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山西警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般來說,民事訴訟法當中包含的審判監(jiān)督程序,也稱為再審程序,主要針對的為那些存在錯誤,亦或者當事人圍繞雙方沒有形成一致形成法律效力的最終裁決結果,對其案件加以系統(tǒng)受理的整個過程。利用此項舉措,可以凸顯出司法的公正、公平性,切實保護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從有關民事訴訟法要求當中不難獲悉,可以提起抗訴再審申請的包含了原訴當事人、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檢察院等不同主體。只有科學分析與探究當前抗訴制度的狀況,才能有效處理受理抗訴申請過程當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為此,系統(tǒng)思考與分析民訴法修改施行后如何受理抗訴申請的有效策略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經過修改之后的民訴法當中明確了當事人能夠向有關檢察機關進行申請抗訴,不過具體落實的時候卻出現了有關當事人質疑已經形成法律效力的最終判決結果的情況,要求向有關檢察院進行申請抗訴?;趯ο嚓P司法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法律監(jiān)管成效的目的,在此次法律修改當中規(guī)定了當事人所提出控訴的具體環(huán)節(jié):首先向有關法院提起相應的控訴申請,當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以及法院處于既定的時間段當中尚未更改裁決結果的時候,此時,有關當事人方可以向相關檢察院提出具體的抗訴申請[1]。
針對由法院所駁回的再審申請來說,再次向有關檢察機關提出抗訴并不能造成工作重疊的情況。假如有關法院的初審結果存在相應的錯誤,應該以最短的時間實施再審,糾正之前的裁決錯誤,有效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全新頒布的民訴法影響下,假如人民檢察院針對當事人所提出的控訴申請沒有進行判決,在此種情況下,當事人無法再次向有關人民檢察院提出相應的控訴申請。有關當事人完成再審申請?zhí)岢鲋?,再次提出相應的控訴申請均不存在任何價值,會造成相關司法資源的浪費,產生不良的影響[2]。
對于有關檢察機關而言,應該確保司法保守主義、能動主義間的平衡性,既要完成對相應糾紛的處理,提高社會的穩(wěn)定性,又不能受限于相關法律規(guī)定,需要更加重視相應的司法能動主義,不斷改進針對申訴案件處理的相關調解制度。上述制度好涵蓋了人性式接待、相關法理解說、深入基層以及勸導等方面的內容。通常情況下,民事檢察所調解案件的過程當中,應該熟練掌握以下幾類條件:第一,應該為存在申訴者直接申訴的相關案件。由于民事檢察所調解時會發(fā)揮出當事人相應的民事自治權利,難以被別人取代,所以,應保證當事人直接進行申訴。對于那些被廣大群眾舉報、檢察機關所發(fā)覺的案件均不可以實施調解。第二,應該為不會帶給社會及他人利益損害的案件類型[3]。針對當事人而言,屬于有限自治,而凡是帶給國家、社會及他人利益造成損害的案件,均不可依靠當事人實施自治,應發(fā)揮出國家的干預作用,此種案件同樣不會實施民事調解。第三,應該為基于判決錯誤的案件。對于那些判決正確的需要保持不變,此時有關檢察機關不必進行調解,以便凸顯出法制的權威形象,不然,將不符合相關法律監(jiān)管的要求。第四,應該為那些爭議較小,亦或者錯誤不嚴重的案件。針對那些造成嚴重危害影響和判決錯誤極大的案件,需要根據有關法律實施抗訴[4]。
一般而言,案源在民行檢察監(jiān)督當中發(fā)揮出決定的作用,當維系一定的監(jiān)督規(guī)模之后,方可以構建良好的監(jiān)督環(huán)境。為了有效解決案源的難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構建較為健全的檢察機關相關部門的工作關聯機制。有關民行檢察部門應該與刑檢、預防以及控申等不同部門聯合起來,共享信息資源,及時發(fā)現相關申訴案源[5]。實際上,民行檢察屬于一項重要的法律監(jiān)管方式,不僅能夠作為主導,而且還能夠進行參與,當與其他相關檢察職能相互配合之后,方可以凸顯出檢察權的監(jiān)管功效。其二,眾多職能之間的有效互補。為了凸顯出抗訴的主導位置,應該進行懲處相關司法人員濫用職權、推進起訴以及合理調解法院等工作。其三,不斷改進辦案的具體方法,深入到基層,積極和相關部門完成橫向溝通。其中需要聯系的部門則涵蓋了有關民政局、物價局、律師事務所以及環(huán)保局等等。在此過程當中,可以運用召開座談會的形式,說明民行檢察的具體狀況,并構建科學的聯系機制,實現信息的共享,完成針對案件的有效合作任務。
對于法官適用法律相應的過程而言,可以看作對法律的深入理解和選用的整個過程。在此過程當中,由法官細致分析具體的案件情況,結合在法律方面的理解,進而完成最后的科學判決。并且,依據我國相關法律與法規(guī),從中可以獲悉,下述幾類狀況包含了“原判決、裁定法律適用的確有錯誤”范圍之內:(1)原有判決錯誤所認定為法律關系相應性質的;(2)原有判決錯誤所認定為民事法律關系相應主體的。與此同時,還需要深入、系統(tǒng)地理解和應用程序違法的情況。依據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意見》的第7條規(guī)定,對于我國來說,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違反法定程序相關的抗訴條件包含了以下兩類:1)違反相關法律程序十分嚴重,當被發(fā)現之后,能夠馬上提起民事抗訴。假如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且管轄出現錯誤的情況;有關審判組織構成違反相關法律,亦或根據有關法律需要回避的審判工作者尚未進行回避的;已經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且被剝奪當事人相應辯論權利的;沒有經過傳票傳喚,同時尚未出席判決的情況;原有判決存在遺漏,亦或已經超出了相應訴訟請求范圍的狀況[6]。2)通常情況下違反相關的法律程序,并且需要滿足“能夠對案件的正確判決起到影響”的,方能夠進行提起抗訴,參考有關民事檢察的實踐情況予以科學處理。實際上,針對上述情況涵蓋了以下兩個方面,具體為:其一,遺漏需要參加訴訟,同時可以采用獨立形式主張權利的當事人的;其二,需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guī)采用公開形式審理的案件尚未有效落實的。
從此次論文的闡述與分析當中,可以看出,系統(tǒng)分析和思考民訴法修改施行后如何受理抗訴申請的有效策略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施價值。本文通過說明檢察機關受理抗訴申請的相關條件,同時提出了民訴法修改施行后受理抗訴申請的合理策略:構建更加健全的抗訴案件調解制度、注重優(yōu)化工作模式,確保申訴案源的暢通、深入理解和科學運用“適用法律錯誤”與相關程序違法。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內容與結果,能夠獲取有關檢察機關民事抗訴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從中獲取到相應的借鑒與幫助,以便增強民訴法修改施行后受理抗訴申請的實際效果,進而促進我國檢察機關民事抗訴申請受理工作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