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 要:奧爾夫說過:“音樂是人與生俱來的需要。”如何喚醒這種本能,讓孩子們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則是作為音樂老師的職責所在,而音樂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愛樂天性和習樂潛能,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每個人的音樂興趣,并使之逐漸提升為一種穩(wěn)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質,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因此,關注和重視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是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激發(fā)、培養(yǎng)、保持、增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
關鍵詞:演唱;音樂學習;興趣;音樂課堂
一、音樂教學活動在中小學中的位置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演唱對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情感體驗與表達、音樂興趣培養(yǎng)及音樂素養(yǎng)形成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學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便捷性,演唱不僅是音樂表現領域的首要任務,并且在整個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都占有絕對重要的位置。
作為一線教師,最關心的就是課堂上如何進行系統(tǒng)性的音樂經驗建構,從而科學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及音樂素養(yǎng)。演唱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在課堂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合理運用,讓學生能夠全員參與進來,在調動興趣的同時,也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案例:《送別》
2019年恰逢建國70周年,在音樂課堂上,一大批優(yōu)秀好聽的愛國歌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前期備課時,教師提前了解:廈門六中合唱團的表演是當下合唱表演十分新穎的模式,通過聲勢表演與歌唱結合,清新自然,十分受大家喜愛。剛開始課堂導入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欣賞廈門六中表演的一個小片段《夜空中最亮的星》,學生在聆聽感受的同時,體驗到了演唱與聲勢相結合所帶來的趣味,十分感興趣,有的小聲跟著唱,有的模仿聲勢律動。教師抓住時機問到:“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試著做一做?”“想!”學生高興的回答。看到學生正在興頭上,教師趕緊說:“讓我們把身體當成打擊樂器,一邊讀一起拍起來!”
一時間學生覺得又新奇又有趣,集中注意力,眼、腦、手、口同時動起來。每個人的嘴里都讀著節(jié)奏,眼睛緊緊盯著老師,生怕錯過每一個動作。教師起初速度是非常慢的,先是用較慢的速度進行示范,帶著學生一起做,然后觀察到學生越來越熟練,接著說到:“讓我們稍微加快點速度怎么樣?”“好!”學生興奮的回答。學生在感受速度的變化中體會到了快樂,同時還掌握了聲勢表演的基本技能,最后都哈哈大笑起來。
在掌握了聲勢表演后,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學習演唱歌曲《送別》,作者李叔同,這是一首講述與朋友離別之情的歌曲,歌曲為C大調,在了解作者李叔同的生平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細細品歌中的歌詞更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見真味。學生對歌曲的學習和歌唱投入了更加豐富的情感,最終能夠跟隨鋼琴進行歌唱。在歌唱中,教師觀察到絕大部分學生完全可以熟練演唱歌曲后,在大家感情投入地齊唱時,個別學生有喊唱現象,為了保護學生的嗓音,教師提出要求:“請大家全體起立,后背挺直,氣息下沉,口鼻吸氣,不覺吸氣氣自來,口腔打開,打哈欠的感覺去體會?!睂W生的聲音整體較之前變得圓潤而飽滿。接著教師在學生的歌唱中加入了課前所學聲勢,與學生配合伴奏。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也開始模仿教師并加上聲勢并進行演唱。這樣一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專注力,同時還讓學生用新穎的演唱形式,激發(fā)大家的學習興趣。最后,學生們小組上臺展示,并在課后拓展,讓學生自己動腦筋,創(chuàng)編聲勢,下節(jié)課進行合作表演。
二、“比較式音樂學習與教學”的方法
