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摘 要:文化負載詞在中華文化向外傳播過程中一直擔當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觀為理論基礎,以《論語》為文本,探討中華文化典籍外譯的策略,以及如何解決其英譯過程中的文化失真問題。
關鍵詞:典籍英譯;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
一、引言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必不可缺的就是其傳統(tǒng)的文化。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體現(xiàn)出來的力量,表現(xiàn)為其文化凝聚力且是一種不可忽略的偉力。任何一個國家在提升本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也是更為特殊和重要的。那么,想要讓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典籍外譯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了。然而,中西方無論在生活方式、宗教理念、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都給典籍外譯的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就更需要對翻譯技巧進行準確考量,達到目的效果?!墩撜Z》它作為中華文化典籍的典型代表,其中包括了很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世界范圍內不乏有很多著名學者對它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研究,本文以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為指導,淺析《論語》各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對等現(xiàn)象,是否存在文化空缺并總結翻譯策略,以期對之后的典籍英譯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文化負載詞
由于氣候環(huán)境,地理緯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等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區(qū)的人民相應地已經(jīng)形成了他們自己獨具風格的風俗習慣,于是,就會產(chǎn)生帶有各地區(qū)特色的獨具意義的詞語。那么,在語言的大系統(tǒng)中,若語言能夠承載一定的特殊的文化信息,且其能夠反映特定的社會生活方式,則被稱為文化負載詞。文化負載詞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反映其特定的語言與文化特征。總之。文化負載詞的主要特點有三: 第一,文化負載詞反映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其承載著特有的語言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輸出的橋梁。第二,他們蘊含了一個民族豐富的文化底蘊。第三,在其他的文化體系之中,其很難找到甚至可能根本就沒有對等的詞匯來表達。所以,文化負載詞是文化中所特有的,不能被其他任何文化所取代的。
三、紐馬克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由Peter Newmark提出。其中,語義翻譯的目的是“在目的語語言結構和語義許可的范圍內,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達的意思準確地再現(xiàn)出來。而交際翻譯的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二者的區(qū)別為:交際翻譯的關注點是目的語讀者,盡量為這些讀者排除閱讀或交際上的困難與障礙,使交際順利進行。在語義翻譯中,譯者仍然以原文基礎,堅守在源語文化的陣地之中,只是解釋原文的涵義,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文本的意思。交際翻譯強調的是譯文的“效果”;而語義翻譯強調的是保持原文“內容”。
四、《論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各種版本的譯文中采用了多種翻譯方法,其中對文化負載詞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層面均有不同的處理辦法,現(xiàn)舉例如下:
4.1 省譯法
例1:(原文)一簞食,一瓢飲…… [8]
譯文:Living on one single meal a day,with water for his drink…[8]
“簞”指的是用竹子類制成的容器,“瓢”指的是以葫蘆為原材料制成的盛湯的容器。類似于這些盡在中國才會有的特制的器皿若直譯就會給西方讀者產(chǎn)生困惑。因此,把“簞”和“瓢”直接省略,采用的交際翻譯的方法,在其后添加“a day”來給目的語讀者提供附加信息,輔助理解文意,才會更加的能被譯入語讀者接受。
4.2 意譯
中華文化典籍蘊意深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直譯往往沒有辦法讓譯入語讀者直接理解文化負載詞的深層內涵,若采用意譯的方法則更好地接近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能夠更好的傳達所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
例1: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8]
譯文:The reigning prince of your State married a princess from the reigning house of a State whose family surnam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your prince.[8]
這里的“君”指魯昭公,他娶了吳國的女子為妻,但兩國都是姬姓。周禮規(guī)定娶妻不娶同姓。魯昭公娶同姓為妻,顯然是有違禮法。因此將她改名為“吳孟子”。譯者補充文本所需要的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使目的語讀者了解這一文化習俗,采用交際翻譯的方式,由于西方?jīng)]有“君”這一詞,譯為“prince”,豐富認知語境,極大的填補了這一文化空缺。
4.3 釋 譯
鑒于四字格的語義具有高度濃縮的特點,釋譯的翻譯方法有助于原文信息的傳達。
例 1:子曰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全。人焉瘦哉? 人焉瘦哉?”[7]
譯文:Confucius remarked : “If we look at his motives, observe the means he employs for some purposes and examine what he is devoted to,how can a man conceal his characters? Impossible!”? [7]
以上例子中,譯者采用交際翻譯的方法,從而使譯文更貼近原作的思想,使目的語讀者對譯文的認知能與原作者保持在一個高度上,避免信息遺漏。
結 語
文化負載詞隸屬于微觀文化的一部分,其濃郁鮮明的文學特色是在中華古典文學中不可或缺。中國文化典籍的文化負載詞翻譯是一項既重要且艱巨的工作,本文從紐馬克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角度淺析《論語》的英譯方法,提煉幾種其中比較典型的譯法—省譯法、異化意譯法、釋譯法;個中譯法各占優(yōu)勢。當然,無論選用哪種譯法,都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具有深厚的漢語文化功底,龐大的知識理論框架,還需要熟悉中西方傳統(tǒng)的文化表達,了解中西文化差異,且在翻譯過程中要細致耐心,靈活選用翻譯策略準確忠實的傳達原作的文化內涵,從而促進中國文化向世界各地傳播。
參考文獻
[1] 夏文潔.典籍英譯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以《孫子兵法英譯為例》[D].濟南:山東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1-2.
[2] 賈曉玉. 歸化異化視角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C].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第九卷).: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2020:469-473.
[3] 許榮丹,王勇.典籍英譯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的難點及對策——以保羅·懷特所譯《菜根譚》為例[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20(02):58-61.
[4] 侯學昌,盧衛(wèi)中.從文化空缺看《論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辜鴻銘的譯本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28(02):100-103.
[5] 胡媛.從期待視野視角看《論語》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J].懷化學院學報,2012,31(07):100-101.
[6] 莫傳霞.等效翻譯理論視域下中國典籍特色詞匯英譯[J].宿州學院學報,2017,32(11):62-65.
[7] 侯學昌,盧衛(wèi)中.從文化空缺看《論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辜鴻銘的譯本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28(02):100-103.
[8] 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9] Blackney ,R.The Way of Life[M].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195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