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土地單一稅到地價稅
        ——兼論近代經濟思想史領域內的歐洲中心論

        2020-11-29 08:25:53熊金武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
        關鍵詞:思想經濟

        熊金武

        (中國政法大學 商學院,北京 102249)

        “歐洲中心論”(1)馬克垚:《困境與反思:“歐洲中心論”的破除與世界史的創(chuàng)立》,《歷史研究》2006年第3期。在經濟思想史領域內依然存在,這需要從全球史視角予以反思。西方主要經濟思想史研究成果缺乏對歐洲以外文明(尤其是中國文明)經濟思想的介紹,集中體現(xiàn)在教科書上關于中國經濟思想的缺失。(2)約翰·米爾斯:《一種批判的經濟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斯坦利L.布魯:《經濟思想史》,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布勞格:《經濟理論的回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少數(shù)西方學者即使關注中國經濟思想史,也主要聚焦在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3)Trescott Paul B., Jing ji Xu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7).這種傾向在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中非常突出。如何理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依然是值得分析的命題。目前已有研究在宏觀層面嘗試進行了近代中國經濟思想整體的描繪,包括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4)程霖、張申、陳旭東:《選擇與創(chuàng)新:西方經濟學說中國化的近代考察》,《經濟研究》2018年第7期。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在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5)熊金武:《中國近代民生經濟學研究——基于傳統(tǒng)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的視角》,《中國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3期;程霖、陳旭東、張申:《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年第2期。和近代中國三種經濟思潮等(6)胡寄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孫大權:《民國時期的中國經濟學與經濟思想》,《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但是西方經濟學在中國傳播依然是其主要框架。近代西學東漸只是中外經濟思想交流全過程的一個方面,我們有必要從全球史視野重新認識近代中國經濟思想變遷,深入反思中外經濟思想互動交流中中國經濟思想在全球的地位。這有利于從根本上打破歐洲中心論。

        為了使本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在此選擇土地單一稅作為微觀案例。因為土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不僅體現(xiàn)在農業(yè)社會,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土地作為資本品取得大幅度升值。從農業(yè)生產要素到土地資本的轉型伴隨著土地升值及其再分配機制的變化,構成了幾百年來土地財稅變革的核心命題。從法國重農學派到馬克思、約翰·穆勒、亨利·喬治再到孫中山,自17世紀以來土地單一稅思想在全球經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國內經濟思想史學界對土地單一稅的研究主要關注其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包括亨利·喬治的土地單一稅思想(7)夏良才:《亨利·喬治的單稅論在中國》,《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閻煥利:《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制思想評析——兼談對我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啟示》,《晉陽學刊》2010年第1期;梁燕紅:《〈富民策〉與〈原富〉比較研究》,《黑龍江史志》2014年第23期。、孫中山的漲價歸公思想以及二者思想的關聯(lián)性。(8)夏良才:《論孫中山與亨利·喬治》,《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久保田文次:《孫中山的平均地權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1981年,第20頁;王宏斌:《西方土地國有思想的早期輸入》,《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陳映芳:《“平均地權”與亨利·喬治的“單一稅”》,《史林》1986年第2期。不過這種研究缺乏整體性,缺乏考察中外土地財稅思想交流的全過程,容易形成片段化的認識。本文著眼于對經濟思想史當中歐洲中心論的反思,從微觀角度考察全球范圍內土地單一稅思想的演化、傳播及本土化,進而基于中國視角分析中國與世界在全球經濟思想變遷中的關聯(lián)與影響,由此理解在世界經濟思想變遷中的近代中國經濟思想。

        一、 經濟思想史領域內的歐洲中心論

        全球史視野下的經濟思想變遷需要將時間和空間疊加在一起認識經濟思想與經濟事實的相互作用,理解人類經濟思想豐富多彩的生態(tài)。第一,從時間縱向上看,經濟變遷影響著人類經濟思想觀念。整體上,古代世界各區(qū)域的經濟思想都呈現(xiàn)零散的狀態(tài),經濟學觀點掩藏在哲學、政治學等著作中。隨著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和城市文明,為現(xiàn)代經濟增長奠定思想基礎的需求推動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經濟思想變遷??床灰姷氖质姑恳粋€主體的市場行為成為合理,為市場經濟奠定了基礎;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論證了政府干預經濟的合理性。第二,從空間橫向上看,經濟思想的萌芽與發(fā)展離不開特定區(qū)域,各區(qū)域內經濟思想形成了其獨特的特點與鮮明的閃光點,具有豐富的本土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發(fā)展路徑。

        思想的可傳播性無疑增加了人類經濟思想的復雜性,也是從全球史角度理解人類變遷的重要線索。人類歷史上世界范圍內經濟思想交流影響著每一個文明,影響著每個人的經濟行為和每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中國學者不僅要正視不同文明中存在的獨具特色的經濟觀念,客觀認識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地位,而且要認識到不同經濟思想之間的相互影響,尤其是中外經濟思想交流中的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第一,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經濟思想形成富于區(qū)域獨特性的體系。與其他文明一樣,中國古代經濟思想雖然沒有產生“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政治經濟學”,但是也“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原理、觀念和范疇,還形成了許多較有系統(tǒng)的經濟學說”(9)趙靖:《中國經濟思想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211頁。。這些學說兼具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內含富于區(qū)域特色的邏輯思維、名詞術語、沿革軌跡和結構特征,處于東亞乃至世界的領先地位,擁有光輝的成就。(10)胡寄窗:《從世界范圍考察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光輝成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二,客觀認識世界范圍內不同文明之間經濟思想的交流融合。一方面,中國經濟思想隨著中國文明影響著東亞儒家經濟圈的經濟行為。例如重農輕商、朝貢貿易體系、家庭家族經濟等,構成了東亞地區(qū)以中國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在對西方的影響方面,馬可·波羅將中國傳統(tǒng)貨幣制度等傳播到了西方。15世紀新航路開辟之后,人類經濟思想交流頻率進一步提高??巍啴敗に姑艿染ㄟ^傳教士及其翻譯的中國古典著作等了解中國經濟思想和經濟制度。另一方面,19世紀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思想最前沿的內容,傳教士將西方經濟思想傳播到中國。(11)李浩、梁永康:《外國來華傳教士與晚清經濟思想的早期近代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1848年《共產黨宣言》說“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12)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504頁。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思想觀念在全球范圍內傳播開來,為以蘇聯(lián)、中國等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斯密革命之后世界范圍內經濟思想的傳播也是理解全球經濟制度的線索。

