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社會意識的集中體現,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民族文化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國家和社會背景下社會意識和歷史文化的差異,這也是人類社會共有的現象。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流當中,往往會存在一些障礙,若要在交際活動當中,必須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夠適應跨文化背景之下的各種交際活動。本文圍繞著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展開論述,希望能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影響
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人們對西方文化底蘊有充足的知識儲備量,并且能夠熟練的用外語進行交流活動,使用外語和西方文化的思維去思考交際當中相關的問題,能夠順利的使用外語進行交流活動。這就要求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要把握文化差異,消除思維障礙,把握語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底蘊和意識形態(tài)。隨著各個領域的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中西方之間的交際活動頻率不斷增多。因此,我們必須要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研究,用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輔助交際活動順利進行。
1 存在于語言表達當中的文化差異性
1)對動物含義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對動物的不同理解上得到了明顯的體現。不同國家的人們對同一種動物的印象可能會有很大差異。最經典的就是“龍”,中國人有對龍的原始崇拜,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龍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圖騰,表達至高無上的尊貴之意,在古代,只有君主才可用龍作為裝飾[1]。在現代,龍在我國文化中表達吉祥、活力,龍馬奔騰、生龍活虎,這些成語可以看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龍的偏好和喜愛。但在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概念中,“龍”并不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反而是一種邪惡、可怕的怪獸,代表著黑暗和嗜血,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就要特別注意兩國對龍的理解差異,避免因為認識上的不同導致交際活動中產生誤會。除了龍之外,例如“狗”和“狼”,在中外文化之中也存在較大差異,西方人普遍認為狗代表忠誠,而狼卻是勇敢的象征,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雞鳴狗盜”、“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這些詞語深刻的反映出狗和狼并不為傳統(tǒng)文化所喜。因此,在交際活動的中如果涉及動物的表述,一定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帶來利益的損失。
2)對色彩和數字的理解差異。在人類文化中,數字和色彩背后往往也蘊含著特定的含義。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以雙數為吉利,單數為不吉,因此,數字3、7、11這些數字一般不會出現在春節(jié)等喜慶的節(jié)日當中,中國文化中講究“好事成雙”,在年節(jié)的賀禮之中,一般都采取雙數作為禮品的數量,講究“成雙成對”[2]。在色彩的理解上,紅色代表吉祥、溫暖,白色代表不吉和死亡、疾病,因此在春節(jié)等喜慶節(jié)日中,中國人普遍會穿上紅色的衣服表示喜慶,以“紅包”來傳達年節(jié)的祝福。在祝賀對方生意興隆之時,中國人會說“紅紅火火”、“開門紅”來傳達祝福之意。但在西方文化觀念中,紅色代表死亡、鮮血、恐怖,白色卻代表純潔、美好,外國人普遍不喜歡數字3,對于單雙數,大多數西方國家喜單不喜雙。
3)問候方式上的差異。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之中,在禮貌用語和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別。在中國人之間的相互稱呼中,往往會采取姓名+職務或輩分的形式,比如“張科長”,“王爺爺”,這些稱呼體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于身份和輩分的重視,于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而在西方國家的稱呼中,不論職務輩分,以性別作為稱呼的標志,如“Miss Zhao”、“Mr.Wang”來表示“趙小姐”和“王先生”。并且,在日常交談中,對方的年齡和收入都屬于個人隱私的范圍,不應該被冒然問起,否則容易招致對方的反感。以上這些文化差異,在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中都應該加以注意,在交談中盡可能保持禮貌、端莊的交流態(tài)度。
2 中西方價值觀念上存在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中在價值觀念上也存在著根本性的區(qū)別。所謂的價值觀念,指的是以人生觀、社會價值選擇為基礎的某種世界觀念,對不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具有傾向性的理解,并且這種價值觀的差異會導致人們的行為產生不同的選擇偏差,包括在這一基礎之上形成的人際交往之間不同的價值取向[3]。因此,所謂的價值觀念往往涵蓋面積較廣,最為明顯的體現往往是在家庭生活當中。以中西方的家庭文化觀念為例,在中國,一個家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體現出了濃厚的自然血親和親情倫理等要素,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當中,父母、子女是天然的一家人,在子女重新組建新家庭之后,仍然應當與原生家庭保持來往,這不僅是中國社會的禮節(jié),更多的被視為子女的責任。這一點與西方社會的家庭觀念便有著天壤之別。在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著撫養(yǎng)的義務,但是在子女成年之后,則應當盡快的搬出父母的家庭,獨立生活。此時,父母將不再會贍養(yǎng)子女,子女獨立之后也不再參與原生家庭的事物,因此在西方社會,我們很少會看到幾世同堂的溫馨畫面,子女一般也不會參與父母的晚年生活。又比如,在中西方的購物習慣當中,大部分的父母會為子女購買商品,并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西方社會,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的經濟是獨立的,在購買商品時都是分開付賬,有些西方家庭從小就培養(yǎng)兒童的物權獨立意識,孩子們會用自己的零花錢購買所需的物品,而不是完全依靠父母。由以上現象我們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價值觀念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跨文化交流的活動中需要加以注意。
3 中西方思維方式存在的差異
在中西方的思維方式當中,存在的最主要差別不僅僅在于情感表達方式的奔放和含蓄與否,更深層次的差異在于中西方對待同樣的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觀念,也會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這些差異不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現形式上,更多反映出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不同。最典型的就是中西方關于“過去”和“未來”的看法。對于中國人來說,普遍認為春夏秋冬會周而復始,時間猶如一個輪回,會不斷的交替進行。在這樣的思維方式的支配下,中國人做事講求順其自然,并且具有濃厚的歷史情節(jié),經?;仡櫄v史,以史為鑒[4]。但是在西方世界,人們普遍認為時間是單線條的游走,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一去不復返的,并不存在周而復始這一說。因此,西方人認為流逝的時間不會回頭,人應當一切向前看。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充滿了對未來世界的想象和展望,對于過去已經發(fā)生的事情,他們不再執(zhí)著,因為無力改變。這一點在西方的電影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4 跨文化交際當中中西文化的結合
首先,應當不斷的加強在跨文化交際活動當中人們的跨文化意識。人是習得性的動物,這一過程應當在不斷的學習當中被完成[5]。人們可以通過獲取各種不同類型的英語文化資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欣賞英文電影、英語語言類節(jié)目等等,為自己創(chuàng)造英語文化學習的氛圍,了解英語國家的飲食、交流、著裝、節(jié)日等風俗習慣與中國文化的異同,掌握相關的語言禁忌,了解在哪些場合下討論怎樣的話題是不禮貌的等等,加強自己對西方文化背景的敏感程度,提高跨文化交際的適應性。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下,人們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活動時,應當不斷的通過學習把握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從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水平。
參考文獻
[1]韓洋洋.試論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國際公關,2020(01):262.
[2]付娟娟.從文化差異透視影響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因素[J].英語廣場,2019(06):57-59.
[3]宣繼洋.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高中英語教學的中西文化導入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9.
[4]王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才智,2018(33):212.
[5]田海燕,楊峰,王衛(wèi)強,李敬利.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理論觀察,2018(03):125-127.
作者簡介
陳寧(1989-),河南駐馬店人,平頂山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翻譯/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