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麗 嚴惠云
幸福不僅只是物質欲望的滿足,更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精神滿足。幸福是追求內在自我的認識與所處環(huán)境達成和諧的一種實時需求狀態(tài),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每一個幸福的人生都必將得到自我價值感的滿足,并為之后繼續(xù)追求幸福的行動提供動力和方向。
幸福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本身。幸福是我們一生所追求的目標。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前人從倫理學、哲學等多個角度探討幸福的定義,幸福的意義在不斷豐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抽象的、復雜的和與時俱進的特征。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幸福感也不斷被刷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這“三感”使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體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怎樣更好地滿足人民需求做出的時代回應。因此,在新時代、新指南、新戰(zhàn)略、新作為這“四新”下,幸福也應被賦予新的內涵。
眾說紛紜的幸福觀
幸福是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感受到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幸福,因此對幸福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梭倫是第一個從倫理學的角度闡述幸福的意義,他對幸福的回答是:“生前事只有死后才能夠評判”。他認為幸福是有時間限制的,幸福是短暫且易變的,一時的幸福不能夠確定一生的幸福。幸福是一段時間的情緒狀態(tài),是一種感性認識。
主張無神論的我們講究活著的幸福,活出自己的幸福,沒有人能夠評判我們自己的幸福?;钪惺艿降目鞓凡攀亲约焊惺艿降?,才是最真實的??鞓窇撌顷P于幸福最普通的概括性詞語,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幸福的開始,也是目的”??鞓肥谴蜷_幸福的關卡,幸福就是尋找快樂的過程。他還認識到快樂首先是身體的愉悅,其次是靈魂的安寧。理智的快樂優(yōu)于肉體的快樂,感官上的快樂只是體現(xiàn)在身體反應,而靈魂上的快樂才是最終追求的目的。幸福不能夠用高低評判,但是快樂是可以區(qū)分的,快樂不是能夠量變的結果,它注重的是質量。因此,心靈的快樂必定是印象深刻的,靈魂的快樂才是最幸福的。在倫理學的認證下,幸福是一段時間的快樂經(jīng)過多次改變而轉變的結果。
從哲學的角度講述幸福,就是從自我的價值觀討論幸福的真諦。蘇格拉底認為幸福是認識自我,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成為有德性之人。他懂得在理性的基礎上了解感性認知,在認識本我的過程中需要理性和感性的雙重認可。在理性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受,這就是最真實的幸福。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繼承師德,在老師的熏陶下,對幸福做出更加主觀化的解釋,他提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幸福的真諦”“追求幸福的手段唯一必不可少的便是美德”。他意識到要想國家得以發(fā)展,就要提高公民的品德。國家的幸福依靠著社會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是由每個人追求的正義和理性支撐的,而正義、理性都彰顯著德性,因此德性能夠創(chuàng)造幸福。亞里士多德基于前人的思想透視了幸福的本質,更加客觀和全面地分析了幸福。幸福是理性與感性兩者結合的一種實現(xiàn)活動。師徒間對幸福的定義有著相互影響的作用,都認為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從內在喚醒人性中的幸福,追求最本質的含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幸福必定產(chǎn)生于人的生活,而人作為社會的產(chǎn)物,必定伴隨著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盧梭表述:“窮人的痛苦來源于環(huán)境,主體的聰明智慧無法改變他的命運?!比嗣庥谑芡纯嗟那疤崾敲撾x目前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感受到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環(huán)境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定義。社會環(huán)境最鮮明的體現(xiàn)是精神文明,文化的滲透改變著我們對幸福的看法,我們要在幸福的氛圍中理解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國內學者對幸福的研究,最初是儒家政治哲學理論中“五?!保础皦?、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儒家經(jīng)典的福祿首先便是基本的康寧和好德,只有這兩者的存在才可追求富與命。隨著社會的變革導致思想的革新。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環(huán)境中肯定個人幸福,每個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必然會與他人來往,來往的關系造就了社會的存在,這是實現(xiàn)幸福的物質構成。馬克思認為是感性認識造就了理性認識,是理性認識填補了感性認識。在理性認識得到感性認識的肯定時,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從理性認識知道幸福的本質。只有真正了解幸福是什么,才能夠得到新的幸福,這樣反復循環(huán)的過程就是塑造不同幸福的過程。所以,實現(xiàn)幸福的過程中離不開社會,個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社會的環(huán)境中,個人的幸福無與法社會割裂,幸福是在社會中通過實踐獲得的。社會發(fā)展的實質就是創(chuàng)造幸福,所以,優(yōu)渥的環(huán)境總是有利于對幸福的發(fā)生。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一種至善的實踐活動,幸福是由行為獲得的。而功利主義者表示幸福是無法具體化的,它有著高低貴賤之分,與人類的德性毫無關系。這兩種對幸福有著不同的見解,我們更加認可前者的觀點,前者對幸福的解析更能符合人的本性。幸福是個人的生活欲求達到無所缺乏的狀態(tài)。古人對任何事物的“中庸”原則解釋的透徹,為我們后人給出建設性意見,我們理應習之、用之。