        但是,19世紀以來出現(xiàn)了一種帶有歐洲中心論味道的觀點。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學者一般認為中國經濟是“停滯”的狀態(tài)。(13)張霞、鄒進文:《古典經濟學家視野中的中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熊彼特認為作為孕育最古老文明的中國有其完整的經濟政策體系,有極大可能存在分析性經濟思想,但是卻沒有在孔孟之學中發(fā)現(xiàn)經濟分析的成分。古代中國“沒有留下來對嚴格的經濟課題進行推理的著作,沒有可以稱得上我們所謂‘科學’的著作”。(14)熊彼特參考的關于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書籍資料有限,所以也表示“這樣明確的推斷當然是很不可靠的”。熊彼特:《經濟分析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90頁。經濟思想史學者Overton H. Taylor教授在1956年《美國經濟評論》中發(fā)表的一篇論文評述中提到一種論斷,即“沒有一個東方國家有任何東西可以與西方國家中世紀僧侶們所作出的良好開端的經濟分析相比擬”(15)O.Taylor, J.Clark, “Discuss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1956): 413-418. 胡寄窗、巫寶三、趙靖、石世奇、朱家楨、唐任伍等經濟思想史學者對此均有提及。巫寶三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與經濟政策資料選輯》(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頁注釋中提到,而胡寄窗為此特撰文“提出挑戰(zhàn),科學地系統(tǒng)地把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和西方古代經濟思想作出比較,從而論證了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對世界經濟思想的貢獻”(胡寄窗:《從世界范圍考察十七世紀以前中國經濟思想的光輝成就》,《經濟問題探索》1981年第4期)。曾有學者把Taylor誤做他人,并加上了《東方的經濟思想》的題目。事實上,該文是1956年5月《美國經濟評論》一組論文的評論,主旨是介紹西方經濟思想如何在東方、歐洲、拉美洲和非洲等地區(qū)傳播及其應用。Overton H. Taylor教授在對關乎日本、印度和以色列的三篇文章作了評論,提到了自己對東方經濟思想不了解,但沿用熊彼特觀點,認為西方經濟思想是有分析性部分的,而東方沒有,明確提出東方經濟思想主要是對西方經濟思想的移植(transplant),認為東方當代經濟思想都是在西方影響下產生的,沒有任何傳統(tǒng)的、本土淵源的、獨立的的經濟思想。。這種批評在西學東漸浪潮中非常顯著。中國傳統(tǒng)的經濟思想在近代被認為是“落后”、“不科學”乃至可被忽略的,被惋惜為“中絕”。(16)熊金武:《經濟思想史上的“李約瑟之謎”——理解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變遷的一個框架》,《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

        這種觀點雖然引致了民國時期尚存在的“不專心以求我國之經濟思想,徒事于西洋經濟思想之研究,不察國內經濟狀態(tài)之背景”風氣,(17)黃漢:《管子經濟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年,第3頁。但是也“反面刺激著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者們不斷努力,并都以實實在在的多卷研究成果予以了有力回擊”。(18)葉坦:《中國經濟學術史的重點考察——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創(chuàng)始與發(fā)展優(yōu)勢論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4期。民國以來數(shù)代學者致力于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19)周建、波沈博:《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發(fā)展》,《河北學刊》2018年第4期。進行歐洲中心論的反思。民國學者普遍認為“外國有經濟學, 中國自己也有, 在某些方面甚至中國比外國產生得更早”。(20)葉世昌:《建國前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述評》,《世界經濟文匯》2002年第6期。唐慶增指出“貿然以外國的學理作為改革中國制度的工具”,結果必然是錯誤的,“我們非但不能利用知識,反且將為知識的奴隸”。(21)唐慶增:《唐慶增經濟演講集》,上海:世界書局,1933 年,第20~21頁。胡寄窗批評外國經濟思想史著作“多從歐洲中心論出發(fā),著重研究古希臘羅馬以及其他各國的早期經濟思想,對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成就一向無人問津”,(22)胡寄窗:《政治經濟學前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頁。于是編寫了將中國與西方經濟思想并立的《政治經濟學前史》。他還出版了英文版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著作,并為外國廣泛采用。(23)Hu Jichuang, A Concise History of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8); Hu Jichuang,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 Befor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4).蔣自強等編撰“一部包含‘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學史或經濟思想通史”(24)蔣自強等:《經濟思想通史》第四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55頁。,這些研究總結和歸納了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思想,奠定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基礎,也讓世界認識和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種反思歐洲中心論的視角是提出中體西用、西學中源等理論。梁啟超將“西人富國之學”與“計然、白圭所云”等同,感嘆“前哲精意,千年堙沒,致可哀也”。(25)梁啟超:《論中國財政學不發(fā)達之原因及古代財政學說之一斑》,《大中華雜志》1915年1月20日。西學中源論事實上也容易陷入另外一種歐洲中心論,并不能讓中國從開放中尋求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的道路。

        如果說17世紀以前傳統(tǒng)中國存在獨具特色的經濟思想這一觀點已經得到普遍認同,(26)近年越來越多經濟史學著作包括了中國經濟思想。Francesco Boldizzoni and Pat Hudson eds., Routledge Handbook of Global Economic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16). William N. Goetzmann, Money Changes Everything: 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 (Princeton-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但是很顯然西方學者對中國經濟思想史還了解不多。那么近代中國經濟思想是否就是“西學東漸”或者如Taylor教授所認為的“移植”呢?為了理解這個龐大的主題,本文擬選擇從土地單一稅思想到地價稅制度的全過程,考察全球視野下中外經濟思想交流的細節(jié)。

