(chuàng)作的作品才具有本土特征。因為地域文化有其獨特性。中國地域文化元素豐富,從音樂角度看這個問題,地域文化元素可以有聽覺上和精神上的。要從精神上沿襲來進行本土化的音樂創(chuàng)作,而非簡單的從地域傳統音樂中提取對聽覺元素的沿用,要追求作品的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精神一致。民樂發(fā)展,離不開“本土”意識,這種意識不僅要在作品中體現,也要體現在以普及民族音樂為目的的各種音樂活動中。
六十年來,浙江歌舞劇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推出了大量深受人民喜愛的作品。六十年來,浙江歌舞劇院始終不忘初心,立足傳統,勇于創(chuàng)新,甲子周年慶典“春風引”新年音樂會的成功為新時代民族音樂的繼續(xù)發(fā)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發(f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