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存 孫曉曉 李燕
摘 要: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fā)的疫情,教育部決定推遲2020年春季開學,各校師生居家防控。許多學校提出了如“停課不停學”“教學質量不打折”等要求,這也是學生、家長及社會對教育的共同需求。如何保證“停課不停學”的質量呢?這就需要借助媒體技術的支撐,重新構建教育教學的新形態(tài).筆者帶領研究團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幾點可行性的經驗做法。
關鍵詞:媒體技術;教育教學新形態(tài);策略
一、創(chuàng)建教育教學新平臺,實現“人人用空間”的教學形態(tài)
面對延期開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運行方式已不適應學生居家學習的要求。要實現“停課不停學”,只能借助媒體技術。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成立技術支持團隊,對目前能運用的多種網絡平臺進行篩選和確定,選取網絡平臺功能適宜于小學學生學習、便于小學生操作的作為主要學習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把課程資源豐富的平臺推薦給師生和家長,便于課程資源的推送和學習。其次技術團隊成員對教師、學生及家長進行各個專題的培訓,在線解決家長端出現的問題,指導家長學習在線操作。確保操作流暢,在線學習無阻礙,創(chuàng)建起學校教育教學新平臺。為實現“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1]的“互聯網+教育”形態(tài)做扎實推進。
二、因地因才施教,構建多樣性學習課程
學生居家學習的環(huán)境有利于探究類、實踐類生、生活類課程的開設,而這些課程也正是學生在校學習的短板課程。我們借助小學生居家優(yōu)勢構建起系列主題課程,這類課程包括:關注疫情、快樂健身、家務小能手、我的小發(fā)明等,旨在提高小學生的探究能力、生活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的做法是指導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制定班級學生居家生活指南,然后再和家長一起協(xié)商,達成共識,最后確定班級學生在家學習生活指南,多方協(xié)商體現了
人人參與制定、集思廣益、尊重師生意愿的原則,指南內容有作息時間,有學科學習,有主題類課程的實施,指南中的“每日一題”就是主題類課程的固定學習環(huán)節(jié)。
根據學生的愛好還開設了自修類課程,屬于選學范疇,主要有編程、吟誦課程、足球技能課程。
這類課程主要面向有學習環(huán)境且有此愛好的學生。學科教師定期推送相關視頻資源,以學生居家自學為主,如我校足球教練每晚固定時間段推送一個關于足球技能的視頻,讓學生在家模仿訓練,既鍛煉了身體,又掌握了技能。
多樣性的學習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居家生活,既面向全體,又因材施教;既有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又有生活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三、多形式多策略,重構教與學的新結構
1.彈性選擇教的方式,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改進
學生居家學習的首選方式應是直播課堂,但直播課堂對于教師們來說很難做到人人操作如流,特別是對于部分老教師來說的確有一定難度;對學生來說不是每個家庭都具備上直播課的條件。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可以自由選擇教學方式,不做強行規(guī)定,根據教師使用設備的情況,或直播,或錄播后推送,或資源推送后在線指導等多種渠道,只要學生能有效學習、家長滿意即可。我們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進,每周進行一次在線課堂總結交流,共享教師的好做法,并把教師在線課堂的典型案例用微信公眾號推出,既共享了經驗,又鼓勵了教師。
2.主講、助教雙師課堂 ,實現優(yōu)講與優(yōu)管有效融合
任何一所學校中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都是有差異的。在平時教學中,很難讓最優(yōu)秀的教師教所有的班級。教師自身也存在其教育教學的優(yōu)勢與不足,有的教師講課特別好:形象、生動又深刻,小學生喜歡上這樣的課,但在管理班級中卻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師善于管理班級,但課堂教學略顯不足。而運用媒體技術教學時會有效的回避教師的不足,用其所長,還不增加教師的負擔。運用雙師課堂,由主講和助教兩位教師共同完成課堂教學。讓講課好的教師授課,同一級部的學生在同一時間內都能通過網絡享受該教師的課堂,在對班級學生進行學習推進、學習評價時,再由本班原任課教師進行在線管理,實現了優(yōu)講與優(yōu)管的有效融合。
3.篩選改進優(yōu)質資源,讓學習目標和內容精準對接
學生居家學習以來,各個平臺的課程資源不斷涌現。面對這些豐富的課程資源,有的教師不加篩選,拿來就用,極大的影響了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為了減少課程資源運用的隨意性,讓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精準對接,我們成立了由學科主任和備課組長組成的課程資源改進小組,對于教師選擇的課程資源進行把關,主要看課程資源是否為了學習目標的達成,對于不適合的課程資源是否進行了改進這兩方面進行驗收,通過驗收的資源方可運用到教學中,并把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改進納入到教師評價體系中。
4.線上線下相結合,重構課堂學習結構
小學階段是學生保護視力的重要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長時間的線上學習對其視力有害無益,為了保護小學生視力,我們要求把每次在線學習的時間定在20分鐘以內,其余時間進行線下學習。課程結構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相應發(fā)生變化。各科教師根據低、中、高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科特點確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線上指導方式。如高年級語文教師是這樣做的:教師線上提出預習要求,學生線下預習自學,然后線上交流預習成果,在線質疑點播的環(huán)節(jié)不超過10分鐘,給了學生充分自學的時間與空間。再如低年級的數學教師把關鍵點的點播運用錄屏形式提供給學生,每次錄屏5分鐘以內,這正符合了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時間短的特點,教師做到了精講,學生則在最有效的時間內學習。家長也可回放錄屏內容,輔助學生學習。線下線上學習模式的構建,對學生的主動性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需要家長的關注。
5.以鼓勵為原則,構建可見性跟進式評價體系
針對小學生自我管控能力比較差,班級學生學習自律性有很大差別這一現狀,為了實現“教育質量不打折”這一目標,我們指導學科教師充分運用網絡平臺中的可見性數字構建跟進式評價體系,以此督促學生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同時作為監(jiān)護人的家長也能清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支持者。如充分運用現有平臺中的家校本、打卡、班級圈、家校通等欄目窗口,雙向記錄師生的交流互動情況。再如課堂直播的后臺數據、教師推送課程資源的學習監(jiān)測數據等,都能讓教師對學生是否學習、學習時長等一目了然。家長也能及時查看自己孩子的學習記錄,教師及家長都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跟進式評價,這種可見性跟進式的評價有利于督促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改進,這將是對學校評價體系的完善和補充。因為學生居家環(huán)境不同,運用設備不同,學生的學習時間段也可能不同,所以評價力求多元,以鼓勵性為原則,只要適合學生就好,讓延期開學期間的學生學習、生活得到更有效的指導。
運用媒體技術重構教育教學新形態(tài)既是疫情防控時期對教育教學的要求,更是教育走向未來的必然。教育部頒布的《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中要求:積極發(fā)展“互聯網+教育”,發(fā)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yōu)勢,創(chuàng)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fā)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