        二、 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土地單一稅

        (一) 土地單一稅的東學西漸

        傳統(tǒng)中國經濟思想理念乃是全世界各個地區(qū)的共識,即重農、薄賦、不干預國內貿易。(27)李伯重:《大分流之外·中文版序》,載于王國斌 、羅森塔爾著:《大分流之外:中國和歐洲經濟變遷的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其中,作為支撐中國傳統(tǒng)文明根基的土地思想也在全世界產生普遍影響。多樣化的地權交易形式、多層次的地權交易體系、完善的土地稅收體系有利于政府、農民、地主等主體參與土地投資與收益的合理分配,也有利于土地要素的市場優(yōu)化配置。(28)龍登高:《中國傳統(tǒng)地權制度及其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相比之下,歐洲實行的分封制,土地的歸屬沒有唯一性和絕對性,(29)侯建新:《中世紀英格蘭農民的土地產權》,《歷史研究》2013第4期。是一種基于行政等級而不是市場化的配置機制。雖然歐洲土地租佃和買賣在中世紀出現(xiàn)并且逐漸成熟,(30)徐浩:《中世紀西歐土地市場研究》,《史學集刊》2016第4期。不過附著在土地上的封建義務是主要利益分配機制。新大陸發(fā)現(xiàn)之后海外貿易興起,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實施卻出現(xiàn)了損害農業(yè)的現(xiàn)象。法國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yè)國,卻在柯爾貝爾主持下實施極端重商主義政策,犧牲農民利益補貼工業(yè)和城市發(fā)展,致使耕地荒廢,農民極度貧困。于是,減少干預、重視農業(yè)成為共識,法國重農學派認為“一切的財富都來源于土地的耕種”(31)布阿吉爾貝爾:《谷物論、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20~21頁。,只有農業(yè)才能產生“純產品”。在財富分配上,重農學派提出土地單一稅主張,認為“最簡單、最合理、對于國家最有利、對納稅者負擔最輕的課稅形式是比例于純產品對繼續(xù)再生的財富源泉的直接課稅?!?32)魁奈:《魁奈經濟著作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342頁。具體就是整頓不適宜的間接稅,對地主的地租而不是對經營者收入征收直接稅。

        重農學派土地單一稅思想雖然也被認為受到洛克“從地租之外獲取稅收是無用的”(33)Bryan Kavanagh:《土地作為共同財富:泡沫經濟的對策》,《經濟資料譯叢》2014年第1期。等思想影響,但是更受到中國傳統(tǒng)土地稅思想影響,不僅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土地稅制度作為實踐依據(jù),而且基于中國哲學提出自然法則作為理論論據(jù)。第一,重農學派認為中國明清土地財稅制度構成了土地單一稅主張的實踐依據(jù)。一條鞭法將各項復雜的田賦附征和各種徭役“悉并為一條”,攤丁入畝改革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tǒng)一的地丁銀。這種土地稅收制度傳播到歐洲之后被認為是土地單一稅。以魁奈為例。他認為中國繳稅主體是地主,“習慣是地主取得收獲的一半并交稅,而農民取得另一半收入以補償其成本和勞動”,從而論證不能向租地農場主征稅。第二,土地單一稅的理論依據(jù)是自然秩序,因為土地單一稅是“依從自然秩序的”,而“所有其他的課稅形式都是違反自然秩序的”。(34)Francois de Quesnay, Le despotisme de la Chine (1767),ed.Lewis A. Maverick: China, a Model for Europe (San Antonio, Texas:Paul Anderson Company, 1946).自然秩序理念必然是受到中國的影響。(35)巫寶三:《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對法國重農學派經濟學說的影響問題的考釋》,《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1期; 談敏:《重農學派經濟學說的中國淵源》,《經濟研究》1990年第6期?!抖Y記》“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描繪的天下為公被認為是土地財富為“社會共同財富”的“大同”(great commonwealth),(36)Lazaros Houmanidis, “Francois Quesnay, the Founder of Economic Science,”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32.3(1982):433-446.從而也用來論證土地單一稅思想。

        不過需要注意,雖然重農學派土地單一稅思想受中國土地稅制度影響深遠,但二者大相徑庭。第一,中國土地稅制度是很輕的,而且并不排除其他稅收,不是真正單一稅。第二,“糧從租出,租由佃出”是厘清地主、農民和國家關系的原則,但是繳稅主體不一定是地主。在太平天國特殊歷史時期出現(xiàn)了“著佃交糧”政策,規(guī)定佃農只完納天國糧,不交或暫不交地租,(37)陳理:《論“著佃交糧”的經濟內容》,《學術月刊》1985年第5期。暫時地剝奪了地主的收租權。這種情況與魁奈支持的地主繳納稅收恰好相反。第三,中國征稅對象不是新創(chuàng)造的財富——地租,是根據(jù)土地面積和等級等繳納固定稅;而重農學派征稅對象是土地純產品,應該由地主用其取得的地租來繳納土地稅(38)G.Schachter, “Francois Quesnay: Interpreters and Critics Revisited,”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Sociology 50.3(2010): 313-322.。很顯然,魁奈代表的土地單一稅思想是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土地稅收制度作為論據(jù),用于解決商業(yè)時代土地升值財富分配機制。

        (二) 土地升值收益分配中的產權與稅收

        重農學派對政治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以魁奈學派為代表的經濟分析框架不僅在分析方法上為后來經濟科學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而且使得自然秩序和土地單一稅成為政治經濟學分析土地問題的出發(fā)點。斯密提出財富是自然產生的,而“租金可以被視為自然力量的產物,”自然權利是因為自然秩序而賦予人們的權利,所有人都可以聲稱具有這些權利。(39)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64.不過在處理財富分配機制上出現(xiàn)兩種思路,一種以李嘉圖和馬克思為代表強調土地產權再分配,一種以約翰·穆勒為代表強調土地收益再分配。李嘉圖認為地租是投入土地的勞動產品價值的一部分,“地主的利益總是同社會其他階級的利益對立的?!?40)李嘉圖:《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第四卷)》,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2頁。馬克思也指出地租就是壟斷權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對一塊土地的壟斷權,使所謂土地所有者能夠去征收貢賦,課取租稅?!?41)馬克思:《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4~705頁。馬克思曾以森林作為案例提出土地國家公有制的可行性。與之不同,約翰·穆勒認為土地私有和土地市場投機炒作造成社會分化,提出以沒收地主地租的全部增長額或一部分增長額作為征收土地稅的方法?!案鶕?jù)財政上的需要對地租的自然增長額課稅,又有什么對不起地主的呢?”(42)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390頁。所以穆勒提出地租稅由地主負擔,應課以重稅,而農場主因投資改良土地而增加的地租不應課稅。馬克思曾經指出 “這是工業(yè)資本家對地主懷抱仇恨的率直的表現(xiàn)?!?43)馬克思:《哲學之貧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年,第232頁。同樣是基于自然法則,土地產權制度變革與土地財稅制度變革成為土地升值分配的兩個主要方向。需要明確的是,這幾位學者對土地的思考主要還是集中于耕地投資升值,沒有專門強調城市化中土地升值的問題。

