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祿 甘肅省宕昌縣教育局
近年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我國西部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留守兒童人數的逐年增加,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下面,筆者就結合課題研究,具體談談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父母雙方常年在外地務工,由其爺爺奶奶、外祖父外祖母或其他親戚承擔監(jiān)護責任的農村孩子。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對物質需求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時也為了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生活環(huán)境,大部分農村父母都外出務工,甚至還有的讓孩子一人在家,自己照顧自己。這樣,農村留守兒童就自然產生了。
縱觀社會發(fā)展總趨勢,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區(qū)域發(fā)展的極度不平衡。我國東西部經濟發(fā)展有著明顯的差距,東南沿海城市改革開放比較早,加上地域特點經濟基礎相對較好,而西部地區(qū),主要以山區(qū)、高原為主,農民以農作物種植為主,但近年來,由于退耕還林,大多耕地都已被植背覆蓋,農民基本上沒有什么經濟來源,不得不到東南沿海等大中型城市務工。另外,城鄉(xiāng)差距也存在較大差距,一般而言,大城市經濟發(fā)展較好,人們的生活水平、工資收入等相對也高,中型城市次之,小型城市相對較低,而農村地區(qū)就更低了。由于區(qū)域發(fā)展的極度不平衡,迫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涌向城市,自己的孩子又不得不留在家里,這樣農村留守兒童也就產生了。二是由于農村家庭的貧困。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化,農村家庭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筆者在調查了解中發(fā)現,如今大多農村孩子也都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報了很多興趣班,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能夠和城里孩子一樣多才多藝。而學習各類特長無疑就需要較大的教育開支,這正如部分農村家長說的一樣,學校啥都免費了,但總感覺如今培養(yǎng)一個孩子比過去培養(yǎng)三個孩子都要花費更高一些,其原因就在這里。加之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大多農村家庭全都住上了小洋樓,開上了小轎車,而作為沒有收入的農村普通家庭,面對子女的教育開支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開支,導致家庭貧困,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拋下子女外出賺錢養(yǎng)家。三是因為我國社會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是戶籍管理方面的弊端,按理來說,在某城市連續(xù)定居幾年以上,戶口就應該可以落戶到居住地,但實際上,作為大多農村務工者,想要在某個大城市落戶是很難的,即便是在某地長期居住,而且還買了房產,但要轉戶籍還是很難辦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就是入學制度的不完善。盡管父母也想著把孩子帶到身邊,在務工地上學,這樣方便監(jiān)護教育,但按照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孩子的戶籍地在哪里,就只能在哪里上學。有的父母為了能夠伴隨孩子左右,為孩子在務工地報了民辦學校,但高昂的學雜費,最多堅持一兩年最終還得回到戶籍地上學。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農村留守兒童就越來越多了。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有的孩子由爺爺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照顧,有的孩子由其親戚在照顧,而還有的孩子是自己照顧自己,尤其是對于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由于年齡大都在6-11歲左右,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都很多。筆者通過調查問卷,梳理出了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大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育問題。教育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最大問題,父母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想著到外面務工賺錢,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但誰承想,當父母外出后,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幾乎為零。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密切配合,但是作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他們的教育責任全部落在了學校教育這一方面上,單方面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在調查問卷中,“你對學習的態(tài)度如何?“17%的學生選擇”聽老師話,十分刻苦“,18%的學生選擇”聽老師話,比較刻苦“,40%的學生選擇”偶爾聽,不愛學習“,25%的學生選擇”不努力,不愛聽老師話“,由此可見,65%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對學習的態(tài)度讓人擔憂。眾所周知,態(tài)度決定一切。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先拋開不說,態(tài)度很重要,認真對待就有可能做好,不認真對待就不可能做好。在學習方法方面,”有沒有在課后復習知識?“10%的學生選擇”經常復習“,30%的學生選擇”很少復習,沒時間“,45%的學生選擇”偶而復習,想不起來“,15%的學生選擇”從來不復習,不喜歡“。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但從孩子們學習方法來看,能做到復習舊知識的孩子連一半都不到,大部分孩子在學習方面都不注重復習。又如,“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么?”30%的學生選擇“為了將來更加輕松容易的生活”,60%的學生選擇“考上大學,將來贍養(yǎng)父母”,10%的學生選擇“沒有什么用處,將來我也像父母一樣外出打工”,從學習目標來看,大部分孩子的學習目標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大多孩子還是希望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在學習習慣方面,“每天回家后,你是怎樣完成家庭作業(yè)的?”15%的學生選擇“獨立完成,遇到不會的問題時主動請教”,40%的學生選擇“先挑會的做,不會的可以查網絡”,25%的學生選擇“先玩耍,作業(yè)可以第二天去了做”,20%的學生選擇“與同學一起做,不會的可以請教同學”,從實際教學也可以看出,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弊端,好多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為了與孩子聯系方便,都給孩子配備了手機,但這些孩子由于缺乏監(jiān)管,過分依賴手機的現象十分普遍,每天布置的作業(yè),拿回家不會做時,便拍照掃描在網絡上掃索答案。平時看起來都會做,但指名到黑板上完成時卻無從下手。再如,“平常周末、放假時,你在家里都做什么?”25%的學生選擇“做家務”,20%的學生選擇“做農活”,只有15%的學生選擇“學習”,40%的學生選擇“玩”,由此可見,在周末及節(jié)假日,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都在玩。