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生 唐春芳
摘 要:第一座筆山書院興建于乾隆年間,坐落在貴州西南部興義古城,由于興義地區(qū)地處滇、桂、黔三省交界處,民族成分復雜,民族、農(nóng)民起義不斷。筆山書院因此而歷經(jīng)劫難,然其總會在戰(zhàn)火后得到重建,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shù)厝藢ξ幕?、教育興盛的渴望,對人才知識的尊重,人們需要一個學習文化、提升自我的教育平臺;另一方面是當?shù)厝藢P山書院培養(yǎng)人才模式的認可。第四座筆山書院即筆山書院歷史上最后一次重建,成果斐然、大放異彩。創(chuàng)辦第四座筆山書院的劉氏家族后來成為貴州省辛亥革命后的掌政者,在這里從教的教師、執(zhí)掌書院的山長(堂長)、畢業(yè)的學生成為組成辛亥革命后掌握貴州省政的臺柱子,他們與筆山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劉氏家族一起形成了統(tǒng)治貴州長達十三年之久的興義系軍政集團。在筆山書院文化的影響下,興義系軍政集團辛亥革命后在政治、軍事、文教等各方面推動著貴州的近代化進程。
關鍵詞:筆山書院;貴州近代化;興義;辛亥革命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1-0090-03
“一部貴州近代史,半部都是興義人”。一句簡短的概括,充分肯定了貴州興義在貴州近代化的進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地處貴州西南一隅的興義地區(qū)緣何能在貴州近代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在那里發(fā)生了什么?貴州興義地區(qū)能不能承受得住如此美譽?是什么支撐著興義人在貴州近代史上發(fā)揮如此重大的作用?興義地區(qū)的哪些人、在哪些方面對貴州近代化起到了巨大影響?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讓我們來探究曾經(jīng)在貴州興義出現(xiàn)的一座書院,進而探究它與貴州近代化之間的淵源。
一、筆山書院培養(yǎng)出改變貴州近代命運的興義系軍政集團
筆山書院歷經(jīng)四次興衰,但文脈一直未斷,它是興義人的希望。第一座筆山書院興建于清乾隆年間,位置在黃草壩老城西南隅的水井坡,因書院后奇峰聳立,酷似筆架,故名“筆架山”,“筆山書院”也因此得名,具體確切興建年月已不可考。興義設縣以后興義人三次興建書院,均以筆山書院延續(xù)命名,可以肯定的是當?shù)匚娜耸孔?、官紳名人對筆山書院這一稱謂是充分認可的。每每要振興地方文教,每每想培養(yǎng)地方人才,就會想起筆山書院的名號。
清末第四座筆山書院,不負眾望,大放異彩。地處貴州西南部的興義地區(qū)在清末之所以能夠培養(yǎng)出掌控貴州軍政的興義系軍政集團,當然與興義縣下五屯劉氏家族幾代人的經(jīng)營分不開,但如果劉氏家族僅僅是像其他地區(qū)的士紳一樣在清末跟隨政府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后滿足于功成身退,滿足于自我享受,固步自封,貪圖享樂,那么興義的劉家人也只能做得成一方土皇帝。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促使具有居安思危思想的劉家掌門人劉官禮力倡教育興人。
劉官禮和興義一些地方士紳認為自從興義設縣以后,一直到19世紀80年代,興義縣只出了一個舉人,是興義地方的恥辱,并且更為糟糕的是興義地方上也沒有一個研究四書五經(jīng)、書、畫、金石方面的高人,常常引以為恥,慨嘆興義文風衰靡。劉官禮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憑借自己在盤江八屬的至尊權威,1883年在興義知府孫清彥的支持下,劉官禮、趙天如、林子亨主持重建筆山書院。劉官禮為地方團練首領,他動用團防局巨資修建書院,并想盡各種辦法籌措資金,在得到官方和民間的共同支持下越兩年建成。書院建成后,劉官禮重金聘請省內(nèi)外學界名流來書院執(zhí)教,歷任書院山長、齋長、學堂堂長均為進士、舉人、留學生。據(jù)史料記載,教師年俸達200兩,高者達300~400兩,高于知府的年俸;對書院學生,設有獎學金制度。