        (三) 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思想

        19世紀下半葉美國經歷了快速的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進程,但是不平等程度卻不斷上升。(44)Branko Milanovic, 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49.1879年亨利·喬治認為“物質進步不僅不能解脫貧困,實際上它產生貧困”,“只要現(xiàn)代進步所帶來的全部增加的財富只是為個人積累巨大財 產,增加奢侈和使富裕之家和貧困之家的差距更加懸殊,進步就不 是真正的進步,它也難以持久?!?45)亨利·喬治:《進步與貧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 14~15、8、378~379頁。“土地形式的私有財產不斷發(fā)展,常常和必然會導致使勞動 階級處于被奴役地位”;“承認土地公共權利不會引起震動和剝奪,只需要取消除地價稅外的全部稅收的簡單和 容易的辦法便能達成了。”(46)亨利·喬治:《進步與貧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 14~15、8、378~379頁。因為高昂的地租和土地炒作是造成進步與貧困并存的根源。因此,亨利·喬治主張征收土地單一稅。

        亨利·喬治承認受到了斯密、穆勒等經濟學家的影響,并通過他們越來越了解魁奈及其學派主張。不過,他得到與魁奈同樣的結論“是通過我自己的道路”,認為魁奈了解土地與勞動關系的真諦,“以魁奈和杜閣為首的法國經濟學家曾提出我所提出的建議,即取消除地價稅以外的全部稅收”(47)亨利·喬治:《進步與貧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 14~15、8、378~379頁。。亨利·喬治與法國重農學派主張的土地單一稅是非常相似(famous similarities)(48)Charles Albro Barker, Henry Geor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或者結論相同(same conclusions(49)Stephen Cord, Henry George: Dreamer or Realist? 2nd edition (New York: Robert Schalkenback Foundation, 1984)125.或identical conclusions(50)Vernon Louis Parrington,The Beginnings of Critical Realism in America, Vol. III (New York: Univ of Oklahoma Pr, 1958)126.)的,同時二者又是獨立的,更有所不同。第一,亨利·喬治面臨的是城市化和工業(yè)化時代,主要處理城市土地,而非農地問題。第二,亨利·喬治不僅明確土地單一稅,甚至認為土地單一稅收入正好可以彌補全部公共支出,所以不需要征收其他稅收。這就構成了亨利·喬治定理(Henry George Theorem)。第三,法國重農學派是基于純產品理論,而亨利·喬治對純產品理論是懷疑的,不過依然主張征稅對象要依據(jù)土地價格。整體上,法國重農學派的土地單一稅是保守的,亨利·喬治則是革命性的,所以法國重農學派應當是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思想的先驅(precursor),而不是祖先(ancestors)(51)Emile Rivaud, Henry George et la Physiocratie (Paris:Imprimerie Bonvalot-Jouve, 1907) 80-92.。

        事實上,亨利·喬治觀察到的城市化中土地升值及其分配問題是任何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會面臨的問題,所以亨利·喬治的學說在世界各國普遍傳播,出現(xiàn)了喬治主義運動。喬治主義(Georgism, Geoism)認為人們應該擁有自己生產的價值,來自土地的經濟價值(包括自然資源和自然機會)應該為全社會人均享。(52)M.Mason Gaffney, Henry George 100 Years Later, The Great Reconciler, http://schalkenbach.org/henry-george/henry-george-100-years-later/亨利·喬治是“一個自學成才的經濟學家,然而他確是一個經濟學家”,而且有廣泛社會影響,“科學貢獻……是無可估量的”。不過,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是“是魁奈的‘單一稅’的許多衍生物之一”。(53)熊彼特:《經濟分析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72~173頁。馬克思認為喬治主義是資本主義最后的“拋棄”,不敢觸動資本主義制度本身。(54)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致弗里德里?!ぐ⒌婪颉ぷ鬆柛?881年6月2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亨利·喬治與馬克思不同的土地改革思路在近代中國都產生了實質影響。由于馬克思經濟思想在中國傳播的研究已經比較全面深刻,在此重點討論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思想在中國的發(fā)展。

        三、 土地單一稅思想的西學東漸與本土實踐

        (一) 亨利·喬治學說的中國傳播

        亨利·喬治的學說在中國傳播過程與近代西方經濟學一樣主要通過傳教士、留學生、租界、政治家等。一般學者都強調了孫中山在其中的作用,此外還有傳教士馬林、江亢虎、單·威廉等。在此僅以馬林作為案例介紹。

        最早傳播亨利·喬治學說的是傳教士馬林(William Edward Macklin)。他認為中國非常適合傳播亨利·喬治的理論,機不可失。(55)William E.Macklin, “Adventure-in-China,” Land and Freedom 1(1942):14.鑒于中國擁有95%的文盲,不可能幾年內建立一個理想的單一稅共和國,不過如果提前介紹了亨利·喬治的思想并大范圍傳播,必然會推動中國的變革。(56)William E.Macklin,“ Progress of the Single Tax Doctrine in China,”Land and Freedom 9(1927).于是,馬林在《萬國公報》、《北華捷報》等發(fā)表了大量文章介紹亨利·喬治學說,1899年翻譯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困》,并以《富民策》和《足民策》(57)1899年《足民策》極有可能是《富民策》的簡略版。李丹:《晚清西方經濟學財富學說在華傳播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3期。為名出書流傳。在給美國《單一稅評論》的信中,馬林寫道1911年前多是小范圍宣傳,試圖影響中國地方官員,曾上書兩江總督端方要求學習外國制度變房捐為地稅,向其介紹“美國名儒卓爾基曾著一富民策,即言地稅歸公之大益?!?58)《英國醫(yī)士馬林為請變房捐為地稅事上江督書》,《吉林官報》1907年第1期,第10~12頁。馬林還到上海和南京拜訪孫中山,共同討論土地單一稅制度,但是大部分聽眾主要是面對上海地價上漲的洋人。馬林曾在《北華捷報》等外文報紙介紹土地單一稅,反對“二百個地主控制上海”,(59)Harold Schiffrin, Pow-Key Sohn, “Henry George on Two Contin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the Diffusion of Idea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1 (Oct., 1959): 85-109.得到租界洋人的關注。

