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贛南官話方言島中的助詞“穩(wěn)”除作結果補語和動相補語外,常用作持續(xù)體標記和進行體標記,讀作輕聲,前者強調片段性特征,后者與當下聯系,表達相對完整的事件,主觀化和語法化的程度更高。在語言接觸背景下,贛南官話“穩(wěn)”的句法語義特征受周邊客家方言影響較大。
關鍵詞:贛南官話方言島 “穩(wěn)” 語法化 語言接觸
一.贛南官話方言島助詞“穩(wěn)”的用法
江西省的贛南地區(qū),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客家人的一大主要聚居地。贛州轄二市三區(qū)十三縣,當地方言以客家方言為主,只有贛州市區(qū)和信豐縣城通行西南官話,在周邊客家方言的包圍之下,形成了贛南官話方言島。據李榮先生《漢語方言的分區(qū)》《中國語言地圖集》,西南官話在江西有兩個方言點,分別是贛州市和信豐縣,其余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等。本文主要討論贛南官話方言島中的助詞“穩(wěn)”。
贛南官話方言島的“穩(wěn)”主要有以下幾種用法。
(一)“穩(wěn)”作結果補語,意為牢固、不松動。
(1)等船停穩(wěn)了再上。
(2)用繩子捆穩(wěn)這些書。
這類句子中的“穩(wěn)”保留了較多的“穩(wěn)當、不松動(晃動)”的形容詞的含義。
(二)“穩(wěn)”做動相補語(唯補詞),表示動作達成、實現或有結果,語義上相當于“好”、“住”、“上”等。
(3)有一排圍欄攔穩(wěn),別擔心他摔下去。
(4)把杯子拿穩(wěn)來。
(5)扶穩(wěn)來,別摔跤。
“攔穩(wěn)”表示“攔住”,“拿穩(wěn)”表示“拿好”,“扶穩(wěn)”表示“扶住”,多用在祈使句中,句末常帶語氣助詞“來”,表示命令或預警的語氣。
從結果補語到唯補詞,“穩(wěn)”的意思由最初的穩(wěn)緊義逐漸泛化表示動作的完結,意義逐漸虛化,與前面動詞的詞匯化程度更高,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語義上的連續(xù)統(tǒng)。
(三)持續(xù)體標記,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持續(xù),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著”,一般讀作輕聲。例如:
(6)沙發(fā)上坐穩(wěn)兩個人。
(7)桌子上擺穩(wěn)很多水果。
(四)進行體標記,表示動作的不間斷進行,相當于普通話的“著”,也讀作輕聲。例如:
(8)外面下穩(wěn)雨。
(9)你不能騎穩(wěn)摩托車接電話。
贛南官話方言島的“穩(wěn)”使用較頻繁的是后兩種——持續(xù)體標記和進行體標記。關于“體”,Comrie(1976)將其定義為“觀察情狀的內部時間構成的不同方式”,戴耀晶(1997)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體是觀察時間進程中的事件構成的方式”。
如果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進程軸來看,一個完整的事件構成大致包括活動起點、活動進程階段、活動終點/結果狀態(tài)起點和結果狀態(tài)持續(xù)階段,動作事件的發(fā)生總是凸顯一個或多個階段,如下圖所示:
持續(xù)體標記“穩(wěn)”所在的動作事件凸顯的是結果持續(xù)狀態(tài)階段,進行體標記“穩(wěn)”所在的動作事件凸顯的是活動進程階段。
二.贛南官話方言島中“穩(wěn)”的句法語義特征
(一)持續(xù)體標記“穩(wěn)”的句法語義特征
用于持續(xù)體標記“穩(wěn)”前的動詞一般具有[+持續(xù)]的語義特征,因此,能進入其中的動詞一般有置放類動詞(擺、立、堆、插、搭等)、成事類動詞(畫、寫、刻、繡)、姿態(tài)類動詞(坐、站、躺、蹲)、穿戴類(穿、戴、披)、執(zhí)持類(舉、端、抱、拿、提)、性狀類動詞(生、長、結)等,這類事件表示動作發(fā)出之后,便經歷一個結果狀態(tài)持續(xù)過程。
表示持續(xù)義的“V+穩(wěn)”是從事件內部進行觀察,截取的是動作事件的一個片段,不作句子的主干成分,往往還需附有后續(xù)成分,否則讓人感覺語義未盡。在贛南官話方言島中,“V+穩(wěn)”常用于表達背景信息,如“她靠穩(wěn)墻站倒”,就是因為在所表達的事件結構中,凸顯的是其靜態(tài)的結果持續(xù)狀態(tài),動作的起始、終結和活動進行階段在人們的認知圖景中未被激活,只有該動作事件結果持續(xù)狀態(tài)中任一個續(xù)段被人們所關注,具有片段性特征。
在贛南官話方言島區(qū)域,除了“穩(wěn)”,還經常使用體標記“倒”來表示動作的實現和達成,凸顯的是活動終結點(或結果持續(xù)狀態(tài)起始點),略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了”,表示新情況的出現,偏向于主觀判斷句。
(10)家里坐穩(wěn)一客廳的客人。
(11)家里坐倒一客廳的客人。