以上是在演唱課上,通過創(chuàng)設與時俱進的新鮮有趣的演唱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一個例子。《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表現——演唱(3-6年級)要求:能夠用正確的演唱姿勢和呼吸方法唱歌,培養(yǎng)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夠用自然地聲音、準確的節(jié)奏和音調,有表情地參與齊唱、輪唱、合唱,并對指揮動作作出恰當的反應。每學年背唱中國民歌1—2首。民族音樂是中華藝術的瑰寶,也是增強文化自信、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以下課例通過“比較式音樂學習與教學”的方法進行課堂授課,通過體裁、形式、風格等音樂內容進行比較,加深印象,開闊視野,增加音樂積累,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堂案例:《走進草原》
課堂伊始,教師首先播放網絡紅歌《火紅的薩日朗》進行課前準備,學生聽到熟悉的旋律異口同聲高聲齊唱,上課鈴聲響起,音樂漸弱,教師播放蒙古族草原風土人情圖片,毋庸置疑,今天的音樂課是一節(jié)了解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課程。
教師問:“今天我們隨著美妙動聽的音樂來到了哪里?”“草原!”學生齊聲回答到。(教師一邊播放幻燈片,一邊講解蒙古族風土人情。)
最后幻燈片停留在一張蒙古族老人演奏馬頭琴的圖片上,教師問:“大家知道這是什么樂器嗎?”學生們十分好奇,有的學生說是二胡,但是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教師介紹這是馬頭琴,并同學生一起帶著問題傾聽由馬頭琴演奏的樂曲《鴻雁》片段,同時思考問題:1馬頭琴的構造;2馬頭琴的音色。聽賞結束后,學生舉手發(fā)言進行表述,最后教師概述:“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琴頂端有個小馬頭的形狀,琴身木制,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
由馬頭琴導入,通過馬頭琴演奏的聆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介紹:“本課我們一同走進美麗的大草原,感受蒙古族民歌體裁。”蒙古民歌分長、短調兩種體裁,長調流傳于牧區(qū),而短調則流行于半農半牧區(qū)。
長調:字少腔長,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短調:篇幅短小,曲調緊湊,節(jié)奏整齊,有些會進行敘事的演唱。接著教師進行蒙古族民歌《鴻雁》的播放及學習,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讓學生判斷歌曲是什么風格和體裁。在反復的聆聽中,學生在蕩氣回腸、氣勢恢宏的歌曲中體會歌曲所描繪的蒙古族的自然風光,鴻雁、江河、秋草、蘆葦蕩等等,以及蒙古族人民把酒言歡,熱情灑脫的特點,判斷為這是蒙古長調,最后跟隨音樂小聲哼唱。
接著,進行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的聽賞,很顯然,學生專注的傾聽出這是一首敘事歌曲,旋律短小反復,一直在講述蒙古族大英雄嘎達梅林的事跡。在聽賞兩遍后,判斷為這是蒙古短調,并跟隨音樂進行哼唱。
哼鳴在演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哼鳴可以迅速找到共鳴的高位置,使氣息在橫膈膜的力量支撐中使身體協調統(tǒng)一起來,在小的音量中感受歌唱的狀態(tài)。通過分析兩首歌曲之后,了解蒙古族音樂體裁和文化,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想演唱歌曲。在演唱歌曲《鴻雁》時,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你認為怎樣演唱能夠把這種恢弘其實唱出來?”學生紛紛舉手建議,暢所欲言:“可以讓男聲演唱!”還有的說:“可以領唱!”教師說道:“蒙古族被稱為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男孩驍勇善戰(zhàn),我們讓全體男孩來試試唱唱!”男孩們有點不好意思的走上臺,教師再次強調,歌唱時一定要自然自信,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這樣才能把情緒準確地表達出來。當然,臺下女生也不能閑著,作為觀眾,也要給臺上男聲的演唱準確地評價。全班同學都笑起來了。在自然流暢的歌聲中,學生了解了長調和短調的不同風格特點,掌握了演唱技能,意猶未盡,收獲滿滿。
三、結語
演唱是人類天生具有的本領,是人們用來表達喜怒哀樂的最恰當的手段之一,并且是人類最方便的“樂器”。唱會歌、會唱歌、唱好歌對學生的演唱興趣培養(yǎng)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且演唱是發(fā)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真實生活中的活動,音樂教學應該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關注教育意義的構建,在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引領下,發(fā)揮演唱在音樂課堂中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學生喜愛的課堂,培養(yǎng)新時代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