        1894年馬林首次發(fā)表相關文章提出“照地租征錢糧最為公允”的觀點,因為“地價之漲由人多也,地價之跌由人少也,是地價之漲跌乃由人作出”,(60)馬林:《以地租征稅論》,《萬國公報》1894年第71期。但是沒有說明必須要實行土地單一稅。1897年他提出“以地征租,創(chuàng)舉也;……然余亦未敢謂既有是稅而他稅可不取也”,顯然不完全強調土地單一稅。(61)馬林:《再論以地征租之利》,《萬國公報》1897年第102期。。1898年《富民策有序》,馬林才系統(tǒng)介紹了土地單一稅主張,首先提出“當今之患不在不足,而在不均”,資本致富比勞動致富更容易,而土地資本化就是分配不均的原因,于是提出對土地所有人按照地價收稅,“今有地者照價歲出四五厘之租以充公用,如修路通道立學讀書以及國家之錢糧官府之用度皆可取給于中?!?62)馬林:《富民策有序》,《萬國公報》1898年第114期。可見,馬林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從簡單強調對地租征稅到按照亨利·喬治的邏輯強調土地單一稅,甚至運用馬爾薩斯陷阱理論和美國勞資沖突論證土地單一稅有利于稅收公平、提供公共品等。馬林對土地單一稅的介紹事實上涉及了發(fā)展與分配——效率與公平這個難題,認為分配問題是中國貧苦的原因。

        (二) 孫中山地價稅思想體系

        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識的孫中山經常引用盧梭、孟德斯鳩、林肯、亨利·喬治、馬克思、威廉氏等人的理論。民生主義被認為是模仿西方理論并調整適應中國環(huán)境,最為代表的就是主張通過土地稅和土地增值稅實現(xiàn)平均地權,而孫中山這一主張的理論基礎就是亨利·喬治的土地理論。(63)Lin. “Sun Yat-Sen and Henry George, The Essential Role of Land Policy in Their Doctrines,”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Sociology 33.2(2010):201-220.孫中山也認為中國主要問題是分配問題,并且以歐美為鑒強調要防患“社會危機”于未然。(64)李學桃、彭廷洪:《經濟公平與經濟發(fā)展之爭》,《理論月刊》2018年第2期。他還提出亨利·喬治的學說“深合于社會主義之主張,而欲求生產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將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謀社會永遠之幸福也。……欲解決土地問題,我國今日正一極佳時期也。趁此資本未發(fā)達,地價未加增之時,先行解決?!?65)孫中山:《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521~522頁。1905年11月,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月刊)創(chuàng)刊,把土地國有列為該報六大主義之一,其第一期刊出的屠富(廖仲愷的筆名)所譯《進步與貧乏》一文對“英國亨利佐治”原著部分內容作了介紹。(66)亨利佐治著,屠富譯:《譯叢:進步與貪乏》,《民報》1905年第1期,第122~130頁。

        孫中山不是被動接受亨利·喬治學說。首先,亨利·喬治學說是經過孫中山選擇的結果。孫中山首先選擇了土地國有思想,然后就實現(xiàn)土地國有的路徑選擇了和平漸進方式。這種選擇標準背后體現(xiàn)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土地思想。(67)1899~1900年旅日期間,孫中山與人經常討論土地問題,“恒以我國古今之社會問題及土地問題為資料”。參見馮自由:《同盟會四大綱領及三民主義溯源》,《革命逸史》第3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06頁。孫中山是共將來,不是共過去,與亨利·喬治和共產主義不一樣。孫中山提倡的是全部漲價歸公,但是具體政策確是實行比例稅的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并沒有普遍的執(zhí)行或者執(zhí)行效果不佳。其次,孫中山借鑒了亨利·喬治論證土地單一稅的稅收方式,例如1905年《同盟會宣言》中他提出“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68)孫中山:《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97頁。“土地之歲收,地價之增益…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經營地方人民之事業(yè),及應育幼、養(yǎng)老、濟貧、救災、衛(wèi)生等各種公共之需要”。(69)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20頁。這與馬林的論述基本一致。但是在具體機制上,孫中山受到單·威廉等土地改革實踐派影響更大。第三,孫中山地價稅思想目標具有更大的革命性。孫中山認為“必地權平均,而吾人始能平等”,(70)孫中山:《在山西同盟會歡迎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73頁。而“求平均之法,有主張土地國有的。但由國家收買全國土地,恐無此等力量,最善者莫如完地價稅一法”。(71)孫中山:《復張永福林義順函》,《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21頁。孫中山以土地原價稅和土地增值稅實現(xiàn)土地所有權上的“平均地權”,于是地價稅不僅是一種在征稅依據(jù)上的稅收制度改革,也是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72)王昉、熊金武:《從“漲價歸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稅制度——兼論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思想與經濟制度的關系》,《財經研究》2010年第1期。這也是地價稅制度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第四,孫中山對地價稅機制既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他并沒有提及只向土地收稅,因此事實上不是單一稅。孫中山還提出了一些獨特的制度安排。例如地價由地主自行申報,政府有權利“照地價收稅”和“照地價收買”。通過這兩種機制配合,來確保地主申報地價的真實性。這就是土地單一稅本土化的體現(xiàn)。

        由于孫中山對亨利·喬治學說的推崇,亨利·喬治學說在民國時期產生更大影響。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作為民生主義平均地權主要制度安排的地價稅成為國民政府最主要的土地政策之一。(73)王昉、熊金武:《民國時期地價稅思想研究——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變遷的一個微觀視角》,《復旦學報》2012年第1期。第一個方面是對亨利·喬治學說的介紹;第二個方面是對土地單一稅的介紹,例如蘇聯(lián)單一國家稅(74)《蘇聯(lián)單一國家稅條例全文》,《外交部公報》1933年第3期,第281~284頁。;更多是如何鑒別漲價部分,如何查出地價等(75)王澹如:《土地漲價歸公問題》,《儀征縣縣政公報》1930年第4~7頁。。自此民國學者開始從獨立的經濟學視角去審視亨利·喬治的學說。

