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每個做父母的人都愛自己的孩子,都恨不得把全部的愛傾注到孩子身上,這是一種本能。然而,作為家長,如果真正為了孩子好,我們在愛孩子時就需要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思考:我們到底應(yīng)該怎么愛孩子?到底該給予孩子什么樣的愛?什么樣的愛對孩子是好的?什么樣的愛對孩子是不利的?
愛是需要智慧的。因為智慧的愛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智慧的愛有邊界不越界。任何事情都有邊界,但不少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缺乏邊界感,這樣的愛越界了,就成了嬌縱與溺愛。比如,吃飯、穿衣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就要培養(yǎng)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xí)慣。如果孩子上幼兒園甚至上小學(xué)了,還要大人喂飯、幫助穿衣服,這個愛就過分了,就成了對孩子的害——不能自理,自己的事情不會做,對他人過于依賴。比如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家長就不能因為寵愛孩子而嬌縱,必須在孩子一開始接觸電子產(chǎn)品時就嚴格制定規(guī)則,約法三章,然后按照約好的規(guī)則進行管控。如果一開始就放任孩子,后面就難以收場了。如果一開始就遷就孩子,以后孩子上網(wǎng)成癮,家長就后悔莫及了。沒有邊界的愛是洪水猛獸,會毀了孩子。
智慧的愛有分寸不泛濫。智慧的父母知道在育兒過程中把握分寸,心里再疼孩子、再愛孩子也不讓愛泛濫,而是在行為上忍得住不插手,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摸索,努力保護孩子的自主性——這才是真愛。比如孩子要學(xué)習(xí)騎車,同樣年齡段的孩子,其實在身體素質(zhì)、運動技能上差別并不大,所以父母的訓(xùn)練方式可能就是最大的差異。我曾經(jīng)在公園里看一位媽媽如何教她六七歲的孩子學(xué)騎自行車,孩子本來很自如地騎,可這位媽媽擔(dān)心孩子摔著磕著,不時指指點點,就是放不開她扶著孩子的手,口中還一直念叨,一會兒說要剎車,一會兒說要右拐,一會兒說要左拐,各種指令搞得孩子不知所措。孩子的自主性就這樣在媽媽的過度保護下變得越來越弱。今天這個孩子只是學(xué)騎車,以后他的學(xué)業(yè)、工作都要依賴父母的控制和指導(dǎo)嗎?為人父母要好好呵護孩子的自主性,從很小的事開始,只要保證安全,讓孩子勇敢地去探索,自己決定方向和速度。這樣不過度、不泛濫、有分寸的愛才能幫助孩子成就大事。
智慧的愛有理智不失控。智慧的父母懂得時刻保持理性,知道自律是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我曾經(jīng)看到一位媽媽,在公園里因為她的孩子打球打到了別人卻拒不道歉,這位媽媽不僅不要求孩子道歉,還對別人破口大罵,說什么小孩子打個球能有多痛,還拒絕道歉。孩子的公共空間意識、規(guī)則意識是要從小養(yǎng)成的。這位媽媽卻在這個問題上失去了理智,在公共場所情緒失控,對孩子的錯誤不僅不道歉,還無禮撒潑,這樣的行為只會傳遞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暗示:可以隨意在公共場所傷害別人而不需要負責(zé),也不會受到懲罰……這位媽媽遲早會嘗到嬌縱孩子的惡果,只怕那時候想改變孩子已經(jīng)太遲了。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啊,被嬌縱的孩子無邊界、無分寸,被溺愛的孩子不自立、走不遠,失控的孩子無規(guī)則意識,害人害己。如果家長真的愛孩子,請智慧地愛、理性地愛,請讓這種愛不越界、不泛濫、不失控,這才是真正地“為之計深遠”。
(責(zé)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