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霞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心外一科450000
先天性心臟?。ê喎Q先心?。┦且环N常見先天缺陷性疾病,表現在患兒出生前受各種因素影響胚胎期血管、心臟發(fā)育障礙或異常[1]。成年人先心病患者大多數為幼時癥狀無癥狀或不明顯,成年后因氣促、胸悶等癥狀就診時被確診。部分患者為幼時確診但因多方面因素,如癥狀輕、經濟狀況差等,耐受至老年才就診。老年先心病患者癥狀不具典型性,誤診率和漏診率高,且多數患者已出現心臟結構和功能變化,肺動脈高壓、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2,3]。受年齡因素的影響,臨床針對老年先心病伴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常采取保守治療。高壓氧是改善肺動脈高壓患者缺氧狀態(tài)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血氧分壓的作用。呼吸功能訓練具有預防肺部并發(fā)癥,促進先心病患者康復的作用。本文選取84例老年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呼吸功能訓練和高壓氧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心臟外科診治的84例老年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進行研究,應用雙色球法分組。入選標準:經右心導管及超聲心動圖檢測確診為先心病患者;年齡>60歲;右心導管檢測肺動脈收縮壓>90mmHg和(或)肺動脈平均壓(MPAP)>60mmHg,即符合重度肺動脈高壓診斷標準者[4];知情并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標準:合并心力衰竭者;合并嚴重阻塞性肺疾病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心律失常者;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者;患有惡性腫瘤者。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年齡、MPAP、心排血指數和心內畸形類型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
1.2 治療方法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高壓氧治療,首次治療壓力設定為0.20MPa,升壓時間20分鐘,吸氧2次,25分鐘/次,中間間歇吸空氣5分鐘,減壓時間20分鐘,連續(xù)治療15天。研究組同時聯(lián)合呼吸功能訓練干預,開始訓練前為獲取患者積極主動配合,需向患者講解呼吸功能訓練目的和訓練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訓練內容:①體能訓練:指導患者上下樓梯訓練,早晚各1次,10分鐘/次;戶外散步,2次/天,30分鐘/次;臥床四肢伸展運動,2次/天,20分鐘/次。②胸式呼吸訓練:向外擴張胸部肋骨兩側,通過上舉肋間外肌,擴大胸廓。訓練過程中,指導患者呼吸,緩慢吸氣,盡量抬高胸廓,由嘴慢慢吐氣,3~5次/天,10分鐘/次。③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取半坐臥位或仰臥位,用鼻緩慢而深長呼吸,吸氣時腹部凸起,呼氣時腹部凹入,呼吸過程中盡量保持胸部不起伏,2~3次/天,20分鐘/次;或在腹部放置適當重量的沙袋,以提高腹部壓力,吸氣時腹部隆起,對抗沙袋重量,緩慢呼氣,5分鐘/天,根據訓練情況適當增加沙袋重量及延長訓練時間。④憋氣呼吸訓練:配合上述胸式和腹式呼吸訓練方法,指導患者用鼻深吸氣,憋氣3~5秒后,通過嘴唇縮窄吐氣范圍,緩慢呼氣,吐氣范圍以呼氣時不感覺費力為最佳,做到深吸氣慢呼氣,3~5次/天,10分鐘/次。訓練時間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血氣指標: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吸氧濃度。②體肺血流動力學指標:平均肺動脈壓(mPAP)、平均體動脈壓(mSAP)、肺動脈壓/體動脈壓(mPAP/mSAP)。③超聲心動圖指標:參照《超聲心動圖定量評價成人心臟構型指南》圖像采集和數據測定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并同步連接心電圖測量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室舒張/收縮末期內徑(LVEDD/LVESD)、左心房內徑(LAD)、右心房橫徑(RAD)、射血分數(EF)、肺動脈內徑(PAD),檢查過程中,患者取左側臥位,保持平靜呼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分析研究數據,分別應用()和[例(%)]形式表示計量數據和計數數據,并給予t和χ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表明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分析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的PaO2、PaCO2和吸氧濃度均下降,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分析
2.2 兩組治療前后體肺血流動力學指標分析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的mPAP、mSAP、mPAP/mSAP水平均下降,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體肺血流動力學指標分析
2.3 兩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指標對比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的LVEDD和LVESD均升高,研究組高于對照組;LAD、RAD、EF和PAD均下降,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指標對比
相關疾病調查顯示[5],先心病發(fā)病率占我國小兒心血管疾病之首;且伴隨人口的劇增,先心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新生兒中先心病的發(fā)病率高達8‰。伴隨診斷技術和治療水平的進步,先心病的死亡率降低,大多數患兒可以正常存活至成年。國外流行病學關于成人先心病發(fā)病率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成人先心病發(fā)病率高達5‰~10‰,且50%以上患者為中度或高度復雜缺陷。我國人口基數大,成人先心病患者數量也較多。先心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因心內血流異常分流,引發(fā)低氧血癥,進一步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數量增加和肺動脈重構,從而使肺動脈高壓病情加重,造成缺氧和肺動脈高壓惡性循環(huán)。高壓氧是治療先心病并肺動脈高壓患者缺氧的常規(guī)手段。
臨床實踐顯示[6],呼吸功能訓練在改善先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特別是老年先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效果顯著。呼吸功能訓練通過體能訓練、胸式呼吸訓練、腹式呼吸訓練、憋氣呼吸訓練等形式,糾正錯誤呼吸方式,重新建立正常呼吸模式,增加膈肌活動度。長期循序漸進地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本研究聯(lián)合治療后患者的PaO2、PaCO2和吸氧濃度均下降,且明顯低于單純高壓氧治療患者。PaO2、PaCO2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動脈壓力,分壓水平下降提示肺動脈內部血壓降低,治療效果顯著。聯(lián)合治療后患者的mPAP、mSAP、mPAP/mSAP水平均下降,表明聯(lián)合呼吸功能訓練后老年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的血流通路重塑良好,心臟壓力得到緩解,肺動脈內壓增高狀況減輕。
老年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心臟結構長期處于畸形狀態(tài),特別是右心功能障礙明顯,對心功能水平定期評估意義重大。超聲心動圖是臨床常用的心臟結構和功能無創(chuàng)常規(guī)檢查方法,通過心臟幾何形狀改變,反映心功能變化。本研究聯(lián)合治療后患者LVEDD和LVESD均升高,LAD、RAD、EF和PAD均下降,提示患者的心臟功能得到改善。因心房水平分流右心系統(tǒng)負荷過重,缺損及分流血量增大時心臟結構和功能發(fā)生變化,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心臟結構代償性改變更加明顯。聯(lián)合呼吸功能訓練使右心結構改善,治療過程中遵醫(yī)囑改善呼吸方式,增加腹肌、膈肌等多處肌肉活動,增加肺內容量,保證機體供氧充足。
綜上研究分析,給予呼吸功能訓練和高壓氧聯(lián)合治療的老年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的血氣指標和體肺血流動力學指標明顯改善,超聲心動圖指標明顯緩解,聯(lián)合治療方法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