        (三) 地價稅實踐及其影響

        清末地價稅立法和改革實踐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上海租界。地稅和房捐制度是一種基于土地和房產市場價格的現(xiàn)代城市財稅制度。其中地稅是按土地估價總值的一定比例由租地人或土地占有人每半年繳付一次的一種直接稅,稅率一般在千分之二點五至千分之八左右;房捐是按房租的一定比例由房屋的承租人或自用房屋的業(yè)主繳納。地稅和房捐收入隨城市房地產行業(yè)的發(fā)展而增長,成為近代上海城市建設和維護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76)《上海財政稅務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市財政稅務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第100、479~485頁。這一制度構成了城市房地產增值收益部分再分配的相對合理機制,使得當城市化率快速提高時,新增人口和原有城市居民得以共擔城市現(xiàn)代化成本,共享城市現(xiàn)代化績效。這種制度并不符合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設想,只是務實的按照土地價格收稅(77)賈彩彥:《近代中國城市土地管理制度變遷的比較及對城市后續(xù)發(fā)展的影響》,《復旦學報》2019年第1期。。第二次是在南京實驗。江亢虎與傳教士馬林、裴義理、都春圃等創(chuàng)辦農娠會,作為地稅歸公試驗場。此次實驗中馬林得到了孫中山代表的革命黨和其他政治勢力所有領導人的支持。它采用單一稅收方式并取得了成功,但在革命后的軍閥混戰(zhàn)中也只能做到如此。第三次是在膠州灣。1898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德國地價稅專家單·威廉主持實施了世界上第一次土地增值稅制度,這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實施喬治主義的地區(qū)。土地增值稅制度在青島施行收效之后被多次推廣,1904年德國法蘭克福市等多座城市開始實施土地增值稅。

        民國時期地價稅改革包括三次。第一次是北洋政府。最早的地價稅立法是1913年百姓反對征收鹽稅,要求實施地價稅,(78)《增加鹽稅抗議:何以不征地價稅,豈欲窮人吃淡飯耶》,《人道周刊》1913年第8期,第57頁。于是1915年北洋政府財政部擬定《地價稅條例大綱》,規(guī)定“土地所有權轉讓時對于賣家課地價稅”,如果賣價比原價漲20%以上“就其增之價課以地價稅”,如果沒有20%則免稅。范圍限定為“商埠附近二十里以內之土地及與鐵路車站附近十里以內之土地課以地價稅”。顯然,這是對城市范圍內征收的地價稅,被認為有利于不讓地主獨占土地增值收益,“不可謂非文明之稅法也”,但需要革除“惡劣之舊稅法如厘金等類”才能學理通順(79)《地價稅條例大綱》,《新聞報》1915年1月9日第2版。。不過,北洋政府沒有真正實行這一土地政策。與此同時,1924年孫中山邀請單·威廉到廣東草擬《廣東都市土地稅條例》,達到“稅去地主”的結果,不過活動空間僅限于廣州(80)夏巨富:《官商博弈:1927年廣州都市土地稅的實施及其困境》,《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第二次是國民政府。1930年《土地法》等法規(guī)包含了地價稅和土地增值稅制度內容,于是各地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土地測量、調查、登記等征稅準備工作。1933年上海特別市政府發(fā)布了《上海市征收暫行地價稅章程》和《上海市征收暫行地價稅章程施行細則》開始征收暫行地價稅,并于1948年9月起征土地增值稅。但國民政府在上海等地的實踐表明,地價稅難以抑制土地投機,沒有為國家公共設施建設和地方自治提供財政保證,沒有起到土地調節(jié)(尤其是對農村土地)的作用,更談不上實現(xiàn)“漲價歸公”和平均地權的目標。第三次是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漲價歸公、照價收稅和照價收買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提供了一種贖買的思路。1946年,中國共產黨“擬根據(jù)孫中山照價收買的精神”,(81)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文件選編(第11輯)》,檔案出版社,1991年,第19頁?!霸谖唇浲恋馗母飬^(qū)域,發(fā)行土地公債,征購地主超過應留數(shù)量之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之農民,以達到耕者有其田之目的”(82)中央檔案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土地改革文件選編(1945~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年,第41頁。,并在個別解放區(qū)進行了試點。(83)彭厚文:《論解放戰(zhàn)爭初期中國共產黨有償贖買地主土地的政策》,《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至1947年底陜甘寧邊區(qū)把120余萬畝對地主土地收購的土地成功轉到農民手中(8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習仲勛紀念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第46頁。。1949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繼續(xù)征收地價稅,并對處于黃金地段的外國建筑開征高標準地價稅,這逐漸成為政府國有化的手段。(85)《顧準以地價稅收回外國建筑及用地》,《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年第9期。

        作為現(xiàn)代社會一種基本經濟制度,地價稅在當前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試行。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墨西哥、中國以及丹麥,南非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領導人都受到了亨利·喬治學說的影響建立了有關體制。1954年中國臺灣地區(qū)頒布《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要求都市土地舉辦“規(guī)定地價”,土地所有權人自行申報地價,由直轄市、縣(市)當局征收土地增值稅。臺灣地區(qū)的耕者有其田政策與《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比亨利·喬治更廣泛的土地稅政策(86)Lin S.“Sun Yat-sen and Henry George: The Essential Role of Land Policy in Their Doctrines,”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33.2(2010):201-220.。孫中山的主張也受到了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推薦,將其列為農業(yè)改革舉措之一,二戰(zhàn)后很多國家土地改革也采取了地價稅。當代土地財政被認為是亨利·喬治和孫中山“漲價歸公”理論的主張,(87)崔之元:《重慶實驗的三個理論視角:喬治、米德與葛蘭西》,《開放時代》2011年第9期;DirkLoehr:《青島土地法之鑒》,《經濟資料譯叢》2014年第1期。而民國地價稅制度也值得為當代房產稅改革所借鑒。

        四、 全球經濟思想變遷中的近代中國

        近代中國經濟思想事實上包括了多種觀念,既有中國本土經濟思想,也有西方傳播的各種經濟思想,出現(xiàn)了多種思想的范式競爭。亨利·喬治、馬克思和中國本土思想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孫中山等政治人物。范式競爭直接體現(xiàn)在孫中山對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土地國有化思想的態(tài)度上。

