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龔猛(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文選擇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壁畫為研究對象,分析中英文文本的不同特點;通過分析、論證,探索文化類推、文化注解、信息轉換等翻譯策略與技巧,為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壁畫的翻譯提供一些建議性策略,旨在提高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外宣文本的翻譯質量,宣傳陜西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墓葬文化,使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壁畫走向世界。
我國盛唐文化源遠流長。陜西是盛唐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十八座唐代帝陵均位于陜西關中地區(qū)。在“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要使陜西文化走向世界,唐代帝王陵墓的對外推介日漸重要。壁畫是唐代帝王陵墓墓道內的一道靚麗風景,因此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壁畫資料外宣翻譯就成為我們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當前,有關陵墓壁畫資料外宣翻譯的研究不多,而且其質量也參差不齊。相當數量的譯文拘泥于中文形式和內容,具體表現(xiàn)為語言失真、文化誤解、簡單轉換,望文生義等。其根源在于譯者忽略了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忽略了譯文和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習慣差異。因此,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其外宣翻譯策略及方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張培基等人認為,“翻譯過程是正確理解原文和創(chuàng)造性地用另一種語言再現(xiàn)原文的過程”。翻譯時需要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將原文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完整準確傳達給讀者。對原文進行準確而全面理解,是翻譯的客觀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先要做到通讀源語文本,系統(tǒng)客觀把握原文所要表達的信息?,F(xiàn)存唐代帝王陵墓壁畫資料多為圖片資料。在英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透徹理解圖片所含的各種信息,將其用英文準確客觀地再現(xiàn)出來。
英、漢兩種語言歸屬于完全不同的兩種語系。它們在語法規(guī)則、文化背景以及表達習慣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語句表達上會存在很大差異。英語是綜合性語言,它一般多借助詞序、虛詞或形態(tài)來表達內容,語序較為靈活。而漢語是分析性語言,詞語間關系主要靠詞序和虛詞表達,因此漢語語序變化較少,相對比較固定。英、漢兩種語言特點的差異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適時靈活調整語序,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以便更好被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
英漢兩種語言在語態(tài)的選擇上也存在差異。英語多用被動句,而漢語多主動句,因此在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壁畫資料外宣翻譯過程中,要讓英語語言使用者獲取與源語讀者同樣的感受,就要注意被動變主動翻譯技巧的應用,適時增加或轉換一些人稱主語,使讀者在譯文語言接受方面不會出現(xiàn)大的障礙。
英語更注意形合,常有一些由各種次序(修飾語、從句等)連接而成的長句;而漢語則更注意意合,表意為主,短句居多。由此,漢語中的短句在譯成英文時,可以根據其邏輯關系進行整合,使得譯文更符合英文句式特點而被讀者所接受。
語言除了傳遞信息外還有風格特征。語言表述形式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都會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感受。所以在翻譯過程中,為使譯文讀者能與原文讀者擁有相同或相近的閱讀感受,譯者也應該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壁畫資料展現(xiàn)大唐文化語言莊重典雅,因此,其譯文應注意語句的合理選擇,使其語言再現(xiàn)源語風格。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所涉及的地域特色、文化習俗和宗教背景不同,在翻譯時盡管做到了意義相同、語義對等、文體相當、風格相近等,但有時仍然不能讓譯文讀者真正懂得源于作者的意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適當增加注釋,幫助讀者正確理解。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壁畫資料展示唐代文化、政治、經濟、生活等。其中一些術語如果直譯,讀者不太能理解其意思;如果意譯,又失去了源語的語言特色。此時,注釋輔助翻譯就成了不二選擇。
由此可見,在唐代帝王陵墓壁畫資料翻譯過程中,筆者在明確原文風格及作者表達意圖的基礎上,應采用語序調整、語態(tài)轉換以及短句整合等翻譯技巧,力求翻譯譯文在內容和交際功能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這就要求譯者要有較高的素質。既要提高譯者的雙語能力,使其熟練掌握漢英兩種語言,能夠靈活穿梭于兩種語言當中,熟練地進行輸入輸出;又要提高譯者專業(yè)知識儲備,收集大量的唐代帝王陵墓壁畫背景知識資料,了解該領域的相關知識背景,才能更好地做好翻譯工作。(基金項目:陜西省大創(chuàng)項目《“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陜西唐代帝王陵墓壁畫外宣翻譯策略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為S20201072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