在筆山書院歷任山長中就有后來協(xié)助劉顯世掌管貴州省政時期的多人,他們構成支撐劉顯世統(tǒng)治貴州省政的興義系軍政集團的臺柱子。如:熊范輿、張協(xié)陸、李映雪、王文華、何應欽等。作為劉顯世貴州省政“四大臺柱”之一的熊范輿曾是筆山書院的山長,從劉氏家族在興義襄辦學務開始就是劉顯世的死黨,當過王文華的老師,后又與劉顯治結為親家,長期任中國銀行貴州分行行長,掌管著黔省經(jīng)濟命脈,是劉顯世的高級智囊。張協(xié)陸曾任興義高等小學堂的堂長,后任貴州省財政廳廳長,與其弟張彭年自成一派,同為劉顯世幕中得力策士。興義家鄉(xiāng)人李映雪,曾任筆山書院山長,劉顯世掌管貴州省政時,任警察廳廳長,維持全省治安。王文華曾為興義高等小學堂堂長,劉顯世的外甥,向往革命,每到劉顯世在面臨艱難抉擇時總能順應歷史大潮給予劉以正確指引,護國戰(zhàn)爭后成為興義系軍政集團新派勢力領袖,任黔軍總司令,實際掌握著興義軍政集團統(tǒng)治貴州時期的最高軍權。何應欽在興義高等小學堂讀書,后留學日本,回國后參加劉顯世的貴州政府建設,曾擔任貴州講武學校校長,貴州新建陸軍第五旅旅長,是劉顯世和王文華均認可的新派勢力人員。
辛亥革命時期,從興義走進貴州省政府統(tǒng)治機構的筆山書院人,以劉顯世為中心,構成了統(tǒng)治貴州十三年之久的興義系軍政集團。他們在政治、軍事、教育等各方面推動著貴州省的近代化。筆山書院在此時發(fā)展為貴州知名的三大書院之一,辛亥革命時期的筆山書院人,是創(chuàng)新和接受了筆山書院文脈的近代貴州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在此時引領著整個貴州政治、軍事、文化的走向,推動著整個貴州的近代化。
二、筆山書院走出人物對辛亥革命后貴州政治近代化的推動
與筆山書院有關和培養(yǎng)出的人物,如:劉官禮、劉顯世、劉顯潛、王文華、王伯群、何應欽、李映雪、熊范輿、張協(xié)陸、蔡岳等,均對辛亥革命后貴州政壇的變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辛亥革命前后,興義地區(qū)涌現(xiàn)出的這一批人物不僅在貴州、甚至在全國也頗有影響。這批人物的出現(xiàn),究其原因,無不與當時的筆山書院有關。他們從筆山書院這個傳授文化知識的搖籃出發(fā),后來分別登上了貴州乃至中國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科教舞臺。他們對貴州政治近代化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即興義系軍政集團是反對封建專制的,他們向往新政,向往新的統(tǒng)治形式。
贊成革命,加入貴州革命政府,推動貴州政治近代化。辛亥革命期間,以劉顯世為首的興義地方團練順勢進入貴陽,開始了由一個家族團練向掌握一方省政的地方軍政集團的轉變。貴州辛亥革命爆發(fā)在即,巡撫沈瑜慶本是調(diào)劉顯世帶團練至貴陽鎮(zhèn)壓革命的,然而,劉顯世還沒有來得及到達,貴州革命已經(jīng)成功。在外甥王文華建議下,劉顯世帶領興義團練進入貴陽,貴州省革命派以張百麟為首的革命政府在憲政派和地方紳耆的建議下,接納劉顯世加入大漢貴州軍政府,劉顯世在革命政府中任軍事股股長,陸軍第四標標統(tǒng),成為大漢貴州軍政府重要的軍事力量之一。
辛亥革命初期,湖北軍政府在清廷中央的高壓下向各省請求援助,大漢貴州軍政府派出了幾乎所有自身的軍事力量,援鄂、援川,但劉顯世的第四標留守貴州,革命派僅存的力量以黃澤霖的巡防軍為主,劉顯世趁貴陽革命派力量薄弱之際聯(lián)絡憲政派和地方紳耆,引滇軍入黔,結束了革命派在貴州的統(tǒng)治,開始了滇系軍閥統(tǒng)治貴州時期。滇系軍閥的殘暴統(tǒng)治激起貴州各個階層的不滿,劉顯世為代表的貴州統(tǒng)治階級也希望接管貴州大權,在蔡鍔被調(diào)往民國中央以后,唐繼堯繼任云南都督,劉顯世任貴州護軍使,掌握了貴州軍事大權。戴勘和龍建章先后擔任貴州巡按使,但與劉顯世為爭奪貴州省政矛盾重重。
反對袁世凱稱帝,擁護共和。1915年底,袁世凱逆歷史潮流而行,冒天下之大不韙,扼殺共和,悍然稱帝。蔡鍔在云南宣布獨立,掀起反袁護國運動。護國戰(zhàn)爭時期,龍建章迫于形勢離開貴州,劉顯世前期對是否參與護國戰(zhàn)爭,宣布貴州獨立,搖擺不定,但在其外甥王文華、王伯群等人的推動下,順應時局宣布“反對帝制,永保共和”,從這一點上看,無論劉顯世主動還是被動的宣布,在歷史的關鍵時期,劉顯世還是順應了歷史潮流,推動了貴州政治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順應歷史大潮,興義系軍政集團新舊兩派積極響應護法運動。