        (一) 近代中國的思想范式競爭

        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知道,土地財稅轉型是各國經濟現(xiàn)代化中必須面臨的問題。發(fā)展與分配關系是近代中國思想爭論的而核心。在西方土地財稅思想現(xiàn)代化轉型中,重農學派將中國傳統(tǒng)土地稅制度作為理論論據(jù)和實踐依據(jù),提出對地主收取的地租收稅;在19世紀亨利·喬治提出了對城市化中土地升值收益照價收土地單一稅,并產生了全球喬治主義運動。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思想通過馬林、江亢虎、廖仲愷、單·威廉和孫中山等傳播到中國,影響了近代中國對發(fā)展與分配問題上的判斷,也吸引人們對土地收益分配問題的關注。孫中山受到了亨利·喬治思想的影響,強調分配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

        同時我們看到,孫中山代表的中國學者絕不是簡單照搬亨利·喬治學說,而是結合中國國情的選擇吸收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了地價稅體系。因為中美國情不同,美國是進步中的貧困化,而中國是工業(yè)化還沒有起步。中國貧困的主要原因不同于美國城市土地問題,而是農村土地問題。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思想不能解決中國農村土地問題。于是,孫中山雖然在方法上是學習亨利·喬治征收土地稅,但是目標是通過征稅實現(xiàn)產權層面上的“稅去地主”。從一開始孫中山對土地產權分配的認識就很深刻,堅持的就是土地產權改革,土地單一稅對于孫中山僅僅是完成平均地權的手段,而不是主要為了增加稅收。這事實上就與土地單一稅的稅收定位不一致。土地單一稅只是對土地租金的沒收性稅收,而不是對土地的國家化,減少對私人企業(yè)經濟的效率損失。(88)熊彼特:《經濟分析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72~173頁。因為孫中山是革命家,面臨的是一個社會政治制度的全部的重建,而亨利·喬治是改革家,面臨的是社會制度比較完備的美國。所以,孫中山強調國家的作用,但是亨利·喬治卻沒有。(89)Trescott P.B. “Henry George, Sun Yat-sen and China: More than Land Policy Was Involved,”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53.3(2006): 363-375.于是土地單一稅理論便轉換為本土化的地價稅制度。

        中國的土地改革實踐也是走了與西方不同的道路。通過五次地價稅實踐,嚴格按照亨利·喬治土地單一稅改革是不可行的,通過財稅手段實現(xiàn)土地產權分配也是不可行的,于是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耕者有其田”成為近代中國土地改革最終選擇。因為地價稅制度相對于“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不僅回避了廣袤內地和農村的土地所有權,缺乏改革針對性,而且難以在農村地區(qū)推行,適用于城市的有限范圍限制了改革績效。(90)熊金武:《近代中國地價稅思想立法與實踐研究》,《福建論壇》2015年第5期。而地價稅制度職能設定的錯位是地價稅變革失敗最根本的原因。1927年毛澤東就明確“非解決農民問題中之土地問題,革命不能徹底成功,當時所提出的口號為‘平均地權’。但平均地權僅能限制大地主之壟斷土地,仍不能徹底解決土地問題,故后來更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边@個過渡性文件可以看到毛澤東對土地問題的演變和土地問題思想從漲價歸公到耕者有其田的發(fā)展。(91)田子渝:《在臺北發(fā)現(xiàn)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的兩份史料》,《中共黨史研究》2003年第5期。于是用堅持耕者有其田的新三民主義取代地價稅理論。

        中國地價稅理論創(chuàng)新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對全球土地改革和經濟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普遍影響。因為地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經濟問題,轉換為金融資本時代“階級—壟斷地租”。(92)孟捷、龔劍:《金融資本與“階級—壟斷地租”》,《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中國把土地稅的問題轉化成了一個行政性的土地產權改革,就是基于中西方國情的不符,導致了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在世界范圍內均有影響,很多國家土地制度改革都是采取了中國耕者有其田,而不是土地單一稅的理論。因為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土地問題絕非美國一般的不動土地產權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事實證明,經過土地改革的地方,經濟增長更高。(93)Richard Grabowski, “East Asia, Land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3.1(2002):105-126.除此之外,孫中山對西方經濟學說也曾產生影響,并不是簡單地從西方拿來。(94)Maiju Johanna Per?l?, Early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Sun Yat-Sen to Ragnar Nurkse (2009), eds. Rainer Kattel, Jan Kregel, Erik Reinert (London: Anthem Press, 2011).例如孫中山提出的地主自行申報地價、政府有權利“照地價收稅”和“照地價收買”的機制,引向機制設計中的直接顯示機制。孫中山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95)孫中山:《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02頁。,還是要從發(fā)展的角度去認識中國問題,而不是簡單的理解為分配問題。董時進、卜凱等學者反對以土地改革來解決中國農業(yè)問題,強調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力。開放思想市場,借鑒批評西方經濟思想,讓近代中國對土地問題的認識不斷加深,逐步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這種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思考事實上為以工立國和以農立國之爭提供了契機,為發(fā)展經濟學奠定了基礎。