(二)進行體標記“穩(wěn)”的句法語義特征
表進行義的“穩(wěn)”激活的是動作事件中的活動持續(xù)階段,表示動作的不間斷進行。如:天上飛穩(wěn)一只鳥。她在炒穩(wěn)菜。能進入其中的動詞具備[+活動進程]的語義特征。
除出現在存在句外,表進行義的助詞“穩(wěn)”更常出現在句式“在/正在+V+穩(wěn)”中,“在/正在”常與“穩(wěn)”同現。如:
(12)他在吃穩(wěn)飯。
(13)我們在聊穩(wěn)天。
較之于凸顯持續(xù)義或進行義的“V+穩(wěn)”句,“在+V”、“在/正在+V+穩(wěn)”句式傾向于表達動作過程相對完整的事件,表示與V相關的事情正在進行當中。陳月明(1999)分析了“在”和“著1”的區(qū)別,指出“在”側重活動在進行之中,“著1”側重動作的持續(xù)?!啊谒⒀辣硎咎幵凇⒀阑顒拥倪^程中,指稱包括取牙刷、牙杯、牙膏、把牙膏擠在牙刷上、取水、用牙刷刷牙、漱口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構成的行為”,在“在+V”表達的動作事件中,描述的是與當下相聯系的動作開始、進行等相對完整的過程?!啊硎緞幼鞯某掷m(xù),‘刷著牙表示連續(xù)反復施行‘刷的動作”,該事件激活的是動詞的[+活動進程]語義特征,強調的是反復進行義,相當于贛南官話方言島中表進行義的“V+穩(wěn)”。
我們認為,“在/正在+V+穩(wěn)”句和“V+穩(wěn)”句描述的事件類型各有不同,前者描述的是完整事件,獨立性強,后者凸顯的是從一個完整事件中截取下來的一個續(xù)段。
“在/正在+V+穩(wěn)”句式表示進行,是把動作事件與說話當下相聯系,更常用于前景信息,而“V+穩(wěn)”強調的是片段信息,語義未完,更常用于背景信息。據沈家煊(2001),聯系當時是主觀性的表現,其語法化程度高于不聯系當時者,由此推斷進行體標記“穩(wěn)”的語法化程度高于持續(xù)體標記“穩(wěn)”,主觀性也更強。
據楊永龍(2005)分析,穩(wěn)緊義形容詞是在動結式的結果補語位置逐步語法化的,后由唯補詞演化為持續(xù)體助詞,進而演化為進行體助詞。我們發(fā)現,在語法化程度更高的持續(xù)體和進行體中,“穩(wěn)”的意義逐漸虛化,附著性增強,外在表現就是聲調丟失,變成輕聲。因此,在“穩(wěn)”的語法化過程中,實際上存在這樣一個語法化的鏈條:形容詞>結果補語>唯補詞>持續(xù)體標記>進行體標記。
三.語言接觸下助詞“穩(wěn)”的使用情況
贛南官話方言島周邊地區(qū)都屬客家方言區(qū),關于“穩(wěn)”的用法,不乏相關研究。劉綸鑫(1999:738)提到,江西上猶客家話的“穩(wěn)”有三種用法,除了作形容詞外,還可作持續(xù)體標記,記作穩(wěn)1,作進行體標記,記作穩(wěn)2。例如:
穩(wěn)1:門口圍穩(wěn)1一群人//碗里裝穩(wěn)1飯//外頭落穩(wěn)1大雨,渠也跑出去//房間里關穩(wěn)1一個人
穩(wěn)2:話穩(wěn)2話穩(wěn)2,渠就來了//做穩(wěn)2做穩(wěn)2,大水就沖過來了
與普通話中“著”的用法相似,穩(wěn)1常用在存在句中表示狀態(tài)的持續(xù),穩(wěn)2表示動作的進行。另外,在江西寧都、石城、大余、龍南等客家方言區(qū)內,也有表示持續(xù)義和進行義的助詞“緊”,用法和意義與“穩(wěn)”大致相當。
我們推測,贛南官話方言島“穩(wěn)”的用法受周邊客家方言影響較大。從歷時上看,雖然贛南方言島并未被周邊客家方言區(qū)同化,長期以來兩種語言和文化處于相互競爭的狀態(tài),保留著異質特征,但是長時間的接觸必然會使兩種語言在交流中互相滲透,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會有所體現。經過長期的接觸融合,贛南官話方言島動態(tài)助詞“穩(wěn)”的用法已與周邊客家方言的“穩(wěn)”并無二異。
參考文獻
[1]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tǒng)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陳月明.時間副詞“在”與“著1”[J].漢語學習,1999(4).
[4]楊永龍.從穩(wěn)緊義形容詞到持續(xù)體助詞——試說“定”、“穩(wěn)定”、“實”、“牢”、“穩(wěn)”、“緊”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5(5).
[5]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6]劉丹青.“唯補詞”初探[J].漢語學習,1994(3).
[7]吳福祥.語法化的新視野——接觸引發(fā)的語法化[J].當代語言學,2009(3).
[8]易丹.柳州方言的動態(tài)助詞“穩(wěn)”[J].語言研究,2012(3).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贛南官話方言島的形成及發(fā)展趨勢研究》;項目編號:JC17203。
(作者介紹:謝燕麗,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