經(jīng)過護國戰(zhàn)爭,興義系新派勢力代表王文華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了進一步認識,對皖系段祺瑞武力統(tǒng)一的思想產(chǎn)生抵制。針對段祺瑞操縱督軍團廢除《臨時約法》的行為極為不滿,后經(jīng)李烈鈞引薦覲見孫中山,贊成護法,被孫中山譽為“西南后起之秀”,隨即加入中華革命黨。在此期間,王文華還拜訪了貴州同盟會和自治學社等革命黨首領張百麟、周素園、平剛等人,并表示希望他們能夠擯棄前嫌回黔參與省政建設。舊派勢力代表劉顯世亦積極參與“靖國護法”,但他的目的與王文華不同,他是要通過出兵四川,搶奪川省財富,搶占四川地盤,然而,雖然從主觀上看劉顯世的目的仍然是一個純粹軍閥的典型想法,但客觀上,出兵四川為護法運動增加了籌碼。黔省積極參加護法戰(zhàn)爭,無論各派出于什么目的,對于全國和貴州省的政治走向均有客觀上的引領作用,有利于貴州政治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三、筆山書院走出人物對辛亥革命后貴州軍事近代化的推動
貴州革命勝利初期,革命派勢力在湖北和四川的請援下派出了大量兵力,都督楊藎誠帶領新軍主力援鄂、新軍第一標由葉占標率領援川。省內(nèi)革命勢力相對空虛,劉顯世借機聯(lián)合憲政黨、滇系唐繼堯發(fā)動二二事變,推翻了自治黨在貴州的統(tǒng)治,開始了滇系在貴州的統(tǒng)治。在此期間,劉顯世任貴州都督府軍政部部長,1913年初,在劉顯世的大力推動下,貴州新舊巡防隊、綠營、保安營、鄉(xiāng)兵、團防一律改編為國民軍,劉顯世任國民軍總司令。整編過程中,各部服從者迅即改編,抵抗者就地消滅,整編迅速完成,貴州國民軍計1個直轄大隊、40個營共11 000余人。劉顯世于滇系軍閥唐繼堯在貴州橫征暴斂之時提出黔人治黔,整編貴州軍隊,為貴州陸軍在組織和訓練上的近代化踢出了第一腳,提升了貴州軍隊的戰(zhàn)斗力。
劉顯世與王文華聯(lián)合改編貴州國民軍,新式黔軍雛形形成。唐繼堯離黔以后,劉顯世出任貴州護軍使(袁世凱認為貴州是小省,遂撤銷都督一職而設護軍使),成為貴州最高軍事長官。1914年底,在王伯群、王文華建議下,劉顯世支持改革黔軍舊的國民軍,另建新軍。黔軍計劃新建六個團,但急需大量軍事骨干,在王伯群的幫助下,王文華的助手盧燾聯(lián)系云南講武學堂同學赴貴州陸軍服務,解決了軍官問題。1915年初,王文華遂陸續(xù)裁撤貴州各路巡防國民軍,劉顯世在全省各縣招募的新兵編成貴州陸軍第二至第六團,加上王文華的第一團,黔軍六團組建完畢。王文華通過滇系軍官的加盟,將貴州國民軍改組為黔軍六個團,逐漸成為事實上黔軍的新銳領袖。同時,黔軍六個團也為后來組建的黔軍第一師打下雄厚的班底。1915年4月,為培養(yǎng)黔軍基層干部,王文華又在第一團成立黔軍模范營。
護國戰(zhàn)爭后,劉顯世和王文華再次整編黔軍。王文華率參與護國黔軍第一、二、三團回黔后,所部立即被改編為暫編貴州陸軍第一師、王文華任師長、戴勘所率黔軍第五、六團留川,改編為暫編貴州陸軍混成旅。未參加護國戰(zhàn)爭的張云漢第四團整編為暫編陸軍獨立團。軍隊整編完成后,劉、王急于網(wǎng)羅軍事人才,整軍精武。而此時的日本士官生成為炙手可熱的軍事人才,貴州籍何應欽、李毓華、谷正倫、朱紹良、張春圃、王繩祖等六位日本士官生正在舉棋不定加入哪支隊伍。在劉顯世、王文華幾次三番盛情相邀下,幾位日本士官生反復權衡后全都加入了黔軍服務,黔軍力量大大加強。
創(chuàng)辦貴州陸軍講武學校和隨營學校,擺脫滇系對黔軍的影響,提高黔軍中下級軍官素質(zhì)。在劉顯世的支持下,王文華創(chuàng)辦了貴州講武學校,由何應欽任學校校長,講武學校成為黔軍培養(yǎng)中下級軍官的重要基地。同時,為遏制王文華為代表的新派勢力,劉顯世還支持其堂兄劉顯潛在興義創(chuàng)立貴州游擊軍隨營學校,與講武學??购?,但隨營學校由于官長大多不通軍事,培訓效果較差,聲名狼藉,遂只辦一期被迫停辦。
以筆山書院為紐帶團結在一起的興義系軍政集團在掌控貴州軍政期間對貴州軍事近代化的貢獻非常明顯。由辛亥革命初貴州新舊巡防隊、綠營、保安營、鄉(xiāng)兵、團防一律改編為國民軍,到改編貴州國民軍為新式黔軍六個團,再到貴州陸軍第一師、陸軍混成旅、陸軍獨立團的軍事格局,無論在建制、裝備,還是在軍事長官的思想、素質(zhì)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變化。貴州陸軍講武學校的創(chuàng)辦更是為黔軍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近代軍事思想的中下級軍官。
四、筆山書院走出人物對辛亥革命后貴州教育近代化的推動