        (二) 對傳播史分析框架的反思

        近代以來傳教士、海外留學生等將西方經濟思想傳入中國,這是近代中國經濟思想變遷的主要路徑。傳播史作為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主要研究框架,回答了近代中國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的主要問題。首先,動力機制。參考“沖擊—回應”模式,西方經濟思想傳播是中國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的動力之一?!按蚱浦袊鴶?shù)千年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體系框架,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實現(xiàn)由古典模式向近代模式的轉型,是借助于外國資本主義影響的沖擊和刺激而完成的”。(96)談敏:《回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2頁。其次,發(fā)展方向。由于西方經濟科學代表了“現(xiàn)代經濟科學”,移植西方經濟科學和參照西方經濟科學創(chuàng)新便是中國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最簡捷的道路。再次,發(fā)展階段性。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具有顯著地階段性,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都是現(xiàn)代化變革的顯著時間節(jié)點,原因就在于西方經濟科學階段性傳播。“五四運動以后,隨著外來新思想新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至少是在分類體系、概念術語和分析方法上,幾乎被西方經濟學的迅速傳播所取代;或者說,推動著中國主流經濟思想的發(fā)展,脫離傳統(tǒng)路線,進入與世界經濟科學相融合的軌道”。(97)胡寄窗、談敏:《新中國經濟思想史綱要(1949~1989)》,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頁。這也就構成了經濟思想史上的“胡寄窗分界”假說。(98)趙曉雷:《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一個基礎性課題:“胡寄窗分界”假說論證》,《財經研究》2013年第10期??傊?,傳播史框架對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不過,既有傳播史框架的研究也存在幾個缺點。第一,片段性。一般傳播史研究缺乏將近代中國經濟思想變遷放在全球經濟思想大變遷的框架內的整體維度,只是截取了晚清到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為主的歷史片段,忽略了人類歷史上更長周期內的中外經濟思想交流。中國經濟思想在西方經濟學形成時期就已經在西方廣泛傳播。傳教士將大量中國典籍翻譯為外文,例如《商君書》《漢書·食貨志》《管子經濟文選》等有關經濟思想的專門著作,均被翻譯為英文(99)巫寶三:《談談研究中國早期經濟思想的意義、現(xiàn)狀和前景》,《經濟研究》1982年第8期。。第二,單向性。由于晚清到民國時期主要是西學東漸,東學西漸比較少,于是形成一個觀念,似乎近代中國中外經濟思想交流主要是單向的,因而無法形成對經濟思想變遷的整體認識。事實上,中國經濟思想在17世紀之后的世界經濟思想變遷中占有重要地位。陳煥章《孔門理財學》代表的中國經濟思想專著進一步在西方傳播,使西方了解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法國重農學派的中國淵源、(100)談敏:《重農學派經濟學說的中國淵源》,《經濟研究》1990年第6期。常平倉制度與美國羅斯福新政、(101)李超民:《常平倉:美國制度中的中國思想》,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年。民國經濟學者的經濟學貢獻(102)李軍:《西方經濟思想的中國淵源》,《古今農業(yè)》2008年第11期;鄒進文、黃愛蘭:《移植與創(chuàng)新:中國近代經濟學百年變遷鳥瞰》,《江漢論壇》2013年第6期。等都已經得到充分論證。第三,雖然西方經濟學說大規(guī)模傳入中國,中國并沒有因為接受西方經濟學說,而完全放棄傳統(tǒng)經濟思想,所以西方經濟學說在中國不是移植,而是傳播,還有中國學者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在近代不僅沒有斷絕和消失,還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轉型??傮w上,中國經濟思想對于世界經濟思想的影響也隨著中國國力提升,越來越得到重視。對歐洲中心論的反思不再是簡單的強調東學西漸,而應該是在客觀承認西方經濟思想在近代中國傳播事實的基礎上,同時反思“歐洲中心論”和“中國中心論”(103)林甘泉:《從“歐洲中心論”到“中國中心論”》,《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2期。,進而挖掘出世界經濟思想發(fā)展相互影響的脈絡,總結中西經濟思想的相互交流歷史經驗。只有從全球視野出發(fā),以更加開放的視角才能理解中國經濟思想變遷。

        (三) 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的中國經驗

        按照拉卡托斯科學哲學理論,從世界范圍內看,一旦以古典政治經濟學為代表的現(xiàn)代經濟科學在西歐產生,世界其他區(qū)域的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都是在其影響下進行的,是一種“后發(fā)式”的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昂蟀l(fā)式”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在除英國以外的其他區(qū)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是在西方世界已經完成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因此屬于“后發(fā)式”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那么“后發(fā)式”經濟思想范式現(xiàn)代化路徑不僅包括現(xiàn)代經濟科學在“后發(fā)式”區(qū)域的傳播,而且內含有“后發(fā)式”區(qū)域固有的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現(xiàn)代化轉變,即后發(fā)式區(qū)域傳統(tǒng)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中國近代經濟思想變遷是一種考察“后發(fā)式”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機制和特點的一個典型案例。西方經濟科學在近代世界范圍內傳播的過程中,后發(fā)式區(qū)域經濟思想不能夠再維持獨立的狀態(tài),“殖民主義將西方的學問強加給非歐洲社會的后果,與其說使歐洲的思想與本土的思想相互交融,共同受益,不如說是往往消滅了本地的文化傳統(tǒng)”(104)鈴木:《日本經濟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49頁。。中國以其深厚的文化淵源和富于生命力的文化品質,保留了很多傳統(tǒng)和獨特的經濟思想文化要素,存在很長時期的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與西方經濟思想交匯的過程。中國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道路是曲折漫長的,具有其他“后發(fā)”國家和文明所沒有經歷的復雜性和艱難性。西方經濟學說在中國的傳播遠不能解釋近代中國經濟思想變遷的全過程。

        近代中國經濟思想變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全球范圍內的動態(tài)變遷過程,中外經濟思想交流是近代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理解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重要線索,但其中應包含對歐洲中心論的反思。第一,中外經濟思想交流不是單向的西學東漸。思想傳播途徑是多元的,傳教士、學者、留學生等。西學東漸在清末到民國時期比較顯著,但是中國經濟思想海外傳播不僅對西方經濟學形成至關重要,在20世紀依然通過常平倉、土地增值稅等制度創(chuàng)新影響世界經濟思想的發(fā)展。第二,中外經濟思想交流絕不是簡單的傳播過程,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符合本國的經濟思想既不能是拿來主義,也不能超前于本國實際。能夠解決中國本土問題的土地制度安排和思想體系自然在全世界范圍內再次傳播。第三,要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安排就要從各種經濟思想中去梳理,更需要去探索如何借鑒既有經濟思想來構建符合自己國情的制度安排。只有通過中外經濟思想交流,出現(xiàn)各種經濟思想的范式競爭,以此構建一個思想市場,才可能基于中國實踐出現(xiàn)中國經濟思想現(xiàn)代化,進而構建中國現(xiàn)代經濟理論。整體上,中國經濟思想變遷是世界范圍內經濟思想變遷中的積極部分。不僅傳統(tǒng)經濟思想得到傳承創(chuàng)新并積極發(fā)揮作用,基于本土實踐的思想創(chuàng)新也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代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也應該在積極借鑒各國優(yōu)秀經濟思想的基礎上繼承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經濟思想,結合本土實踐,積極開拓創(chuàng)新。

        猜你喜歡
        思想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經濟是個啥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www|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人妖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高清乱码又大又圆|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男女裸交无遮挡啪啪激情试看| 少妇spa推油被扣高潮| 青春草国产视频|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呦系列呦交| 日本高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刺激视频一区二区| 少妇高潮久久蜜柚av|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国产又大大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久久久|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视频免费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蛋壳| 少妇白浆高潮无码免费区|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 东京热| 高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特别黄色大片|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区精品| 国产精东一区二区三区| 91色区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妺妺跟我一起洗澡没忍住 | 男人天堂免费视频|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男女射黄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