幸福也是需要適度的,適度的幸福體現(xiàn)了中庸的思想。人們在追求幸福的時候,尋找恰如其分的信服是非常有必要的。無限度地追求并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中不少人對幸福做出解釋,對幸福的探索仍然充滿著未知的好奇。人的本性就是需求,需求得到滿足這便是幸福最終得以佐證的事實。人類的發(fā)展都是根據(jù)人的需求而改變的,有需求的道路就是幸福的發(fā)展道路。有需求就要努力,要奮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不應該是坐享其成,奮斗的意識應該從小被影響和灌輸,幸福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讓孩子們以奮斗的心態(tài)感受幸福,成就夢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幸福的再理解
幸福,一個永遠被更新的話題。不同時期的歷史局限性造成了不同的幸福觀。就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處于奴隸制社會的他們比身處和諧社會的我們更加渴望幸福。那時的他們追求的幸福,第一要義是消除肉體上的痛苦,最簡單的幸福就是解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幸福就變成了需求被滿足后的情緒狀態(tài)。目前你所處的環(huán)境和對生活的態(tài)度都將決定你現(xiàn)在的幸福是什么。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引導著幸福觀的發(fā)展趨勢,理性與智慧將決定著幸福的層次。幸福的含義時時刻刻都在成長,成長中的幸福含義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幸福是一段時間所呈現(xiàn)出的情緒狀態(tài)。
正如梭倫說幸福是短暫的,多變的。世界萬物唯有不變的就是變化,況且是一種情緒,情緒被很多因素影響,無法長期保持穩(wěn)定。情緒的突然出現(xiàn)和消失是常見的現(xiàn)象,而與之息息相關的是生活狀態(tài),優(yōu)良的生活環(huán)境使人心情愉悅,從而幸福感滋生。長期穩(wěn)定的生活條件為短暫的幸福提供了基礎。
(二)幸福是一種需求狀態(tài)
幸福的兩種需求分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物質條件和精神追求沒有得到滿足和回應時,人們就會努力尋找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和填補空缺。在尋找的過程中就是自我認識的過程。自我成長是一種靈魂上的升華,一步一步成長,一點一點幸福。人總是在不停地追求著幸福,需求與滿足達到平衡時,人們就會尋找新的幸福。有了新的幸福就有了新的需求,需求無法達到滿足時,人們就會不斷地找尋接洽點,只有需求得到滿足才能體驗不同的幸福。
(三)幸福是追求內在自我的認識與所處環(huán)境的和諧狀態(tài)
幸福是基于不同物質基礎的情況下展現(xiàn)不同的幸福感,幸福有著不同種類、不同層次,幸福可以是淡泊名利,平靜的生活?;蚴亲分鹈みM的生活。物質條件的不同時,不同層次的認知能力會導致不同的幸福感。盧梭認為窮人無法逃脫他貧窮的命運,他想要的幸福,首先考慮的是免于肉體痛苦,而對于富人,他所追求的幸福是精神上的快感。環(huán)境的不同會造成對自我認知的深刻認識,這是在尋找幸福的必經(jīng)過程。
總體而言,幸福是主觀性幸福,是基于客觀基礎上的精神幸福,是每時每刻都會在變化的,人們總是在成長過程中感悟著幸福的變化。
幸福人生的意義
幸福對人的意義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幸福是一個人由生活態(tài)度所體現(xiàn)的整體素質。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塑造了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生活。端正人生態(tài)度不僅可以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還能客觀、通達地處理事情。真正的成長,要用豁達的心胸看待事物、坦然地接受既成事實、冷靜地處理現(xiàn)狀。積極生活,對生活充滿希望,懂得平凡中的幸福,才能懂得生活。生活的充實就是生命的精彩,若能以深刻的內容豐富生活的每一個瞬間,便懂得生命的意義在于豐富。沒有積極的態(tài)度,就沒有明確的目的,人就如行尸走肉。只有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感到奮進的力量與幸福。
另一方面,幸福是個人的社會關系和諧的一個標志。和諧的社會關系增進生活的腳步、體驗精神上的滿足。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斗中,防疫工作者憑著自我責任感沖在第一線,不顧生命危險捍衛(wèi)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家庭成員的等待與支持是全體抗疫工作人員的動力源泉,醫(yī)務工作者價值感的充實和家庭團聚的滿足感都散發(fā)著幸福的氣息。在和諧的社會關系中,由自我滿足感充實自我價值感,滿足感與價值感的有機統(tǒng)一更好地提升幸福感。復雜的社會關系是維持生活的必需品,合理的關系是人生開始的鑰匙,和諧的社會關系還能夠增進人與人的感情和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關系的和諧首先要肯定個人,人有著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要接受他人、理解他人。其次要愛護自然,環(huán)境是發(fā)展的前提,如果環(huán)境得到破壞,發(fā)展就會受到阻礙,國家的發(fā)展是為了人民得到幸福,創(chuàng)建美好家園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和責任。所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健康的思想才能促進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能夠進一步認識到自我成長。
幸福是一個令人滿足的詞語,生活中令人銘記的時刻總是令人感到幸福,幸??偰芗て饍刃牡臐M足感,這種滿足感能夠讓人有前進的動力,是人生奮進的推力。生活的繼續(xù)和自身的進步往往都需要自我的肯定,承認自我價值是得到幸福的重要部分。幸福是簡單的也是復雜的,小到細節(jié),大到認知。亞里士多德在哲學領域中探索的幸福,其實是用知識找尋人自身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幸福的探索往往是人的探索,如何在特定的外在條件下實現(xiàn)各自的幸福,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幸福應該是我們著意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有能力創(chuàng)造幸福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幸福。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啟示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注重提高教育水平和增強國民素質。實現(xiàn)幸福的同時就會懂得幸福的意義,而幸福的真正意義也許就是在于我們對生活的憧憬、生命的敬重和自然的熱愛,更是對自我靈魂的肯定。對幸福觀的分析與探討需要融合當代的文化,幸福生活對當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建設有著積極作用。社會建設了幸福環(huán)境,為實現(xiàn)個人幸福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個人幸福也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jīng)大學統(tǒng)計學院
通訊作者:徐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