如今,因為沒有了父母的監(jiān)管,周末就是他們“放飛自我”的大好時機,而利用周末學習的孩子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教育監(jiān)管和指導,孩子不明確學習目的,存在各種各樣的不良學習習慣,因此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有些自覺的孩子,有想學好的決心,但由于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有限,想輔導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心理問題。6-11歲的孩子,本應該是與父母相伴健康成長的黃金時期,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長年與父母相隔兩地,無法感受父母的愛,好多事情又因為隔代監(jiān)護的原因,不敢或無法與其他監(jiān)護人進行交流,他們由于長期缺乏溝通和交流,一般都存在很多方面的心理問題。一是自以為是。在農村里,大多家庭都是迫于生計,在孩子兩三歲時便留給其他監(jiān)護人扶養(yǎng),然后父母均外出打工。在爺爺奶奶眼里,孩子就是掌中寶,從由嬌生慣養(yǎng),過分溺愛,任其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多爺爺奶奶都想著孩子還小,打罵管教為時過早,等著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自然就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了,但是由于長期嬌慣,等發(fā)現問題時已經來不及了。往往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都比較爭強好勝,自以為是,認為自己什么都是對的。二是性格怪異。大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爺爺奶奶文化水平有限,教育觀念落后,對孩子的教育成長缺乏正確的方法指導,影響了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一旦爺爺奶奶突然去世,對孩子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他們會一時之間無法適應,從而導致性格怪異,如不愿意與他人交流,家里來了陌生人,故意搗亂,胡鬧等。三是自卑感較強。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當自己遇到問題后,總是獨立解決,在看到別人的父母長期陪伴孩子的情形后,便開始抱怨,慢慢的就變得自卑起來,不愿意與別人交往,朋友也越來越少,更不理解父母。調查中發(fā)現,“在學校里有沒有朋友”,25%的學生選擇“有”,35%的學生選擇“很少”,而40%的學生選擇“沒有”,因為對別的孩子既是羨慕又是嫉妒,時間久了就很難與別人相處,朋友也就越來越少,而朋友越少,遇到不開心時無處傾訴,心理問題自然越來越嚴重。四是焦躁不安。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關愛,在受到同齡孩子的欺負和侮辱后,不敢給自己的父母或老師訴說,時間久了,會形成極端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憋在心里越聚越多,當某一天爆發(fā)后,就會通過摔東西或懲罰比自己更弱的同齡孩子或其他小動物,以此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而長期積攢的心理壓力一旦被釋放,從此也就會變得極易暴躁,與他人相處一言不合便會大打出手,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五是沉迷于網絡。因為平時沒有朋友,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加上同伴的欺負等,慢慢的就會把所有的一切完全寄托于虛擬的網絡世界,打游戲,聊天,整天沉迷于網絡。
(一)大力宣傳,動員社會所有力量,共同關注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1]。一方面是發(fā)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我們得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區(qū)域經濟差距、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所導致的,因此,作為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做好農村經濟發(fā)展,讓更多的農村百姓有事做,還有錢賺。這樣,更多的農村父母就不會拋下子女進城務工,留守兒童自然也就慢慢減少了。另一方面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方便。其實,更多的進城務工人員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自己身邊,但由于城里入學門檻高,大多農村家庭都承擔不起。因此,政府部門要進一步降低門檻,提供農民工子女同等的入學待遇,保證農民工子女有學上,上得起學,上好學,這樣更多的父母都會把孩子帶進城,接受與城里孩子一樣的優(yōu)質教學環(huán)境,從而促使他們健康成長。三是動員社會所有力量,共同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近年來,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呈逐年增加趨勢,而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嚴峻,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學校單方面是很難實現的,因此,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二)擔當使命,完善學校留守兒童關愛體制,盡職盡責,促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學校是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主陣地,因此,作為學校,要不斷地完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首先,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關愛留守兒童的前提,就是要清楚掌握他們的基本情況,而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則是最好的做法[2]。如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開學初,各個班級都要開展一次留守兒童統計情況,每個班一共有多少名,全校共有多少名,多少名女生,多少名男生等,統計結束后,由班主任負責,為每位留守兒童建各自的檔案,檔案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年月、家庭成員,另外還包括父母務工地及父母的聯系電話。建立檔案一方面是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能與其父母加強聯系與溝通。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幫助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留守兒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總感覺自己與眾不同,也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體當中,因此,作為班主任,要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活動,讓他們能從內心覺得自己與其他孩子沒有什么兩樣,在活動中,讓他們感受到班級、班主任及同學帶來的溫暖,讓他們知道所有的人都在關心著他們的成長。這樣,他們才能夠走出陰影,奮發(fā)向上。最后,通過家訪等活動,幫助家長密切配合學校,共同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
(三)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作為家庭方面,要讓家長清楚地知道,對孩子的關心除了物質上的資助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關心,平時除了給孩子管吃穿外,更多的時候,要通過電話等方式,加強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知道孩子想要干什么。
總之,只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通過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就一定能幫助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