教育興則文化興,文化興則人才出。教育是擺脫貧窮落后的根本之途,也是偏遠地區(qū)人才輩出的唯一途徑。興義地區(qū)在19世紀70年代初鎮(zhèn)壓了回民起義后,劉氏家族在興義地區(qū)的勢力達到了鼎盛期,但起義被鎮(zhèn)壓后,清政府下令遣散地方團練。劉氏家族在遣散武裝力量后,深切感受到振興興義地方教育的重要性,在劉官禮主持下成立了培文局,緊接著就再次重建了筆山書院。本次書院的重建,在劉官禮、劉顯世兩代人大力支持下收到了史無前例的結果,培養(yǎng)出了主持辛亥革命后貴州省軍政的興義系軍政集團的幾乎所有人物。1905年筆山書院改建為興義高等小學堂,但師生校舍亦然是原來的筆山書院,堂長、教師的聘用,學生的招收也都與原來沒有什么兩樣。
貴州教育的近代化在興義系集團掌控貴州省政期間,曲折而又緩慢發(fā)展,剛剛成立的大漢貴州軍政府內(nèi)部矛盾復雜,派系斗爭激烈,但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在經(jīng)歷了革命派、滇系軍閥主政貴州的短暫時間后,劉顯世于1913年基本穩(wěn)定了貴州政局,當年就任用唐爾鏞為省教育司長主管全省教育,推動貴州教育向著近代化方向發(fā)展。民國三年,龍建章任貴州巡按使,取消教育司,在省政務廳下設第三科分管教育,但由于規(guī)格太低,對全省教育的指導管理力度不夠。民國五年至十五年,劉顯世完全掌控貴州省政期間又兩次設立教育司主管貴州教育,對全省教育近代化的推動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推動地方教育向近代化方向邁進。在興義系軍政集團統(tǒng)治貴州的十三年期間,他們始終在關注貴州教育的發(fā)展,并力所能及地推動貴州教育近代化的進程。興義系軍政集團除在省府多次設立教育司管理推動全省教育發(fā)展專門機構外,對地方勸學所的建立亦不遺余力,各縣均設立了勸學所,任命有識之士為勸學所學董,積極推動縣級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各縣勸學所動員鄉(xiāng)鎮(zhèn)建立初級小學、高等小學堂、女子學校等教育場所,為推動貴州教育近代化的進程提供了必要的平臺。但由于民國初年貴州政局較亂,加上護國、護法戰(zhàn)爭,民八、民九事件等等軍事、政治因素,這些舉措沒有能夠發(fā)揮到理想效果。無論如何,興義系軍政集團在主政貴州期間對貴州教育近代化的推動是重視的,沒有視而不見,更沒有遲滯貴州教育近代化的進程。
五、結語
探究辛亥革命時期貴州近代化進程,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興義系軍政集團的。而筆山書院,無疑是穩(wěn)定興義系軍政集團內(nèi)部成員關系的重要紐帶??梢哉f,以劉官禮、劉顯世為代表的劉氏家族在中國近代西南地區(qū)的最終崛起是有著文化基礎的,那就是筆山書院。劉顯世、王文華、何應欽等筆山書院人對貴州近代化影響深遠,甚至其中的何應欽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都有著較大影響。筆山書院培養(yǎng)了一批擁有近代化思想的興義人,他們順應歷史潮流掌控貴州省政,推動貴州各方面近代化;在此時期的貴州近代化也成就了這些興義人——這些身上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筆山書院人,筆山書院也因為這些人活動在貴州近代史上遠近聞名,成為貴州三大知名書院之一。
參考文獻:
[1]黔西南州教育志編纂小組.黔西南州教育志[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7.
[2]貴州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黔西南州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興義劉、王、何三大家族[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3]熊洪斌.貴州教育先驅劉官禮興辦文教的原因分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4).
[4] 《貴州通史》編委會.貴州通史第3卷“清代的貴州”[M].北? 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5]梁中美.清末貴州留日學生與貴州教育近代化[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